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勇
摘 要:機電設備安裝包括很多必不可少的環節,設備安裝、調試、測試、運行以及驗收等各個環節,所以機電設備安裝的質量取決于安裝過程中的每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本文會詳細的分析一些常見的問題以及在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并由此得到一些研究方法和解決措施,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關鍵詞:機電設備安裝;問題;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TG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2-0082-01
隨著現在機電設備的不間斷的更新與改革,也逐漸要求我們要不斷改進完善機電設備安裝技術,我們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了機電設備的運行情況,構造以及它所產生的種種作用,我們才能不斷改革創新,緊跟時代潮流,用專業和技術人員的知識與智慧不斷改進安裝技術,以求更加符合機電設備特點。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保障機電設備安裝后的正常運行[1]。
1 機電設備安裝常見的問題
(1)配件問題。配件問題也是操作人員在機電設備安裝中所經常遇到的難題,因為我們在安裝過程中會要求中配件中動、靜觸頭的接觸壓力與接觸面積要嚴格遵守技術要求,所以如果安裝中配件之間搭配不合適的話,那在機電設備的使用過程中可能就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接觸面的電熱氧化,這樣的話就會使接觸電阻增大,進而會灼傷、燒蝕觸頭,嚴重的會造成一些我們所無法彌補的意外事故[2]。
(2)操作人員知識欠缺問題。因為機電設備它的電氣特征非常的明顯,所以這就要求操作人員在安裝的過程中必須要認真仔細的研究在設備電氣要求上,不然的話,要是我們沒有充分的想到它的電氣要求,反而是我們的操作人員對它進行盲目的安裝,操作人員在電流互感器的安裝問題上也存在著很多知識上的欠缺問題。
(3)建筑機電設備噪聲與震動大。在建筑機電設備震動比較大的問題上,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所使用的是不平衡的集泵的轉子,而且軸承間隙比較大,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轉子和定子它們之間存在的一些氣隙不均會嚴重引起相互摩擦。這等等一系列問題都造成了建筑機電設備它的震動比較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技術工藝上必須非常接近泵的額定參數來加以進行我們的操作[3]。
(4)超電流的問題。在安裝機電設備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在機電設備泵上的軸承會比較容易出現故障,而且如果一旦軸承遇到了某些問題,異物就會容易出現在泵的內部,但是因為我們平常使用的機電設備的功率比較小,所以它的超負荷的電流就比較小,從而使得電源缺相。
2 針對常見問題的解決措施
(1)嚴格的進行質量控制。在施工過程中我們要嚴格按照既定的設計要求來進行合理的施工,從而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因而每一種機電設備的應用基礎便是經過設計部門的認真仔細的計算而設計出來的,而操作和技術人員他們只有按照既定要求來認真施工,才能保證安全,進而來保證機電設備的質量和日后的使用情況。
(2)按常規安裝方式對設備進行安裝。操作技術人員會因為知識與技術某方面的欠缺與不足,在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障礙,這就要求我們要回歸到最本質的地方,嚴格按照流程與常規方式操作。
(3)加強規范化操作流程,提高機電設備安裝人員專業素質。安裝質量的高低以及速度大小是由機電工人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的,因此便對機電安裝工人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遵守安裝規范,將安全放在第一位,該怎么做就必須怎么做,該找平的找平,電工在設備供配電上應該做到應有的規范連接。
(4)建筑機電設備噪聲與震動大的預防措施。因為建筑機電設備的震動主要是在于泵的轉子不平衡,所以技術開發人員應當減小軸承之間原有的間隙、不斷的精益求精,使得轉子和定子之間不會因為氣隙不均而引起它們之間的相互摩擦,從而產生噪聲與不必要的震動,技術人員還要不斷加強轉子與殼體之間的同心度,所以工藝設計上技術人員務必要非常接近泵的額定參數,進而來加以操作。使泵的運行盡量平穩,從而減少噪聲與震動的產生。
(5)對施工單位資質嚴格審核,杜絕資質較高單位承接工程后進行轉包現象。為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我們一定要嚴格施工組織設備以及設計選擇。科技人員認真仔細的分析和選擇設備以及施工組織,并嚴格的通過驗算和技術上的計算,使其既能保證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能極大的利用其使用價值,還要要求技術人員不能隨意更改選用設備,以便影響以后基礎工作的進展。
3 結語
我們在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一定要加強重視,因為現如今機電設備行業也越來越多,而且其安裝要求也日益增高,所以我們一定要探索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從而避免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而且要注重質量問題,在安裝過程中時刻提醒操作工人注意,在技術與操作上精益求精,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楊光奇.淺析建筑機電工程設備安裝技術的實際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14):32-33.
[2]丁建新.建筑機電工程設備安裝技術實際應用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0(15):215-216.
[3]王艷紅.談機電設備安裝問題及技術完善策略[J].山西建筑,2014,12(3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