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他在自己的領域里倡導“精準外科”的理念,要求自己的團隊對病人進行術前精準的評估、精密的手術規劃,手術中精細操作、手術后精良管理,這樣的精準化流程,大大地提高了手術質量,明顯減少了并發癥的出現。
上海,5月6日,早上9點半,仁濟醫院東院外科大樓的手術室。護士幫助王堅穿上手術服,戴好口罩、手套,這樣的流程,20多年來王堅經歷多少次?難以計數。但這一次,他心中有著強烈的儀式感。
馬上就要接受手術的病人老黃,60多歲,患有嚴重的肝內膽管結石。這個病,已經折磨了他20多年。結石帶來的炎癥,讓他疼痛難忍且伴有高燒,常常需要住院。對癥的消炎治療只能緩解癥狀,不用多久,癥狀又會發作。
1993年,老黃慕名到仁濟醫院求醫,當時66歲的膽道外科專家施維錦教授,為他做了膽囊切除+膽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手術成功地解除了困擾老黃多年的病痛。施維錦是中國膽道外科的開創者之一,幾十年堅守在自己熱愛的外科領域,2015年88歲之際,施維錦教授在外院參加疑難病例的會診,手術結束時突然倒在了手術臺旁。他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膽道外科事業。
24年前,在當時的醫療技術和條件下,施維錦教授為老黃提供了最好的治療,但由于肝內膽管結石本身就是容易復發的疾病,而老黃的病情又非常復雜,7年后,老黃病情復發,十多年來,三天兩頭就要住院都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
如今,老黃再次住進了仁濟醫院膽胰外科病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膽胰外科科主任王堅,是施維錦教授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膽胰外科專家。當王堅教授仔細閱讀了老黃的病歷,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盡管老黃病情嚴重,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但王堅心里卻對這一次跨越24年的“接力”充滿了期待。“最近的20年,外科技術已經突飛猛進,面對這樣一個世界罕見的病例,我們有信心給他提供最好的治療。老黃從施維錦教授的病床到了我的病床,通過這一臺手術,我希望能夠傳承施維錦教授的醫術和醫德,并讓我們年輕的團隊,也感受到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老黃的手術持續了14個小時,深夜,干凈利落的手術過程,讓王堅教授帶領的手術團隊沉浸在一種興奮和欣慰的情緒中,疲憊被拋在了腦后。
“我能夠接過施維錦老師手中的接力棒,為這位高難度手術的病人做一個創新和突破的手術,這是對老師最好的紀念,這個手術也體現了我們的傳承和超越,我們年輕一代一定能夠在老師學術精神的指引下,將中國的肝膽胰外科事業推向新的高度。”面對記者,王堅教授回憶著手術結束后自己的所思所想。
擅長復雜膽胰疾病手術的王堅教授,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自己的領域里倡導“精準外科”的理念,要求自己的團隊對病人進行術前精準的評估、精密的手術規劃,手術中精細操作、手術后精良管理,這樣的精準化流程,大大地提高了手術質量,明顯減少了并發癥的出現。
跨越24年,醫術和醫德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接力。
世界罕見,肝臟“備胎”增生十倍體積
眾所周知,醫生做手術,基于對人體解剖結構的了解,但是,如果一個器官已經變形到面目全非,手術該怎樣下手?這是老黃給王堅教授出的第一個難題。
老黃所患的疾病,是肝內膽管結石引起的嚴重膽道感染。我們通常聽到“膽結石”這個名字時,所說的是膽囊結石,事實上,膽結石還可以發生在肝內膽管和肝外膽管中,而后兩種比膽囊結石要嚴重和危險很多。
老黃的肝內膽管結石,堵塞了大部分膽道,造成膽汁的淤積,由于膽道不通,大部分肝臟逐漸萎縮,失去了功能。但人體有自己神奇的代償機制,幾十年間,老黃的大部分肝臟萎縮的同時,肝臟的“備胎”——肝臟尾狀葉,卻慢慢增生,一直增生到與原來肝臟差不多大小。
當王堅教授看到老黃的檢驗報告,也著實嚇了一跳,盡管20多年的臨床經驗讓王堅教授見識了各種復雜的病情,但肝臟能夠變形到如此程度,還是非常罕見的。
肝臟尾狀葉,被王堅教授稱為“備肝”,只占整個肝臟的大約二十分之一體積。就像闌尾一樣,正常情況下肝臟尾狀葉沒有太大的作用,尾狀葉所在的位置是情況復雜的肝門區域,與重要的下腔靜脈等緊挨在一起。
如果不及時接受手術,接下來,老黃將會因嚴重膽道感染而陷入危境。但是,由于肝門附近的解剖結構復雜、空間狹小,外加患者有二次膽道手術史,手術的難度大大增加;而患者嚴重萎縮的肝臟以及膽道炎癥,更讓這個手術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王堅教授查閱了醫學資料發現,世界上只有少數幾例類似手術的報道,但是,他有信心完成。
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王堅教授團隊18名醫生,每年要完成近8000例肝膽胰腺良、惡性腫瘤手術,同時還是上海腹腔鏡膽囊切除例數最多的科室。這個團隊的手術不僅數量遠遠超過同行,而且在手術難度和手術質量上都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仔細研究了老黃的病情后,王堅知道,做好充分的準備,他的團隊有能力完成這一次治療。
精準外科——膽胰外科的新階段
“膽大心細”——在對待老黃的這次治療上,這個詞是最合適的形容。如此罕見和復雜的手術,首先要敢開;要保證手術的成功和老黃今后的生活質量,則必須靠精細。
王堅教授向《新民周刊》介紹,最近的20年,外科手術技術突飛猛進,無論是手術理念還是手術方式、手術器械,都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這些改變讓過去一些無法完成的手術得以完成,手術效果也大大改善。這種進步,讓新一代的外科醫生,有條件實現“精準外科”的理念,將手術質量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王堅教授倡導的“精準外科”,包含了幾個階段的“精準”:手術前,醫生要為患者進行精準的術前評估,制定精準的手術方案;手術中,要求醫生精細操作;手術后,要進行精良的術后管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老黃的手術,正是對“精準外科”理念最完美的闡釋。
手術前,王堅團隊為患者老黃做了減黃、肝門三維影像學重建和肝功能評估,經過手術前精準的評估,醫生們知道,這將是一次高難度的手術,需要每一個步驟都萬無一失。圍肝門膽道外科是膽道外科的難點領域,匯聚了多種膽道外科疑難復雜病癥,具有手術難度大、術中易出血、術后并發癥多、復發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為此,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心理上,醫生們都做了最完備的準備。
當腹腔被打開,醫生們看到了比預想中復雜的情況:患者上腹部嚴重粘連,肝內膽管被泥沙樣結石和膿液堵得水泄不通,硬生生將膽管撐到了成人手指般粗細,肝左葉也充滿了大量結石。醫生們必須仔細將已經無用的肝臟剝離、切除,將充滿結石炎性的膽管一根一根找到、清理。最后,醫生還要保留可以發揮功能的肝臟尾狀葉及膽道——手術后,老黃的機體還指望著這部分肝臟發揮作用。
王堅教授手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步驟,都至關重要,長達14小時漫長的手術過程,考驗著醫生們的耐力、精細和決心。在整個團隊的通力協作下,深夜11點,手術終于順利結束。
術后一周,斜靠在病床上的老黃,已經能夠與家人很好地交流,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看起來精神狀態不錯。對于病人來說,經歷如此大型的手術,手術臺上的順利其實只是整個治療的一部分,術后精良的管理,最終決定這次治療的成敗。術后管理不善而帶來的并發癥,可以比患者原有疾病更加威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精準外科”理念,特別強調了術后的管理水平。
王堅教授探望老黃時,老黃的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已經順利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多年來如定時炸彈般的膽管結石,已經被完全清除。1個月以后,老黃出院回家,逐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