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更加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所面對的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小學語文中課改教學法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樂教和學生的樂學的相統一。我認為只有在其樂融融的課堂氣氛中才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佳情境,只在學生的“樂”學,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而教師的樂教是減負不減質的有效手段。同時教師的樂教與學生的樂學在教學中也是現代社會的需要,因而只是在此對快樂教學法作簡要闡述。
新一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自實施以來,從整體情況看,新的教學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起了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有了一定改變,學生的主體性較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轉變。但是,有的教師盡管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然而不知其中的道理。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理念究竟指的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四個新理念中,我們第一線的小語教師主要是正確理解、把握前三個新理念即可,而后一個新理念主要是對編寫教材與課程設置而言,我們了解即可。
語文教學新理念是教育專家們依據素質教育要求而提出來的。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認為是對人的生存能力的培養。學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須具備兩個能力,即再學習的能力與學習過程中的發展的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為這兩個能力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與能力,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書寫)。在UIl練、扎實語文基礎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則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過程與方法”。也就是說,要求我們把過去重語文知識的結果的觀念轉變到重過程的新觀念上來。而學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結果中形成的。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的設置時,就應想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個過程。既然想到了學生的主體性,那么,我們就應反思我們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教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懂得怎樣才叫做讀懂了課文(文章),這就是教師的作用:教學生識字、閱讀、習作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能運用方法,才會減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重負擔。簡而言之,教師應教方法,學生要學方法。
“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其目的就是要我們在這一輪課改中千萬不能因課改而忘記了語文的工具性和語文教育的規律。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著重探究語文教育的規律。我們要把握語文教育的規律,尤其是把握小學語文教育的規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①是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記憶規律,對學生進行嚴格而有序的語言文字訓練。②圍繞“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扎實語文基礎;2根據讀寫要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根據語文教育的規律與要求,我們應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課。
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理念。這個新理念既是這一輪課改的重點.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易把握的難點。對于這個理念的認識.我們要從宏觀上去理解:首先要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要動起來。這好比過去我們在黑板上教學生騎自行車,而現在必須到室外去教學生騎車,學生自己要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一年級抓起,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從而逐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這當中必然有個自由扶到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充分表現出教師的自身能力與對新理念的正確認識。因此,我們應注意“倡導”一詞,不要動不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班級的實際來確定不同的教與學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學習能力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的。所以,主體性不應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們在自主性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白哪些教學內容與程序應是“自主”;哪些內容與問題應是“合作與探究”。另外,一定的教學方式表現出一定的教學觀點,但是,我們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關系,不能因體現主體性而任意追求時髦的教學方式。核心問題要記住;既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又要體現“主體性”。只有處理好這一關系,方能達到課改的新要求。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于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綜上所述,旨在希望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正確理解和處理好三個新理念之間的關系。孰重孰輕,應依據教學要求和教學實際,切忌盲目,切忌停滯不前,否則會被教育發展所淘汰。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有一顆博愛的的心,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多一點寬恕和友愛,在學生失落的時候,多一點理解和支持,在學生氣餒的時候,多一點表揚和鼓勵,在學生孤獨的時候,多一點溫暖和體貼。讓學生在精神的家園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