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彪
今年高考到來前,在眾多學子埋頭復習時,合肥一中的幾十名“學霸”卻早已被全球頂尖名校錄取。6月4日下午,該校加拿大班的48名學子獲得來自加拿大及其他國家高校的308份錄取通知書。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19的多倫多大學錄取率突破95%。據合肥一中校長介紹,“良好的師生氛圍和獨特的教育方式,讓這些學生相較于同齡人思維更加積極發散”。(見央廣網)
在當今語境下,不管哪個學校,若能培養出令國外大學青睞的“學霸”,當然就是最能說出口的硬成績。而作為合肥一中來說,它屬于省級重點中學,并且更是重點中的重點,它能取得這樣驕人的業績,既是這所學校的亮點,當然也是安徽省集全省之力不可小視的濃重一筆。有了這樣的業績,今后更會招來大批優秀的中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合肥一中的業績就是一個最好的形象廣告,它告訴學生和家長,只有這樣的中學,才可能培養出令國外大學青睞的“學霸”。
然而,合肥一中的業績,其實與全國各地所有重點中學一樣,都有著國家資源的集中性,這樣的學校,優秀教師愿意來,優秀的學生愿意來,因為那本身就是一個相對海拔最高的起點。進了這樣的學校,考上大學絕對不成問題,而考上更好的一流大學才是學校定下的最高目標,在這樣的氛圍里,當然就更容易出大業績。
在目前,可以說所有的重點學校,都有著極大且極多的優先選取權限。就拿招生來說,重點學校有著普通學校所沒有的“掐尖權”,這使得好的生源都被這樣的重點學校掐走,而所有的普通學生則只能到非重點學校就讀,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重點中學已經走在了不公平的前列。而同時,這樣的“掐尖權”也一年比一年大,“掐尖”力度也一年猛過一年。因而,長久以來這些學校的“掐尖”權,就已經形成了對好生源的絕對壟斷。
回到最本質的問題上:究竟何為教育?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眾所周知,將普通的學生培養成出類拔萃的優秀生就是教育的基本目標。換言之,就是要使起點最普通甚至是起點最差的學生,也能通過學校的培養產生相應能力的提升與超越,這才能顯示學校的根本功能和水平,而這也是社會教育目標中的原則性本意。
然而,像諸多合肥一中這樣的重點學校,它們從生源上已經注定了一定會取得前因后果式的“大業績”,但這種“大業績”的取得,并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而是某種“拿來主義”的結果。換言之,如果將這些優秀的生源集中在任何一所學校,也都一定會取得不俗的業績。在重點學校的“掐尖”權之下,不是學校成就了優秀學生,而是優秀生源成就了學校的名份,其中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些學生在上重點中學之前,就已經是最優秀的學生,而并不是到了這些重點中學之后才優秀起來的。
因此,合肥一中取得的,其實并不是什么奇跡,但這里面卻包含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從社會教育原則本意上講,到底是應當讓重點學校將普通學生培養成優秀學生,還是要讓優秀生源成就重點學校的名份?如果答案是前者,那當然就是社會教育的本意;而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只能說明,一些重點學校的“重點”其實并沒有落在“培養”二字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掐尖”權之下的“拿來主義”,才是這些學校教育理念上的“重點”,但這是一種對社會教育目標的扭曲。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