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華
當了十余年的語文教師,我一直對自己的語言文字功底頗為自信。普通話二級甲等水平;參加省地市的基本功大賽屢屢獲獎……教小學語文,還不是小菜一碟么?我一直這樣認為。
然而,正是由于這種過分的自信,導致了一次足以讓我銘記一生的尷尬和教訓。
那一年,我教的是五年級的語文。雖然學生剛接手不久,但是很快的,他們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我的培養目標——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課文,用規范的筆畫書寫漢字。我一向關注細節,要求嚴格,并以身作則。孩子們出于對我的敬畏,也十分聽從我的教導。期末考試快來臨的時候,我們進入了緊張的復習之中。按照以往的經驗,我照例將一些難寫易錯的生字詞挑選出來,范寫一遍,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那堂課上,我從詞語盤點中遴選出十幾個詞語,一筆一畫端正地板書出來,要學生當堂練寫。其中有一個詞是“尷尬”,當時我幾乎沒怎么細看書本,就想當然地給學生講解開了:“尷尬”是半包圍結構,先寫一個“九”字,再寫里面的“監”和“介”。說完,我還讓大家跟著我書寫一遍,然后讓他們臨摹。教室里靜悄悄的,孩子們是那樣認真地練寫著,“一筆撇,二筆橫折彎鉤”,每一個學生都牢牢地記住了黑板上那個大大的“九”字。他們是那樣地信任我,沒有一個人照著課本去寫,也沒有一個發現了問題,更沒有一個人提出過質疑。一個由我一手導演的錯誤就這樣深深地植根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如果沒有后面的一次考試,也許還將植根一輩子。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無巧不成書。期末考試的試卷上,第一題讀拼音寫詞語,赫然地印著“gān gà”這兩個音節。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甚至自鳴得意:這個詞語我專門復習了,應該不會有幾個學生寫錯吧。然而等試卷由年級交叉改完以后,我卻大吃一驚,在我班學生的試卷上,所有寫有“尷尬”的那個地方,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鮮紅的叉叉。這是怎么回事呢?在和同事的一番交流之后,我匆匆地翻開課本,才發現那一個小小的橫原來是出了頭的。為了進一步證實,我又查看了新華字典,在部首查字法的一欄上,清清楚楚地印著“尷尬”的部首是“尢”。天哪!我登時臉漲得通紅,悔恨、無地自容交集在我的心中,讓我恨不能有個地縫好鉆進去。
更為難堪的是發試卷的時候。當孩子們看到那個鮮紅的叉叉時,全都炸開了鍋,他們七嘴八舌地舉著試卷問我:“這個‘尷尬怎么錯了呢?”我望著他們激動的眼神,示意他們安靜下來。然后,我一字一頓地開始了我的道歉:“同學們,對不起,你們這次的失誤,是由于我的錯誤造成的,是我太自以為是了。我會把這次的‘尷尬當作教學生涯的一個奇恥大辱,一輩子記住它。也請你們記住它,并在以后的學習中,學會觀察,學會質疑,而不是完全地相信老師,相信權威。”說完,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正確的“尷尬”二字。孩子們分明看到了我眼睛里閃動的淚花,他們肅靜下來,一筆一畫地在試卷上訂正著那兩個曾經以為正確無比的錯別字。我想,這“尷尬”,我記住了,他們也一定記住了。
從那以后,我對于教學再也不敢憑印象、想當然,而是更加認真地鉆研教材,并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素養。因為我知道,唯有這樣,才能免除“尷尬”,不至于誤人子弟啊!
(作者單位:江西瑞金市解放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