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
年逾花甲生活困難,怎么辦?找兒子,找女兒,天經地義,可是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湘中某縣的杜曉英另辟蹊徑,沒有找兒子而是去找老公,拉開了一場特殊扶養官司的序幕。老無所養不找兒子找老公,背后有什么蹊蹺?法律又會給出怎樣的解答呢?
時間回溯到2004年底,湘中某縣的杜曉英經人介紹,認識了陳遷。杜曉英當時已經50歲了,與前夫育有兩個兒子,再婚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想找個老伴共度晚年,至于條件,除了人要好,錢也不能太少。對于另一半經濟上的期望,杜曉英十分現實,她沒有工作,一直靠著兒子的接濟和房屋租金過日子,另一半如果每月能夠有幾千元工資,在她眼里就不算少了。而陳遷,年齡稍長于她,有過婚姻,子女成年,又有工作,有工資,完全符合杜曉英的擇偶標準。兩人經人介紹交往一段后便領了結婚證。
“老陳,下周有個親戚娶媳婦,平時有事兒總是找人家幫忙,咱們得表示一下,紅包要包大點兒。”杜曉英和陳遷一結婚,陳遷很快就完全融入了杜曉英的親友圈,人情份子,當仁不讓地由他掏腰包。各自的兒女成家另過,陳遷與杜曉英年齡不算太大,事情不算太多,正是享受生活的好時候,兩人夫唱婦隨,琴瑟和鳴,過得十分灑脫。因此,對杜曉英的要求,陳遷總是想辦法滿足。
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2009年終,杜曉英洗澡時不小心摔倒在地,造成腿骨骨折。兩人結婚3年,一直甜甜蜜蜜,這場突如其來的災禍開始考驗他們的感情。
“曉英,來吃飯,我喂你。”陳遷坐在病床邊,眼神里全是關愛。杜曉英摔傷后住進了醫院,盡管她有兩個兒子,可陳遷還是毫不遲疑地預交了全部醫療費,并沒有提出要杜曉英兒子分擔的要求,而且他還在護理照顧杜曉英上硬撐著擔當起了主力。在杜曉英住院的二十多天里,陳遷以醫院為家,呵護著妻子走過了最痛苦的歷程。
傷筋動骨一百天,對于五十多歲的人來說,痊愈需要的時間只會更長。好在,陳遷沒有嫌棄妻子,履行了一個丈夫的職責。
后來,杜曉英的骨折雖然醫好了,可那次受傷,卻成了她身體機能的轉折點,此后,她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成了醫院的常客。慢慢地,陳遷受不了了,這對再婚夫妻的婚姻之舟開始在風雨中飄搖……
2014年,杜曉英一紙訴狀將陳遷告上法庭,訴請離婚。杜曉英表示,她只有微薄的租金收入,又因身體原因經常看病治療,經濟上入不敷出;而陳遷每月有著幾千元收入,卻對她十分吝嗇,導致夫妻感情走向破裂。
“我不離婚。”對于妻子的離婚訴求,陳遷直接拒絕。
杜曉英提離婚,態度其實不堅決,只要解決好經濟問題,她和陳遷仍有和好的可能。而陳遷呢,不想離婚,就得拿出點態度來。法官很快找準了這對夫妻矛盾的癥結,一番調解,在雙方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老陳,你將工資卡交給杜曉英,每個月由她給你發零用錢。”老陳一點頭,法官馬上又對杜曉英說:“杜曉英,老陳把工資卡交給你,你就真正當家做主了,婚不要離了,回去繼續過日子吧。”杜曉英并不真的想離婚,有了臺階,樂得見好就收。
夫妻和好,生活恢復平靜,然而,不到兩年,風波又起。陳遷將經濟大權交給妻子后,杜曉英每月給他發幾百元零花錢,真的不夠用。他找妻子申請開支,妻子總有理由拒絕。這樣過了將近兩年,陳遷惱火了,決定要回工資卡。可他也知道,如果他明著問妻子要工資卡,妻子肯定不會同意,于是他就重新辦理了一張銀行卡,協調單位把工資轉到了新卡里。杜曉英領不到錢,自然不樂意了。
“老陳,這個月的工資怎么還沒到賬啊?”以往,每到月底陳遷工資卡就會增加3000多元,可這個月,杜曉英往銀行跑了三次仍沒見到丈夫的工資,不明就里的她便打電話向丈夫詢問。
“可能還沒發吧,再等等看。”陳遷不敢跟妻子說實話,只好敷衍道。
然而,瞞過初一瞞不過十五,杜曉英又往銀行白跑了三趟,終于發現了丈夫的貓膩。“老陳,你這樣騙我是什么意思?當初,你不肯離婚,是你自己把工資卡交到我手里的。要拿回去,你明說啊,偷偷地把工資轉走,這日子還怎么過?”當杜曉英再一次從銀行空手而歸,明白事情來龍去脈后,她把正準備出門的陳遷堵在家里,狠狠地數落了一番。這事兒,陳遷做得不夠磊落,可妻子的數落并沒有讓他回心轉意:一個月幾百元零用錢的日子,他是不想再過了;更何況,這事兒讓他在兒女們面前抬不起頭。與杜曉英再婚前,他一直是家里的“一把手”,什么事兒都是自己說了算,誰料再婚后一折騰,經濟大權旁落不說,送人情、買東西還得向妻子請示,他感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直線下降。因此他打定主意,這工資卡一定要自己攥著。
丈夫不肯上交工資,杜曉英苦無良策。再打一次離婚官司,她不是沒有想過,可看陳遷的態度,他就是離婚也不會再上交工資卡了,那樣自己得不償失,反而是便宜了陳遷。杜曉英左思右想,都覺得離婚并非上策,可又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來。于是,杜曉英和陳遷之間達成了一種奇特的平衡。
重新取得財政大權后,陳遷偶爾也會拿出一些錢交給杜曉英,用于日常生活開支。對于陳遷給的錢,杜曉英照收不誤,可這些小恩小惠已不能完全化解她的經濟危機,更難以消除她心中的不滿。畢竟,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的醫療費支出越來越多。陳遷雖對妻子時有討好,但他也退休了,再加上不肯交出財政權,夫妻倆耗著,盡管都沒有再提離婚,口角沖突卻總是不斷。
“老陳,我明天要去醫院看病,你陪我去。”2016年10月的一天,杜曉英身體不適,對陳遷說道。
“明天我有點兒事,要回女兒家一趟。要不,讓你兒子陪你去?”既是陪伴,也是付費,妻子的意思,陳遷知道并刻意回避。
陳遷話一出口,杜曉英就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感覺很是傷心。
因為錢的緣故,夫妻倆齟齬不斷。
其實,杜曉英的兩個兒子早已成年,不管經濟狀況如何,都有贍養母親的義務。事實上,杜曉英也找兒子要過生活費、醫療費,兩個兒子也盡心盡力滿足了母親的要求。那么除了兒女之外,還有別人對她有著法律上的扶養義務嗎?
2016年底,杜曉英另辟蹊徑,一紙訴狀將丈夫陳遷告上法庭。二上公堂,杜曉英不是起訴離婚,而是訴請陳遷扶養。陳遷比她還大幾歲,也早已步入花甲之年,杜曉英訴請丈夫扶養自己,依據何在?
杜曉英訴稱,她與陳遷是夫妻,雙方于2006年結婚,均是再婚。她每月僅有600元的房屋租金及200元的生活補助,而陳遷每月有退休金3000多元,雙方收入相差巨大。對于婚后所得的權屬,雙方沒有做出約定,按照法律規定均屬于夫妻共同所有。然而,陳遷的收入并未拿出來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她也沒有辦法掌控。她自2009年因病手術后,體弱多病,治療費用較高,對此,陳遷鮮有資助。《婚姻法》第20條規定:“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權利。”據此,她請求法院判令陳遷每月支付她生活費1500元、每年給付她醫療費4000元。
被妻子告上法庭索討扶養費,陳遷積極應訴。妻子將矛頭對準自己,陳遷要做的,就是轉移方向,把杜曉英的兒子牽扯進來。陳遷表示,他和杜曉英是夫妻,也都年過六旬,老年人遇到生活困難,應該找兒女。俗話說,養兒防老,杜曉英兒子已經成年,具有贍養能力,不找兒子找丈夫,這是找錯了對象。陳遷認為,妻子應該找兒子打一場贍養官司,而不是找老公打一場扶養官司。
2017年初,湘中某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扶養糾紛案。法庭上,杜曉英與陳遷各執己見,激烈辯論。法官鑒于當事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傾心調解,然而雙方均未改變意見并作出讓步。調解無果,湘中某縣人民法院于2017年3月做出一審判決。
法院認為,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應當在生活上互相照應,經濟上互相供養,日常生活上互相扶助,精神上互為支柱。這種義務不是基于道德,而是基于法律,具有法律強制性。當夫妻一方沒有固定收入和缺乏生活來源,或者無獨立生活能力或生活困難,或因患病、年老等原因需要扶養,另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權要求對方承擔扶養責任。杜曉英與陳遷是再婚,且不說雙方已結婚十年有余,就算年限縮短,雙方之間的婚姻關系亦不會改變,雙方之間的扶養義務更不會消除。現雙方均已步入人生晚年,經濟上遇到困難時,均可以要求各自兒女給付贍養費,但這并不意味著雙方之間扶養義務的免除。由于雙方經濟上收入相差懸殊,杜曉英每月收入不過幾百元,而陳遷每月有退休金3000元以上,而從支出方面講,杜曉英身體狀況不好,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反而更大。杜曉英收入少,開支大,陳遷收入多,開支相對較少,因而杜曉英要求從陳遷退休金中支付一部分作為生活費的訴訟請求合法合理,應予支持。陳遷應當對妻子杜曉英盡扶養義務,杜曉英兒女的贍養義務同樣存在,考慮到杜曉英每年有房屋出租收益,而且兩個兒子也應當對母親的醫療等開支有所負擔,因而對杜曉英要求陳遷每年支付醫療費4000元的訴求,不予支持。據此,法院一審判決陳遷每月15日前支付杜曉英扶養費1100元,同時駁回杜曉英其他訴求。
一審宣判后,雙方都沒有上訴。陳遷積極履行法院生效判決,日前,一次性支付了杜曉英3個月扶養費。這對再婚夫妻的婚姻之舟歷經官司波折,終于又步入了正常軌道……
(文中當事人系化名)
編后:
雖然法律規定婚后可以約定AA制,不過,結婚后夫妻之間約定各自財產各自所有的,仍是極少數。因為沒有AA制約定,根據婚姻法規定,不管是丈夫的婚后收入,還是妻子的婚后收入,都屬于夫妻共同所有,夫妻有平等的處理權。從法律上講,的確是這樣,但是夫妻之間的這種平等處理權,很多時候只是寫在法律上,生活中卻落不到實處。為什么呢?因為,對于婚后收入,夫妻雙方的控制力并不對等,總有一方要強一點,當他或者她不愿意將收入的控制權讓渡給對方時,對方要平等處理,難度可想而知……就像本案中的杜曉英,盡管曾經擁有陳遷的工資卡,可陳遷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輕松地拿回了對工資的完全控制權。因為夫妻對財產的平等處理權經常有名無實,因而夫妻間的扶養更有意義,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夫妻一方找另一方要求扶養,只要一方有需求,另一方有能力,法律上就會得到支持。老無所養,找兒女要求贍養,可以;找配偶要求扶養,也可以。兒女有贍養義務,配偶有扶養義務,兩種義務各有不同主體,二者之間可以并存并行。老無所養誰來養?配偶兒女均有責。法院給出了答案。這既是法律的約束,也是道德的要求。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