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蛟,李鵬(國電南京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南京210032)
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發電集團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王鳳蛟,李鵬
(國電南京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南京210032)
隨著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用電計劃的有序放開,電力市場格局必將發生深刻變革,發電集團競爭環節將全面放開。本文通過對新電力體制改革的方案及主要特征進行分析,探討新電力體制改革對新的經濟常態下的發電企業運營模式、經營管理產生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探討了發電集團如何轉變經營生產觀念,構建發電企業生態圈,發揮協同效應,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借力電改過程,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創新驅動等具體措施,提升集團運營管理能力,實現應對新電力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
電力體制改革;發電集團;國企改革;電量交易
根據《電力工業“十三五”規劃》[1],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電力需求急劇放緩,發電企業發電機組利用小時總體呈持續下降態勢,再加上煤價波動、管理、運營、服務難度上增加,影響企業收益增長的因素增加;同時電力市場改革使得計劃電量比重下降、市場電量比重上升,市場份額的競爭加劇,發電企業面對的市場競爭態勢更為復雜。發電集團應勇于面對新電力體制改革帶來的調整和機遇,創新商業模式,發揮公司集發電、配電、用電一體的獨有優勢[2],釋放電力產能,實現發售一體,產銷對接,延伸產業鏈,拓展經營發展空間,形成綜合能源供應和服務企業,提升發電集團的經營效益[3]。

表1 2016年1-12月中國電網累計投資額
1.1 宏觀經濟現狀
1.1.1 國內電力消費現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放緩,電力消費總體情況是電力產能過剩,社會需求降低。預計,中國經濟的發展將逐漸放緩,經濟增速將緩慢過渡為中高速增長,這也導致了社會對能源消費的放緩[4]。可以預見,全社會用電增速也將逐步放緩,煤電裝機的增長空間有限。根據國網統計數據,2016年大宗工業用電同比下降10.4%,占全社會總用電的比例下降,整體工業行業面臨去產能的境地。
而根據“十三五”規劃,全國經濟將面臨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改革,這一方向將會導致工業用電可能繼續維持不斷緩慢降低的狀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進一步放緩。[5]
全社會對電的需求量下滑直接影響發電端的利潤,如何提高供電服務、搶占新興市場、創新營銷模式將會是發電集團在未來所要面臨的問題。
1.1.2 國內電力工業投資現狀
電網投資穩中有降。2016年電網投資總額為5426億元,同比增長16.9%,但電網投資增速逐漸放緩,累計投資額同比增長率由4月份的44.2%逐漸回落至12月份的16.9%。[6]
電源投資逐漸下降。2016年1-12月,全國電源投資額達到3429億元,同比下降12.9%。其中,水電投資額為612億元,同比下降22.4%;火電投資額達到1174億元,同比增加0.9%;核電投資額為506億元,同比下降10.5%。
2016年1-12月,全國電力投資額達到8855億元,其中電源投資占比達到38.7%,電網投資占比達到61.3%,電網投資增大。
根據“十三五”規劃,清潔能源投資占比將大幅增加:常規水電由29700萬k W提高至34000萬k W;核電由2700萬k W提高至5800萬k W;風電由13100萬k W提高至21000萬k W;太陽能發電由4200萬k W提高至11000萬k W;氣能發電由6600萬k W提高至11000k W時。
1.2 電改現狀
1.2.1 電改的進展
交易電量快速增長。2016年,廣東直接交易電量為420億k Wh時[7];甘肅全部放開常規火電年度計劃,交易電量超過總用電量的30%;江蘇達到595億k Wh時,計劃安排2017年廣東直接交易電量超過1000億k Wh時,江蘇超過1350億k Wh時。
售電市場主體的增加,開放售電側競爭,全國公示的售電公司有1797家,電力用戶過萬家。整個電力市場將會在輸配電價核定后全面開放[8]。根據國家發改委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經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共計16個省市輸配電價,剩余3個省市預計2017年6月底完成核定,第三批試點省份輸配電價已開展測算工作,完成后報發改委審核公布,屆時將實現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在省級電網全覆蓋。
1.2.2 電改面臨的問題
目前電改過于關注形式,尚未構建較為成熟的市場機制,目前的交易規則和交易方式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市場的檢驗。
市場鏈條不健全,僅開展年度、月度電能交易,市場價格難以反映電力的供需變化,預測市場價格的能力較弱,日前、實時運行中缺乏市場化的交易和調度機制。
交易品種不健全,目前僅開展電能交易,而相應的輔助服務、容量等尚未納入市場。
采用計劃的手段建立電力市場、計劃市場雙軌制,優先收電、優先用電等計劃模式嚴重制約了市場的作用發揮,計劃和市場機制未能有機融合,隨著交易電量的增加,計劃和市場的矛盾難以調和。
2.1 經營形勢異常嚴峻
發電企業經營效益受宏觀經濟的影響開始大幅下滑,主要是電量電價下降及煤價上漲等因素造成的,而根據“十三五”規劃的經濟發展方向,可以預見這一情況將會持續。
預計2017年社會用電量增速可能下滑到2%左右的較低水平,大大低于裝機增速預期。設備利用小時將跌至歷史新低,據中電聯2016年電力工業統計快報統計,全國6000k W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繼續下降,2016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785h,同比降低203h,是196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9]。
電改的持續深入將會使得售電公司的規模不斷增加,目前省區已經陸續開展售電業務,隨著計劃電量的放開,配售電業務將會不斷增加,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比重將會不斷上升。而隨著新能源補貼慢慢的降低,新建光電、風電上網電價的下調,新能源的盈利能力受到抑制,而由于市場的供需關系煤價的上漲并不能帶動電價上漲,反而預計下降5-6分/k Wh,這對發電集團又是一大考驗。
除電量下降、電價下跌、煤價上漲等因素外,發電集團棄風棄光情況日益嚴重。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統計,2015年全國棄風電量為33.9T W-h[10],棄光電量為4.66T W-h,其中西北棄風棄光情況非常嚴重,約占全國棄風棄光電量的50%[11]。
在目前供大于求的電力市場,發電集團競爭加劇,新能源補貼欠付、煤炭價格上升等因素[12]導致了發電企業經營形勢異常嚴峻,如何在電力市場中爭取更多的發電量是發電企業未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2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實施雙重更替工程[13]:油氣替代煤炭,減少煤炭消費的同時增加石油、天然氣的比重;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大力發展當前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含核能、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14]。根據我國規劃,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15%左右,2030年為20%左右[15]。
優化能源供給結構需要處理煤電過剩的問題,通過推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結構,滿足用戶多樣化的能源需求,從而實現能源結構轉型,實現國家針對于能源、電力等方面的“十三五”規劃要求。
發電集團需要針對于煤電進行節能減排改造,完成集團的轉型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響應國家對用能的要求。
2.3 深化改革亟需推進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1+N”國企改革系列方案將全面實施,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靈活高效的經營機制,實現有效的互相監督。而電力行業作為國家要求需要率先推動混改的行業,發電集團需要在混改的道路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16]。
發電集團根據目前的電改情況及用能需求,需要完善市場經營理念,著重進行企業內部管理、商業模式、營銷計劃、推廣方案、客戶服務等方面的改革,通過售電側業務開展、配電網項目建設、新能源項目推廣,實現產業拓寬,從而使配售電業務成為集團利潤的新的增長點,實現國家對發電集團的改革要求。

表2 2015年部分省份新能源棄風棄光情況
構建發電企業生態圈,發揮協同效應,發電集團在能源結構調整和構建商業生態圈的過程中應該以發展主營業態圈為主,保持傳統競爭優勢的同時發展輔營業態圈,發展多維度業務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3.1 深化國企改革
推進電力行業國企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將資產整體上市,實現資產的證券化,同時電力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正是新電力體制改革的突破點,通過相應的改革降低資金的杠桿率,提高企業的管控能力和競爭能力目前也是發電集團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之一。據相關公開的文獻資料顯示,我國的發電行業處于一個高負債運行,目前五大發電集團的華能、國電、華電、大唐和國電投的資產負債率普遍都在80%以上,具體數據見表3。通過企業兼并重組、完善企業自我約束、盤活存量資產等措施,降低杠桿率和防范資金風險是發電集團在新的電力體制改革中需要首先實現的目標之一。面對全面加速的電力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發電集團通過提高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優化債務結構、發展股權融資,將集團資產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平臺,既能順應電改,在“混改”中邁出實質性步伐,更能使發電企業充足國有資本、增強面對資金風險的能力,強化國有企業資源優勢、提高國有企業管理和經營能力。
3.2 完善上下游產業鏈

圖1 發電企業生態圈

表3 五大發電集團證券化率對比
新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對于發電集團來說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即增量配電網的投資建設和組建售電主體,這是發電集團的一個重大機遇和新的利潤增長點,發電集團應高度關注新電改,密切跟蹤電改動向,參與各種類型的試點,積極開展發售一體、產銷對接的研究,拓展經營發展市場和空間,形成綜合能源供應和服務企業。在發電端,建立區域化發電生態,統一協調管控區域公司內部機組運行、電煤調配、發電設備檢修等生產環節,提升設備可靠性,減少異常性停發,同時對發電機組進行時機和結構性優化,提高新能源發電出力,做到“度電必爭、穩發滿發”;在配電端,發電集團應參與新電改中放開的增量配電網業務,與電網企業、地方政府展開合作,參與增量配電網的投資和建設,積極做好已申報的105個增量配電網試點項目的落實,配置配網資產,構建配售電一體化專業化能源公司;在售電端推進區域配售電一體化模式建設,在區域綜合能源供應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區域能源互聯網,從需求側響應、調峰調頻激勵、電價逐時變化等方面著手,努力降低成本,增加用戶粘性,同時加強與社會化售電公司合作,適時組建售電公司,拓寬銷售渠道,鞏固擴大市場份額。
3.3 提升集團運營管理能力
能源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網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成熟,將為發電集團配售電一體化專業化能源公司,進行綜合能源服務提供了技術基礎和模式創新。發電集團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運用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傳統發電產業的轉型升級,跟蹤圍繞能源產業發展中需要的新技術,包括風光電多能互補優化控制技術、智能發電技術、智能供熱技術,重點推進需求響應,熱電冷熱儲能等技術;以能源互聯為核心,建立針對熱/電/氣等多種形式的能量管控系統,實現各類能源的綜合高效調度和利用,內置綜合評估和優化模型,可實現區域內綜合能源轉換效率的提升,進一步優化和改善能源利用結構,參與多能互補示范項目和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積極探索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深度挖掘能源互聯網中的信息數據,在能源網絡協調優化與調度、風能太陽能資源實時預測,能源網絡及關鍵設備運行健康狀態、用戶能源消費習慣分析、分布式能源的容量規劃與設計、電動汽車有序充電及其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應用。同時要開展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培育綠色電力證書、發電權交易、電力期貨和碳交易等金融性的衍生產品,建立集能源供應與交易、數據服務、金融服務于一體的能源互聯網化運營體系,建立能源互聯網新模式。
作為發電產業首端的發電集團,當前宏觀經濟下煤價上漲、電量電價下降、深化改革等因素造成了嚴峻的內外部經營形勢,這些因素給發電集團面對電力體制改革帶來了挑戰和機遇,發電集團面對電改應認清形勢、順勢而為、應勢而變,調整集團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推進集團的改革創新、加快轉型發展的“組合拳”。
[1]曾鳴.《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解讀[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7(1):14-16.
[2]臧寧寧.電力體制改革下售電公司如何搭建市場營銷體系[J].中國能源,2016,38(4):44-47.
[3]B A R T O N J P,I N F I E L D D G.E ner g y s tora g e an d it s u s e w it h intermittent rene w a b le ener g y[J].I EEE T ran s action s on E ner g y Con v ers ion,2004,19(2):441-448.
[4]郝宇,鄭少卿,彭輝.“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展望[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28-34.
[5]單葆國,孫祥棟,李江濤,等.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電力需求增長研判[J].中國電力,2017,50(1):19-24.
[6]楊歌.1-6月全國電力工業運行情況出爐全國電網投資大幅增加[J].電力系統裝備,2016(8).
[7]胡衛東,顧宇桂,徐亮,等.2016年電力交易情況分析[J].中國電力,2017,50(4):35-38.
[8]連維良.加大推進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深化認真落實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J].宏觀經濟管理,2017(5).
[9]蘇譽.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連續下降[J].電力系統裝備,2015(1).
[10]張玥.2011年-2015年中國棄風數據統計[J].風能,2016(2):34-35.
[11]裴哲義,王彩霞,和青,等.對中國新能源消納問題的分析與建議[J].中國電力,2016,49(11):1-7.
[12]李瓊慧,王彩霞.新能源發展關鍵問題研究[J].中國電力,2015,48(1):33-36.
[13]韓璐.積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三去一降一補”[J].中國財政,2017(4):11-13.
[14]國家能源局.國家能源局召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J].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2017(1):74-75.
[15]國家發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J].上海建材,2017(1):78-78.
[16]劉紀鵬,劉作瓊.國企“混改”背景下的電力體制改革[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5(2):15-17.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ower Generation Group in the Background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Reform
WANG Feng-jiao,LI Peng
(Guodian Nanjing Automation Co.,Ltd.,Nanjing 210032,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new power system reform, the power industry competition will be fully liberalized; the current power market structure will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reform and the main feat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 of the new power system on the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and reformes the new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operation mode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under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system. Electricity market demand, change management concept of production, response to new power system reform response.
power system reform;power generation group;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power transaction
10.3969/J.ISSN.2095-3429.2017.03.014
F426,F272
A
2095-3429(2017)03-0051-05
2017-05-20
修回日期:2017-06-01
王鳳蛟(1968-),男,黑龍江木蘭人,工商管理碩士,高級工程師,董事長,研究方向:火力發電廠生產技術研究、電力企業管理;
李鵬(1977-),男,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所長,研究方向:配電網技術、EMS、DMS、電力市場、新能源技術、多能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