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北京 100086
摘 要 歷史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立的影視作品,題材呈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性特點,將文獻資料以記錄性的手段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在新時期,歷史文獻紀錄片展現出了明快化、多樣化及快節奏等特點,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缺陷。文章對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的新動向。
關鍵詞 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動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9-0152-02
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以人物傳記為主的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取得了良好的反響,有著較高的收視率。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歷史紀錄片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觀看需求。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觀眾,需要使歷史文獻紀錄片逐漸創新歷史的敘述形式和歷史評論方式,從多角度解讀歷史,構建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的新動向。
1 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主題先行傾向嚴重
紀錄片以記錄真實的情況為主,運用小屏幕將故事傳達給每一個人,真實的反應了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情?;仡櫼酝募o錄片能夠看出,大多數記錄片遵循真實創作原則,主題先行傾向嚴重,與記錄片的原生態創作理念不統一。電視劇采用主題先行,事先制定好劇情主題,按照主題進行故事的填充,情節都是虛構出來的[1]。
1.2 故事敘述傾向嚴重
記錄片以敘述性為主,盡管記錄片在創作手法中不存在虛構情節,但是在敘事過程中情節化嚴重。在當前的記錄片中,故事化敘述手段還不成熟,故事化傾向嚴重。故事化成為紀錄片敘述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從近期的歷史文獻記錄片中能夠看出,采用故事敘述化方式導致文獻記錄片呈現出敘事性與主題性相脫離現象。近年來,紀錄片向娛樂性傾向發展,文獻紀錄片的厚重性及使命感逐漸削弱,與紀錄片創作的初衷相違背,故事性敘述內容與紀錄片主題不相適應。
1.3 內容風格過于單一
紀錄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進行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建立在多視角的基礎上,展現出了較強的文化價值。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其制作方式以國家體制為基準,在一定時期內帶動了紀錄片的繁榮及發展。但是由于受體制影響,在創作過程中受到較大限制,紀錄片創作的自由性受到較大影響。通過對近年來記錄片的創新形式來看,可知,目前的紀錄片內容風格單一化嚴重,選題平庸、模式化成為紀錄片的主要發展方向,紀錄片的審美感受較為欠缺,無法在新媒體的浪潮下展現出自身的
個性[2]。
2 歷史文獻紀錄片創新的新動向
2.1 創新歷史文獻紀錄片敘述形式
2.1.1 重構事件真相
人們缺乏對歷史的認知,對歷史細節缺少了解。因此,為了確保歷史文獻紀錄片故事的完整性,需要對故事的每一個環節負責,運用客觀的方式對歷史故事進行記錄。歷史文獻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作過程中要求尊重歷史,將人們記憶中的物證進行集中的梳理,將事件重新組織到一起,重構事實真相。歷史重構的主要方法包括搭建框架、修補事實、粘合事實三種。需要將歷史資料中的碎片進行整理,提升紀錄片素材的歷史價值。紀錄片敘述的真實性并不是指用記實手法拍下來的就是完全真實的,而不用記實手法就是完全不真實的,通常運用記實手法進行敘述的事件真實性也存在考證,紀錄片真實性與歷史性之間的關系,與觀眾對紀錄片的信任有直接關系[3]。
2.1.2 保持創作的原生態
文獻記錄片具有較強的歷史性特點,具有拍攝難度大,內容多等特點,主要是通過真實的反映歷史上發生的事件而制作出來的紀錄片。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和多層次來觀察歷史事件。歷史文獻片的攝制由當事人、目擊者和研究者共同來構成,促進了信息之間的相互重合和相互關聯,促進了信息的整合,實現了對歷史事件的重構,使文獻紀錄片更具真實性。在我國目前的歷史文獻記錄片中,存在嚴重的采訪失真現象,采訪人員存在背導演解說詞現象,導致視圖通過被采訪人的話語來增加片子的厚重感。采訪的失真降低了片子的真實感。電視紀錄片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以創作思維為主要出發點,確立記錄片理念,填充素材鏡頭,真實的進行情感表達。需要將保持原生態作為紀錄片創作的源泉,建立在尊重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提升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效果[4]。
2.2 創新歷史文獻紀錄片評論方式
2.2.1 提升紀錄片創作內涵
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要以解釋文化和文化觀察為主,透過歷史文獻紀錄片來真實的反應出歷史文化,強化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能力,呈現出一種真實的物理形態,提升記錄片的創作內涵。紀錄片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記錄著中國翻天腹地的發展變化,紀錄片在進行歷史事件記錄過程中,需要建立在文化層面的基礎上,明確紀錄片的意義,強化紀錄片主體意識。歷史文獻紀錄片要合理構建主體,明確紀錄片中的文學理念,需要采用敘事化的結構和方法。我國的紀錄片相對于國外的紀錄片,更加注重問題結構的系統性及邏輯性。在紀錄片中要對獨立的影像地位進行合理的記錄,紀錄片的解說詞要建立在遵循歷史的基礎上,明確信息規律,提高學術論文的清晰性和邏輯性,彰顯歷史文獻紀錄片特色,提升紀錄片價值。
2.2.2 賦予歷史事件價值
要想提升紀錄片主題效果,需要以故事化和情節化為依據,加大對歷史故事的提煉和整理。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者需要加大對紀錄片創作主旨進行研究和分析,確保故事的集中化,避免故事冗雜,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大多是歷史文獻紀錄片都來自于現實生活中。展現出了較強的故事性特點,歷史記錄片中重在對歷史故事進行反思,將故事敘述融入到歷史記錄片中,增強了故事的歷史性。歷史文獻故事要想向可視性和故事化方向發展,要求創作人員需要建立在尊重歷史本身的基礎上,透過現象來追溯歷史事件的本職。為了回歸歷史本身,創作者需要加大對歷史紀錄片進行深度挖掘,提升事件自身的價值,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和分析。需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進行深度的解讀,將歷史事件與當今時代有機的結合起來,賦予歷史事件價值,促進個人故事的延伸和發展,明確了我國記錄片的發展方向[5]。
2.3 多角度解讀歷史
2.3.1 從平民角度解讀歷史
歷史事件對大眾的歷史意識會直接造成較大的影響,及時文獻紀錄片的創作意圖需要建立在全面關照歷史基礎的基礎上,平民意識主要是指以平民視角對歷史事件進行審視,以大眾的眼光來看待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明確歷史事件的記錄方式。在對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進行制作時,需要以民眾的視角為主要的出發點,合理選擇切入點,以便能夠滿足大眾對歷史文獻紀錄片觀看的良好情感體驗,實現對歷史文獻紀錄片的平民化解讀,推動社會的前行和發展,從歷史事件中發現美德和價值,將人生與社會與之聯系在一起。
2.3.2 從個人風格解讀歷史
紀錄片中的事件是真實存在的,確保了事件的真實記錄,是對生活和個人經歷的還原,實現了對人們審美觀念及價值觀念的過濾,人們看待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角度,紀錄片中所展現出來的形態及風格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紀錄片工作者通過將自己所發現的東西進行拼湊的過程進行自我表現,主要是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對真實的生活進行記錄,在不同的解釋當中,強化了人們對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賦予了紀錄片真正的意義,為紀錄片制作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6]。
3 結論
文獻記錄片是一種以歷史為題材所創造出來的作品,實現了對歷史視角的真實還原,在為廣大受眾提供娛樂的同時,也培養了廣大受眾的歷史意識,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發揮紀錄片的教益功能、創新歷史解讀方式,拓展覆蓋區域,成為歷史文獻紀錄片在創作發展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要求客觀敘述歷史、評論式表達歷史、多角度解讀歷史,促進歷史文獻紀錄片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曦,史哲宇.最大程度切近歷史 呈現最真實的長征——文獻紀錄片《長征紀事》創作模式探究[J].中國電視,2016(11):42-44.
[2]張軍鋒.國際視野下的歷史敘事——文獻紀錄片《大轉折》創作談[J].當代電視,2014(7):39-40.
[3]張慧瑄,李勇峰.讓歷史照亮未來——文獻紀錄片《中原雄師》創作手記[J].中國電視(紀錄),2010(9):63-65.
[4]孫平,張國飛.歷史文獻紀錄片的表現及尺度——以《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后抗戰》為例[J].青年記者,2015(12):56-57.
[5]易曉誡.情+景,情景再現的合力——從《為人民放歌》淺析歷史文獻紀錄片中情景再現的運用[J].中國電視(紀錄),2012(1):46-49.
[6]張宗偉.論新時期以來重大題材文獻紀錄片的創作[J].中國電視,2016(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