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勞 李曉東 劉凡(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具有間隙非線性影響的外掛物的模態試驗研究
李智勞 李曉東 劉凡(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間隙對通過試驗測試結構的動力學特性時有較大負面影響,會導致試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因此,試驗時應克服結構間隙對其動力學特性的影響,以獲得準確的振動特性參數。本文研究了外掛在具有間隙非線性影響下的模態測試問題,用不同的模態測試方法,獲得了外掛的振動模態。通過比較,給出了外掛在具有間隙非線性影響下的測試方法,為后續研究具有間隙非線性的結構振動問題提供參考。
間隙;非線性;模態
外掛和掛梁、掛梁和飛機的連接存在著間隙,一般可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由于生產超差、裝配誤差等加工工藝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使間隙存在,另一類是工程設計中預留的間隙。然而,間隙對結構的動力學特性有重要影響,表現為結構中含有間隙后,結構連接由緊變松、結構的模態頻率由高變低,高頻段振動的傳遞能力由強變弱。
對于單自由度系統,非線性現象可用下面方程描述:




為了驗證基于試驗模態綜合技術在多外掛飛機振動中的可行性,加工了一個飛機模型,該飛機模型帶4個外掛。飛機的材料為鋁,四個外掛與飛機通過彈簧連接起來。兩個外側外掛是相同的,兩個內側外掛也是相同的。內側外掛和外側外掛長度和大小是一樣的,質量和與機翼的連接點不同,所以本次試驗件就是內側和外側外掛各取一個進行試驗。后續進行模態綜合,外掛的模態試驗邊界條件為固支,即通過夾具固定在承力柱上。
3.1 測試方法

圖1 垂直錘擊頻響函數曲線

圖2 水平錘擊頻響函數曲線

圖3 垂直錘擊頻響函數曲線

圖4 水平錘擊頻響函數曲線

圖5 內側外掛物垂直掃頻

圖6 內側外掛物側向掃頻

圖7 內側外掛物俯仰頻率隨力的變化曲線

圖8 不同輸入力值下的頻響函數曲線
用力錘來激勵結構,同時進行加速度和力信號的采集與處理,依據得到的頻響函數通過參數識別獲得模態結果。
3.2 頻響函數的測試
分析帶寬0~100Hz,為了消除隨機和噪聲干擾,試驗時進行了10次平均。內側外掛物垂直和水平頻響函數曲線見圖1、圖2。外側外掛物垂直和水平頻響函數曲線見圖3、圖4。
4.1 純模態測試方法
結構呈現單一模態的振動時,表現在各測量點的加速度響應與外力之間存在90°或270°的相位差。通過調力與移頻相結合,使測量點加速度響應的相位變化呈現上述特征,從而得到結構的某階固有模態。
4.2 試驗過程
(1)指示函數掃頻
用步進正弦進行“指示函數值C-頻率f”關系的掃頻,確定固有頻率分布。本次試驗對內側外掛物進行了垂直和側向掃頻,范圍為0~100Hz,掃頻曲線見圖5、圖6。
(2)模態參數識別和分離
根據以上掃頻對所出現的共振峰一一進行識別和分離。當識別出峰值 fr為某階模態后,在其峰值頻率 fr下,通過調力調頻使C(fr)→1,可認為此時結構呈現第r階單一模態(即純模態)的振動,同時其振動頻率 fr即為結構第r階固有頻率,此時結構的振動形態即為結構的第r階固有振型。
4.3 試驗結果及分析
對具有非線性的模態測試,必須確定激振力大小對模態的影響,應分別測試不同力下的頻率,當頻率隨力的變化出現拐點時,該拐點處的頻率即為該階模態頻率。頻率隨力的變化曲線見圖7。
分析帶寬為0~100Hz,由于存在著非線性的影響,所以在不同的力下測量頻響函數,然后根據得到頻響函數進行模態識別。測得的頻響函數如圖8所示。不同輸入力值下頻率是有變化的,這主要是由于非線性引起的。
用三種方法測得的結果見表1。從結果看三種方法得到的頻率是不相同的,經分析,錘擊法沒有附加剛度和附加質量等的影響,結果相對比較準確,但是無法消除非線性因素的影響;而隨機法及純模態法得到的結果由于存在著激振器附加剛度的影響,結果偏高。但是可以看出通過變力可以得到具有非線性影響的外掛的最終模態。證明這種方法對具有非線性結構的模態測試是可行的。

表1不同方法測試內側外掛物模態結果對比
本文用三種方法對具有非線性影響的外掛模態進行了測試和分析,證明了非線性模態測試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低剛度和小質量的試驗件,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結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經分析主要是由于試驗件的連接剛度較小,激振器的附加剛度對結構存在著一定的影響,但為什么純模態法和隨機法測試結果也不相同,還需進一步研究。
[1]許本文焦群英.機械振動與模態分析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2]譚志勇邱吉寶應祖光.采用兩類子結構模態綜合理論的試驗模態綜合技術[J].強度與環境,1997(02):30-37.
[3]李德葆陸秋海.實驗模態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Brian J Schwarz,Mark H Richardson.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VibrantTechnology[C].1999.
[5]Kenji Sumi,Kenichi Yamamoto,Development of Hybrid Model for Powerplant Vibration.Toyota Motor Corporatio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