安徽省糧食局:主動作為 精準施策全面打贏糧食收購攻堅戰
近兩年,安徽糧食收購形勢異常復雜,尤其是2016年遭遇倉容缺口大、小麥不完善粒超標嚴重等情況,出現農民賣托市糧難、企業收達標糧難“兩難”局面。為守住“種糧賣得出”的底線,安徽省糧食部門千方百計擴大收儲能力,及早啟動托市收購,出臺省級臨儲政策,加強市場化收購,全力以赴,“不讓種糧農民吃虧”。2016年,全社會收購小麥1384萬噸、稻谷1535萬噸,分別居全國第2、3位;其中,托市收購小麥548萬噸、稻谷390.5萬噸,均居全國第2位。省臨儲小麥收購32.5萬噸。通過政策性收購促進農民增收約37億元。

一是及時銷售省臨儲小麥、提前輪換儲備、加快建庫進度、租賃社會倉容等措施,極大緩解收儲壓力,沒有因倉容緊張導致“賣糧難”。二是積極爭取國家增加政策性糧食銷售計劃和移庫支持。全年銷售政策性糧食249萬噸,完成跨省移庫55萬噸、跨縣集并30萬噸。三是創新出臺糧食“去庫存”騰庫補貼政策,加快在地存儲中央事權糧食銷售。省財政連續兩年各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補貼購置460臺清理設備。
一是始終堅持把“不得壓級壓價”放在執行政策的首位。公布服務承諾、舉報電話,價格上榜、標準上墻、樣品上臺,做到依質論價,優質優價,讓農民賣“明白糧”“放心糧”。二是推廣使用“一卡通”支付,及時兌付農民售糧款,堅決守住不“打白條”底線。三是組織全省糧食質檢人員全員培訓,準確把握收購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防止執行過嚴損害農民利益。四是應用信息化收儲系統,杜絕“二次開票”情況發生,做到了既不損害農民利益,也不損害國家利益。
銷售難題,省政府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要求,果斷決策,在滁州、宿州、阜陽等10個市的重點縣區,連續兩年啟動省級臨儲政策。省糧食局牽頭落實省政府決策部署,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壓實市縣政府責任,合理布設庫點,協調落實資金,全力做好省級小麥臨時收儲,2016年收購不完善粒10%~20%小麥32.5萬噸。2017年春節前后,抓住有利銷售時機,實現銷售盈余6000萬元,既有效地穩定市場、穩定預期、穩定人心,又沒有增加地方財政負擔,得到社會各界和農民朋友好評,同時也為宏觀調控進行了有益探索。開展“讓黨旗飄揚,讓黨徽閃光”主題實踐活動,由共產黨員帶頭為種糧農民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務,并提供休息棚、茶水、常用藥品等,讓售糧農民來時“熱心”、交時“稱心”、走時“舒心”。四是結合收購開展扶貧,在國家級、省級貧困縣的貧困人口集中區域掛牌設立1~2個精準扶貧示范收購庫點,采取預約預檢、上門收購、開辟收購綠色通道等措施,及時將貧困家庭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收上來,促進貧困家庭增收脫貧。
為解決農民不完善粒超標小麥
始終堅持把方便售糧群眾、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建立全省1.88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據庫,統一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收購服務手冊》,要求委托收儲庫點包片,精準對接,登門服務。二是堅持以縣為單位統籌調度,堅持早開門、晚關門,中午不停磅,節假日不休息,減少農民售糧排隊時間。三是在收購一線
一是落實駐庫監管和巡查、督查制度,堅決防止和嚴厲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二是設立24小時政策咨詢、監督舉報電話,及時釋疑解惑。三是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隊開展收購專項督查,重點嚴查壓級壓價、收“人情糧”“關系糧”等違規違紀行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絕不姑息。四是結合秋糧收購開展專項整治,突出檢查重點,創新檢查方式,堅決打擊利用糧食收購侵害群眾利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