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媛
【摘要】一個國家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社會不斷得到進步,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職業教育恰巧可以培養出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通過這些具備職業技能型的人才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 經濟發展
今天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所培養出來的具備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速了知識經濟轉化的速度。然而,由于我國國情的特定條件,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落后,且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嚴重影響職業教育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制約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原因有:
1.職業教育階段發展不均衡
職業教育可分職業啟發教育、職業儲備教育和繼續職業教育。相關《建議》中提到:職業教育應該是全民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至中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該提倡培養全民職業素質教育。然而在實際中,我國各地對于職業啟發教育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傳統義務教育甚至完全沒有職業教育的內容。其次,由于職業啟蒙教育的缺失,學生在實習和畢業階段對進入社會的職業選擇盲目性大,沒有“學以致用”的價值體驗,就會把矛盾指向“學校教育無用”。
2.學歷教育層次缺失
職業教育學歷層次目前以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為主體,以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為目標。中職高職從學歷層次上相互合作、促進發展。但是,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基本上完全停留在大專學歷的教育層面上,沒有本科學歷甚至研究生學歷層面的職業教育。對于學生家長和學生本身而言,上了職業院校就等于“低人一等”,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效果都比傳統學歷教育的專科本科教育落后。而且巨大的社會就業壓力也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深造是必要的。然而,即使通過努力獲得本科以及以上學歷深造的機會,也已經不是“職業類本科”教育了,原本積累六年的職業技能完全沒有“用武之地”,職業能力逐漸被弱化,這部分人才有可能完全浪費掉。
3.專業結構設置滯后,專業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
地方經濟的發展與當地人才培養輸出之間關聯密切。然而,現在的很多職業院校要么沒有能夠持續發展的特色優勢專業要么缺乏能夠根據社會需求而進行自我改革的能力,因此造成了學校專業設置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從整體上看,當前職業院校普遍存在專業結構調整滯后、專業設置陳舊、專業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等問題,脫離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學生在學校里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法適應新發展、新要求,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另外,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建設缺乏前瞻性,對于新興產業的、熱門領域的人才需求反映太慢,學校師資培養和實驗實訓軟硬件建設配套落后。另外在學校課程設置工作上,現在的職業教育體系中缺乏上下層次銜接意識和職業教育體系完整體驗觀念,各個教育機構在學校課程設置和教材選定上“各自為政”,造成中職高職教育課程重復量大,學生學習失去興趣。
4.不能清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各個層次職業教育都應該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樣才能上下銜接,培養高層次職業技術技能人才,這也是現代職業教育設計發展的基本問題。我國的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缺乏特色,十分接近。我國許多中職學校辦學理念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生硬的按照所謂的政府要求辦學,缺乏市場引導,這導致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呈現明顯的趨同,教育模式和內容都基本相似。另外,沒有處理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的關系,使得中職學校專業設置存盲目操作,導致職業院校和社會上的職業培訓機構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
5.財政投入不足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發展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典型現狀是資金投入不足,企業關注低,辦學條件差。事實上,職業教育是一項高投人高成本的教育,。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手段是很獨特的,因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些技術技能需要大量的資源做保障,于是其培養成本就遠遠高于普通教育。如果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投資力度跟不上職業院校的實際需求,就會延緩和耽誤職業教育的發展。然而,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仍有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受辦學條件的限制,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滿足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實踐環節流于形式,學生所掌握的技能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6.師資隊伍質量和結構急需改善調整
職業學校學生在人才需求中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動手能力強,有專業領域的一技之長。這就對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的設施設備和師資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事實上,某些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明顯偏低,不少專業教師對生產服務一線的經營管理、技術工藝等了解不夠,重理論輕實踐。而且,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公關能力也普遍欠缺,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數都是直接從大學畢業直接進入教師崗位的,幾乎不可能擁有企業的實踐經驗,這樣就造成了面向企業的科研難題就難上加難了,間接導致高職院校的自身價值及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無法彰顯。
7.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校企合作不僅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職業教育從質量上與產業發展緊密捆綁、協同促進、雙贏互惠的必要形式。校企合作是一種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存在一些問題不容忽視,比如企業為培訓員工向學校支付費用后,由于職業學校師資的企業實踐能力有限,所以培養的技能人才可能無法達到企業所設定的要求,長此以往導致了企業失去參與職業人才的熱情,職業院校失去合作辦學新鮮血液。
8.職業院校參與服務地方經濟程度太低
職業教育的定位應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導向,職業院校的教師應以深人參與區域經濟建設為宗旨,主動參與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引領技術前沿,力爭成為各行各業的領頭軍。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這種能力與職業院校培養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實際情況往往不如人意,職業院校的部分教學科研人員熱衷于出著作、發論文等,不求質量上創新,只求簡單的數量堆積,所謂的研究成果大多數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科研成果甚少。研究項目與社會生產實際相關度極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如此一來,大量的研究成果便成為閑置的“學術垃圾”,與生產力脫軌,造成產、學、研分離的局面。
這些事實證明,職業教育相關體系的完善、職業教育層次的銜接、國家政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等等都是我國職業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