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紀90年代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然而中國的失業率并沒有因此而顯著下降。這種現象與經典的凱恩斯學派理論奧肯定律描述軌跡相背離。本文通過分析這一原因,指出奧肯定律在中國并非失靈,而是由于我國現今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現象,最后給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奧肯定律 失業率 失靈
一、問題的提出
奧肯定律是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來的,該定律描述了周期波動中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即失業率上升1%時,GDP大約下降2%(美國定義為3%),但奧肯定律在中國似乎并不適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以平均8%的速度增長,但是中國失業率卻并沒有下降,這顯然與經典的奧肯定律相悖。從1984年~2016年中國CPI增長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數據上來看,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的局面,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似乎存在失靈現象。
奧肯定律描述的是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近幾年我國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而GDP增長率卻以7%左右增長,中國經濟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奧肯定律在中國似乎真的失靈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近幾年我國GDP增速一直高速增長,但從2004年到現在,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穩定在4%,為什么高速增長的GDP沒有帶來失業率的下降。
二、奧肯定律在中國失靈的原因分析
(一)奧肯定律存在的條件性
奧肯定律的成立是以成熟的一元經濟體為前提的,奧肯定律是存在于相對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勞動力有限的環境中,奧肯定律本身是后工業化和后現代化的產物,是以工業化、現代化和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的。但縱觀我國現今產業結構,我國是一個農本思想嚴重的國家,現在主要以工業發展為主,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等發展水平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我國正在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度的階段,計劃經濟的殘余在很多行業和領域仍然存在,市場經濟在我國發展的還不夠成熟,獨立的企業制度、有效的市場競爭、規范的政府職能、良好的社會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礎還尚未形成,尤其是與自由市場的充分性、有序性、公平性等三個方面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失業數據統計缺乏精確性
我國對失業率的統計是以官方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準,由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失業率數字只是登記失業率,這個指標與真實失業率由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二元經濟,城鎮失業人口對象是有城市戶口的經濟活動人口,并沒有包括來自農村但實際在城市工作的勞動力對象;目前城鎮登記失業率只把那些到就業服務機構求職登記的無工作者視為失業人員,而那些沒有考慮那些沒有登記但失業的人,總體來說會低估真實的失業程度,另外由于下崗員工不管是否有工作,都不再進行登記這也是導致登記失業率偏低的一個原因。
(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國企一直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一人的工作量往往分配五六個人去做,以至于造成國企效率低下。十五大明確指出,要調整所有制,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針對國企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減員增效。1995年我國大批國企員工下崗,失業人員增加。而同時減員增效使國有企業的效率提高,經濟效益顯著,進入良性發展狀態,這刺激了經濟的增長。因次,在這一階段,中國出現了經濟增長與失業率上升并存的局面。近幾年,由于城市化進程,大量農民工進城工作也使得城鎮人口的失業率有所上升
(四)產業結構的調整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科技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依靠的是技術而不是勞動力來增加效益,我國企業正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這樣一來,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形勢也進一步顯現,機器替代了人力,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失業率上升。再者我國第三產業主要為服務業,但服務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較高,這樣的工作并不能接納一些初級勞動力,因此,第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也是有限的。
三、結論與建議
奧肯定律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并非失靈,而是由于我國特殊的二元化經濟結構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的不準確等原因導致,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失靈,而且這種特殊的現象在我國還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要保證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的繁榮和發展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當經濟增長速度大于轉型時期失業人員增加速度后,奧肯定律的有效性將會重新得到驗證,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于全球前列,GDP每增加一個點就可以創造80萬個就業機會,可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勞動者自身要改變就業觀念,靈活就業或者非常規就業將成為重要的就業形式,要打破傳統“鐵飯碗”工作觀念,調動失業員工的積極性,實現下崗員工的再就業。再次,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準確性,對失業人員重新定義,最好能將多數的農民計算在內,使失業率的核算與國際接軌,這對于了解真實失業率和我國國情意義重大;最后,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使勞動力質素與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快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強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提高民辦學校的積極性,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
作者簡介:李蘇敏,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