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
一樁離奇越獄案,22個逃犯流入街頭。這些窮兇極惡的逃犯之中,有人殺過人,有人飲過血,還有人專門放火燒新娘……他們隨時都可能再度作案,成為南安市居民難以入眠的噩夢。
繼《法醫秦明》系列大熱之后,老秦又出大招了。
從大一實習算起,秦明至今參與檢驗尸體2000多具,親手解剖了近1000具尸體,但他從來沒有為任何一個死者流下過哪怕一滴的眼淚。這聽起來顯得有點冷酷,但這才是職業化該有的樣子。他自己對于尸體也是滿不在乎神經大條的樣子:“我還行,天生膽大,從來沒覺得害怕過。有什么好怕的,尸體就是尸體,工作對象,又不存在什么鬼啊靈魂什么的。”
通常情況下,法醫會經歷這三個階段:初入行時的恐懼;隨后對死者的同情和對兇手的憤怒交織在一起;最后是對生死的淡然。所謂淡然,不是不在乎,是簡單的處世心態。和大多數法醫一樣,秦明剛開始工作那會,也經歷過“想太多”的階段,習慣于思考案件背后的愛恨情仇,感嘆生命的絕望和脆弱。“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到。”這句一度在網絡上走紅的雞湯文,秦明深有同感。或許正是這極度的悲觀造就了他如今的樂觀。
真正的法醫和在書齋里拍腦瓜想出來的懸疑小說那可是兩碼事,《法醫秦明》一經推出就贏得讀者的追捧,由原著改編的網劇《法醫秦明》播放量突破16億,那實在是因為其中很多細節,沒有做過這行的絕不會憑空想出來。
寫了5本之后,他終于要換一個系列。這一回,之所以要寫《守夜者》,他是這樣說的:“我原來每年都會看中央一套的公安部春節晚會,這臺晚會右下角有一行字,‘守護萬家燈火平安夜。我覺得在和平年代,人民警察就是背抵黑暗守護光明的人。于是,我就把這個新的系列定名‘守夜者。”
他計劃寫三本書。在第一本書中,主要講述越獄案制造懸疑,第二本書圍繞第一本提到的嬰兒丟失案來展開情節推理,第三本書會交代守夜者為什么會成立,經過了哪些發展歷程。時間線拉到《刑法》修改之前,牽涉到很多社會事件,還會深入到對中國法治社會的思考。
黑夜中的眼睛,究竟在窺視著什么?
這個神秘的組織內部,由各位資深前輩組成了決策層。而在大腦的指揮之下,還有兩類組織。一類是天眼小組,相當于組織的感官。天眼小組作為保障組織獲取情報、證據、線索的機構,主要由法醫、痕檢、物證分析等傳統技術人員組成的“尋跡者”,和由網絡黑客技術、電子物證技術等現代技術人員組成的“覓蹤者”組合而成。
另一類組織,稱之為狩獵小組。
狩獵小組的全員都必須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和格斗、射擊、查緝能力,而且需要一個綜合素質極強的組長,會被稱為“策劃者”。他需要同時擁有統籌力和判斷力,負責統籌協調、策劃指揮具體的特種行動。
每個狩獵小組里,有負責收集線索和潛伏的“捕風者”;負責心理分析、行為分析和審訊談判的“讀心者”;以及負責追蹤圍捕,個體戰斗力最強的“伏擊者”。
小組內的四人都是行動精英,也各有特長,能夠集體圍捕,也能夠單獨涉險。
這樣的“守夜者”小組雖然在現實公安系統中并不存在,但也絕非空穴來風。公安部有一些專家工作室,為很多疑難案件提供破案依據,甚至成為案件破獲的關鍵部門。這些工作室都是由精英組成,這就給了他靈感。當疑難案件發生后,用普通的偵查方法會比較困難,就得依靠專家工作室。于是,他就想把這個工作室放大,把各個專業很牛的人來組成這樣一個“守夜者”組織,從而也發展出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