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讀小學的女兒放學一回家,就心事重重地對我說:“爸爸,我的一位男同學他很壞,經常詛咒我‘睡覺時做噩夢‘路上被狗追‘考試得0分……”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我擔心女兒的那個男同學得寸進尺,怕女兒吃虧,就“誘導”她說:“你也有嘴,你不會以牙還牙、詛咒一回他呀!”
女兒無奈地嘆了口氣,跟我說了句很大人的話:“這件小事,我不想麻煩老師、告訴老師,也不想詛咒回我的同學,我不想自己從小就埋下仇恨的種子,和誰誰誰結怨結仇。爸爸,你放心好了,我知道這件事怎么處理。”
我半信半疑地問:“你怎么處理?”她認真地說:“下次他再詛咒我和我的爸爸媽媽,我就回敬道‘彼此彼此。”
這件事,孩子教育了我。聯想到前不久四川樂山市某幼兒園對家長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孩子強硬的性格,被欺負時要“打回去”的現實情況,我以為,一些孩子之間的小沖突,本來是正常的、難以完全避免的,只要家長、教師作適當的引導即可化解。但是絕大部分家長堅信“孩子會打人,就不會吃虧”,甚至把打人視為一種能力,將“不打回去”與懦弱等同起來,無疑是一種危險的思維。看來,在孩子和同學搞好團結這個問題上,一些家長也包括我真是連孩子也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