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昌史玉虎*崔鴻俠張志麒楊敬元
神農架大九湖濕地保護與管理對策
周文昌1史玉虎1*崔鴻俠1張志麒2楊敬元2
(1 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武漢 430075;2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科學研究院,神農架 442400)
大九湖濕地是華中地區重要的亞熱帶高山濕地,在蓄洪調水、凈化水質、古氣候環境研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回顧了大九湖濕地退化原因、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議,為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技術支撐。
大九湖濕地;人類活動;保護現狀;對策
大九湖濕地地處神農架林區西北部,是華中地區不可多見的亞熱帶高山濕地,大九湖盆地總面積5 083.5 hm2,濕地總面積1 645 hm2,是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部邊緣,由大巴山東延的余脈組成的高山盆地地貌,盆地底部海拔1 730 m,四周群山環繞,最高海拔達2 624 m(李靜霞等, 2007;杜耘等,2008;羅濤等,2015)。氣候帶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時間短,氣溫較低,年均氣溫7.4℃,年均降水量1 560 mm,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的85%(鄭秋鳳等, 2014)。大九湖成土母質為沖積物和湖積物,受地下水位的影響,從沼澤中心向外圍延伸,依次出現沼澤土-草甸沼澤土-草甸土(杜耘等,2008)。由于地表低洼,出現常年積水和季節性積水,泥炭含水量為70%~90%,有機質分解度慢,為25%~40%,使得底部形成泥炭,并且從沼澤中心向外圍擴散:中心泥炭厚度2.4 m,外圍為1~2 m、0.5~1.0 m,最大泥炭深度達3.5 m(余璟等, 2008)。
大九湖濕地是我國漢江支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點—堵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關鍵區域(尹發能等, 2007; 杜耘等, 2008)。大九湖濕地高等維管植物46科83屬98種,優勢物種以阿齊薹草Carex argyi、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燈心草Juncus effusus、紫羊茅Festuca rubra和泥炭蘚Sphagnum palustre等為主(羅濤等, 2015);國家和湖北省重點保護鳥類40種,如金雕Aquila chrysaetos、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黑鸛Ciconianigra,灰鶴Grus grus、鴛鴦Aix galericulata、蒼鷺Ardea cinerea、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等(張志麒等, 2015)。
高山濕地作為全球濕地保護的重點,是源于高山濕地或泥炭沼澤在調節水資源平衡和氣候變化(張曉云等, 2005; 杜耘等,2008; 周文昌等, 2016)以及研究古氣候環境變化(何報寅等, 2003)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高山濕地的保護、恢復與重建日益受到政府、科研人員和社會團體的關注。本文回顧了大九湖濕地的保護管理及其發展歷程和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其為大九湖濕地的保護與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大九湖盆地存在大片沼澤濕地,1950—1986年,大九湖主要以傳統的農耕型經濟為主,濕地外圍的盆地邊緣僅分布耕地面積100 hm2,且豐水期有大片水域,濕地面積達708 hm2(尹發能等, 2007)。隨著國家經濟和粗放式農業經濟的發展,大九湖濕地經歷3個較為強烈的土地利用和開發活動階段:(1)1985年建立農牧場,1986年人們疏通落水孔,擴大盆地泄水能力,改善暴雨成澇狀況,擴大耕地面積,耕地面積增加到300 hm2(余璟等, 2008; 尹發能等, 2007);(2)1986—2001年,對大九湖盆地的天然河道截彎取直,開通南北向的主干渠(余璟等, 2008),大規模對泥炭沼澤地挖溝排水、開墾人工草場,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1986年,濕地開挖溝渠4.18 km,濕地面積減少約460 hm2,耕地擴大到301 hm2,僅1990年疏通落水孔,改良沼澤220 hm2和農田用地433 hm2(杜耘等, 2008),2001年大九湖沼澤濕地面積304.86 hm2,草甸面積136.84 hm2,耕地面積達到438.04 hm2,蔬菜地僅為6.34 hm2(尹發能等, 2007);(3)2001—2003年,神農架整體實施“天保工程”后,為了改善大九湖居民的生活水平,大九湖鄉政府極力招商引資,探索反季節蔬菜種植,實施了圍湖造田,興建萬畝高山蔬菜基地,這種粗放式的農業發展帶動了當地群眾的增產增收,2006年大九湖盆地沼澤僅178.72 hm2,草甸117.05 hm2,蔬菜地177.54 hm2(尹發能等, 2007)。
人類活動導致了大九湖濕地面積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如原濕地生長大量的湖北海棠、華中山楂等喬灌叢,呈帶狀分布,且樹木矮小),濕地功能退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環境受到污染,泥炭沼澤向中生-旱生草甸演替,濕地植被群落向陸生植被群落演替(尹發能等, 2007; 杜耘等, 2008; 羅濤等, 2015)。隨著人們對濕地的認識加深,引起了政府官員、科研人員和社會人士的關注,推進了大九湖濕地保護、恢復和科學研究的進程,取得了一系列科學研究成果,為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了決策參考。
大九湖濕地從建立濕地保護小區,晉升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和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大九湖濕地保護等級逐級提高,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具體發展階段為:(1)建立濕地保護小區。2003年12月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批準劃界立標建立大九湖濕地保護小區,直接由神農架林業管理局和大九湖鄉政府共同管理;(2)濕地保護、恢復與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作序幕拉開。200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大九湖濕地保護方針,拉開了濕地保護與恢復的序幕;(3)成立國家濕地公園。2006年9月,大九湖濕地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國家濕地公園,成立了當時全國第4個,華中地區首個國家濕地公園,2008年5月成立了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2010年4月,湖北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湖北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分別從濕地公園建設、保護、管理、科學研究和資源利用與相關法律責任給予了明文規定;(4)晉升省級自然保護區。2010年6月,大九湖濕地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劃定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有力的監管和保障。(5)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全力保護與恢復大九湖濕地。2011年底,大九湖濕地實施退耕還濕和核心區移民工程,2012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繼續支持大九湖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并于2013年初,省政府批準撤銷大九湖鄉,新建大九湖鎮,同時啟動大九湖濕地公園生態移民整體搬遷工作,在2015年6月,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大九湖鎮及13個二級單位整體下移坪阡古鎮;(6)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3年10月,大九湖濕地被濕地公約秘書處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促進了非政府組織和國際專家對大九湖濕地的深入了解,但同時也給濕地保護帶來了挑戰。

圖1 大九湖濕地退化趨勢Fig. 1 Degradation trend in Dajiu Lake wetland
盡管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問題。第一是大九湖濕地從2011年實施移民搬遷工程,2015年當地居民和辦公場所移至坪阡古鎮辦公,該濕地區域目前仍居住著大量居民,且放牧強度較大,導致濕地自然恢復形勢依然嚴峻;第二是大九湖開展的濕地旅游,每年有大量的游客觀光大九湖濕地,尤其是夏季期間,大九湖成為了避暑、度假的旅游圣地,每年旅游業收入超過幾億元,但也給大九湖濕地帶來了大量垃圾,污染生態環境,游客踐踏草甸、沼澤,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加重了濕地保護的壓力,如何控制游客承載量,是擺在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面前的問題;第三是大九湖濕地退化趨勢加劇。最近研究表明大九湖濕地生態破壞盡管基本得到控制,但人工湖和中生-旱生草甸面積具有增加趨勢(羅濤等, 2015),說明沼澤濕地植被正向陸生植被群落演替。2017年4月的調研,我們觀察到大九湖泥炭沼澤濕地有向沼澤濕地、中生-旱生草甸演替的趨勢,且存在沙化土地(圖1),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面臨嚴峻的挑戰。
目前,大九湖濕地已進入保護階段,建立了省級保護區、晉升為國家濕地公園并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但如何科學修復大九湖濕地,合理利用豐富的濕地資源,充分發揮大九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下一步能否保護和恢復好大九湖濕地的關鍵。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以期為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決策參考。
第一,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的聯合研究,為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科學決策。探索大九湖濕地放牧與牧場承載力之間的關系,確定提出科學的大九湖濕地載蓄量,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在合理利用大九湖濕地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大九湖濕地的游客承載量,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實現科學利用濕地資源,切實保護華中地區這片亞熱帶高山泥炭沼澤濕地。泥炭沼澤在固碳(周文昌等,2016 a)、蓄洪調水、凈化水質(胡鴻興等,2008;2009)、古氣候古環境研究(何報寅等, 2003; 朱誠等,2006;鄭秋鳳等,2014)和氣候調節價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康曉明等, 2015; 周文昌等,2016 b)。因此,加強大九湖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為大九湖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實施大九湖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護工程,科學修復大九湖濕地,加強濕地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也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大退化濕地恢復力度,采取退耕還濕(還林、還草)工程。同時,要切實解決大九湖濕地保護區勞動力轉移問題,發展第三產業、濕地生態旅游業,深挖大九湖濕地文化,轉移大九湖濕地勞動力,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另外,政府、管理人員也要引導當地居民思想轉變,樹立環保意識,加強對大九湖濕地居民、游客的濕地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
第三,積極推進大九湖濕地試驗生態站的建立,長期監測濕地生態環境要素,為大九湖濕地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目前神農架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已在大九湖濕地3個湖(1號湖、5號湖和9號湖)建立了水文試驗觀測點、氣象觀測站,對濕地生態環境要素進行長期監測;同時,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也向國家林業局提出建立湖北神農架大九湖濕地生態站,入網中國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開展濕地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為濕地保護與管理提供基本數據。
杜耘,蔡述明,王學雷,等.2008.神農架大九湖亞高山濕地環境背景與生態恢復[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7(6):915-919
何報寅, 張穗, 蔡述明. 2003. 近2600年神農架大九湖泥炭的氣候變化記錄[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3(2):109-115
胡鴻興, 何偉, 劉巧玲, 等. 2008. 大九湖泥炭蘚濕地對磷、銅污染物凈化作用的模擬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17(6): 920-926
胡鴻興, 張巖巖, 何偉, 等. 2009. 神農架大九湖泥炭蘚沼澤濕地對鎘(Ⅱ)、銅(Ⅱ)、鉛(Ⅱ)、鋅(Ⅱ)的凈化模擬[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18(11): 1050-1057
康曉明, 崔麗娟, 岳興亮, 等. 2015. 黃河三角洲蘆葦濕地大氣調節價值評價研究[J]. 濕地科學與管理, 11(4): 23-25
李靜霞, 李佳, 黨海山, 等. 2007. 神農架大九湖濕地公園的植被現狀與保護對策[J]. 植物科學學報, 25(6): 605-611
羅濤, 倫子健, 顧延生, 等. 2015. 神農架大九湖濕地植物群落調查與生態保護研究[J]. 濕地科學, 13(2): 153-160
尹發能, 王學雷, 余璟. 2007. 大九湖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科版, 41(1): 148-151
余璟,王學雷,吳宜進,等.2008.神農架大九湖景觀格局變化與濕地生態恢復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7(1):122-126
張曉云,呂憲國,顧海軍.2005. 若爾蓋濕地面臨的威脅、保護現狀及對策分析[J]. 濕地科學, 3(4): 292-297.
張志麒, 王莉, 黎宏林, 等. 2015. 湖北神農架大九湖濕地鳥類研究[J]. 湖北林業科技, 44(3): 33-36
鄭秋鳳, 張茂恒, 李吉均, 等. 2014. 大九湖鉆孔記錄的神農架地區中更新世晚期以來的氣候環境變化[J]. 地理研究, 33(6): 1167-1177
周文昌, 索郎奪爾基, 崔麗娟, 等. 2016 a. 排水對若爾蓋高原泥炭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 36(8): 2123-2132
周文昌, 史玉虎, 潘磊, 等. 2016 b. 洪湖濕地大氣調節價值評價研究[J]. 濕地科學與管理, 12(4): 27-30
朱誠,馬春梅,張文卿,等.2006.神農架大九湖15.753 kab.p.以來的孢粉記錄和環境演變[J]. 第四紀研究,26(5):814-826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Dajiu Lake Wetland in Shennongjia
ZHOU Wen-Chang1SHI Yu-Hu1CUI Hong-Xia1ZHANG Zhi-Qi2YANG Jing-Yuan2
(1 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try, Wuhan 430075;2 Academy of Science of Shennongjia National Park Administration, Shennongjia 442400)
Dajiu Lake wetland is an important subtropical alpine wetland in central Hubei province of China,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erving water and regulating flood,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and studying ancient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reasons for degradation, status of protec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ajiu Lake wetland. Proposals for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of Dajiu Lake wetland were made,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Dajiu Lake wetland.
Dajiu Lake wetland; Human activities; Protection status; 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1673-3290.2017.02.07
2017-04-16
湖北省GEF濕地項目“加強湖北省濕地保護體系,保護生物多樣性”資助
周文昌,男(1983—),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濕地生態學和濕地評價。E-mail: zwclky@126.com
*通訊作者:史玉虎, 研究員, 博士, 主要研究濕地生態學和森林生態學。E-mail: shiyuh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