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藝+陶士貴


【摘要】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電子支付的概念在我國十分火熱,但是這三者并不是同等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對這三者的定義并不統一,既有重合,也有不同。通過對這三者各自的范疇進行界定,找出區別與聯系,從而更好的理清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電子支付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電子貨幣 電子支付
一、引言
自2005年支付寶的出現以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專業化程度、市場規模、風險監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而第三方支付服務的概念也越來越被消費者和企業機構所認同。根據艾瑞咨詢網站統計,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用戶達到4.55億。部分學者認為,第三方支付屬于我國特殊國情下的電子貨幣或電子支付的特有形態。但如果將第三方支付視作為電子貨幣或電子支付,或以第三方支付的視角研究我國電子貨幣的發展,那勢必會影響研究結論的準確性。
因此,深刻剖析我國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與電子支付各自的范疇,理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于聯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電子貨幣的范疇
歐洲中央銀行(ECB,2000)對電子貨幣的定義是:“電子貨幣指存儲于某種技術設備上的貨幣價值,可廣泛用于發行人之外的交易主體,且在交易中不一定要訪問銀行賬戶。”該定義中 “發行人之外的交易體”實際上將單一用途的電子貨幣排除在外,比如電話卡等等。而“某種技術設備”則包含了各種基于互聯網的智能設備。
國際清算銀行(BIS,2000)的定義如下:“電子貨幣指消費者所擁有的儲存有資金或貨幣價值的儲值型或預付型產品,包括預付卡和可通過計算機網絡訪問的預付軟件產品。”這個定義排除了依賴于銀行卡等工具進行支付的卡基貨幣。根據國外對電子貨幣的定義,總體可以分為卡基型型和網基型。其中卡基型僅包括多種用途的類型。而網基型主要是指客戶通過互聯網將資金儲存在相應的遠程計算機終端中,使用時再通過互聯網或者其他智能設備發出資金轉移的請求,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
綜上所述,依照電子國際上電子貨幣的定義,第三方支付屬于網基型電子貨幣。而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以銀聯為代表的卡基型支付方式也屬于第三方支付,但卻未必屬于電子貨幣。
三、電子支付的范疇
漢弗雷(Humphrey, 2001)經過研究認為,電子支付是借助電子媒介進行資金交易的一種方式,而電子媒介就包括互聯網和其他數字手段。他進而分析這種支付手段的特點,認為其可以使人們直接通過銀行系統支付賬單,而不必去銀行領取現金。這一定義類似于我國第三方支付的部分特點,但也同時包含了各個銀行所成立的“網絡銀行”系統,沒有強調第三方的作用。
我國電子支付的歷史可以追溯1991年,我國央行成立全國電子聯行系統。此后至2002年,全國各大銀行相繼開設網上銀行,通過互聯網向各合作的商家提供支付接口。2002年3月,中國銀聯的成立歸結了多銀行的支付接口,當客戶在網上進行支付時,通過銀聯的支付網關直接跳轉至相應銀行的支付接口,進而完成資金支付。從形態上看,中國銀聯符合第三方支付的某些特點。
綜上所述,所謂電子支付,實質是將銀行“電子化”,將需要用現金支付的模式轉變為通過電子媒介直接與銀行清算。這其中,既可以借助第三方平臺進行網關選擇(例如中國銀聯),也可以直接通過銀行網上銀行進行支付。因此,不能將第三方支付直接視作為電子支付。
四、第三方支付的范疇
根據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方式和不同特點,筆者采用馬梅(2014)等國內大部分學者的觀點,將其分為六類:
(1)互聯網支付。以電腦為載體,利用互聯網進行資金轉移。其基本的運行邏輯是建立在商務電子化的基礎上,個人將第三方支付賬戶與銀行綁定,再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及企業機構對接,例如支付寶。
(2)移動支付。移動支付是以手機等移動終端作為工具,以通訊網絡為通道,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的支付方式。例如微信支付等。
(3)銀行卡收單。以POS機為介質,持卡人在銀行簽約企業機構直接刷卡消費的支付模式。例如銀聯等。
(4)預付卡支付。我國的預付卡使用途徑由指定的專營發卡機構發行,分為卡片和密碼兩種形式,例如中國移動、卡通中國等。
(5)電話支付。電話支付媒介主要是固定電話和手機,無需添加其他終端,直接與銀行或者通信運營商連接。例如通聯支付等。
(6)數字電視支付。包括傳統的廣電有限運營商和互聯網智能電視運營商兩種,例如銀視通等。
如圖1所示,目前第三方支付的運作機理,通常是賬戶模式。用戶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注冊相應的賬號,然后綁定個人銀行卡。在支付時,可以預先在第三方支付賬號里充錢,然后直接結算,也可以選擇通過銀行卡支付,再由第三方機構同銀行結算,扣取銀行卡內相應的活期存款。
可以看出,我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并沒有直接發行電子貨幣,而是運用賬戶內的現金或銀行卡內的活期存款進行支付。當然,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將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現金提取到相應的銀行卡中。
五、結論
通過對電子貨幣、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各自范疇的研究,可以看出這三者演進過程中各自的特點,如表1所示。
1.區別
電子貨幣、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的區別主要有一下3點。
(1)電子貨幣的形態必須具備多種用途,而第三方支可以有單一通途。即類似于電話卡等只能在某一種場合下使用的卡基型貨幣,并不屬于電子貨幣,但屬于第三方支付。
(2)電子貨幣不包含銀行卡收單,而銀行卡收單屬于電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根據電子貨幣的概念,銀行卡收單屬于電子現金而非電子貨幣。但是銀行卡收單既包含電子媒介,又包含資金交易,因此符合電子支付的范疇。另一方面,以POS機為介質,將不同銀行的不同支付網關統一在第三方平臺,這一特質也符合第三方支付的范疇。
(3)在執行電子支付的過程中第三方機構并非必要,而第三方支付則必須借助第三方平臺。單純借助銀行網關結算的商業銀行網上銀行屬于電子支付不涉及第三方系統,因此不在第三方支付的范疇中。
2.聯系
電子貨幣、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存在的種種區別上文已有闡述。但也有其內在聯系也值得研究。
(1)電子貨幣所包含的多種用途的卡基型貨幣及網基型貨幣,也屬于第三方支付的范疇。例如通過卡通中國注冊充值的儲值卡,因具備多種用途而可被視為電子貨幣或第三方支付。網基型貨幣則是普遍意義上的第三方支付的賬戶模式。
(2)電子支付的可以通過第三方平臺統一轉接到各自銀行的網關進行支付,而這一形態也屬于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既可以選擇使用賬戶的余額,也可以選擇使用所綁定的銀行卡。而當第三方支付選擇使用銀行卡結算時,也就符合了電子支付的定義。
(3)電子貨幣、電子支付及第三方支付都包含目前利用智能手機進行的線下電子交易,即所謂“掃碼支付”。這是因為“掃碼支付”的二維碼必須通過第三方機構識別,而支付所需的資金則屬于電子貨幣的網基型貨幣,同時,資金將從所綁定的銀行卡中扣除,即符合電子支付的范疇。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entral Bank.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money. ECB Monthly Bul-letin,November,2000.
[2]CPSS. Secretariat to the 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Bank for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Survey on Electronic Money Developments",Publications 38, May, 2000.
[3]Humphrey, David B., Kim & Vale.“Realizing the Gains from Electronic Payments: Cost, Pricing, and Payment Choi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33, No. 2, 2001, pp. 216‐234.
[4]馬梅.支付革命——互聯網時代的第三方支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7.
[5]鄒藝,陶士貴.功能視角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的交互發展.征信,16(12):80-8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應對軍事沖突的中國外匯儲備風險防控研究”(13BJY171);同時受江蘇省現代服務業協同創新中心和江蘇省創新經濟研究基地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