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學書法,要追溯到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大伯家里,我看到了一個草書字帖,現在想來應該是張旭的《古詩四帖》。當時我認為,學書法就要學這樣的,雖然我對草書還不懂,就是感覺很美。三年級,學校正好開了大字課。從鎮里來了位姓陳的老教師,很胖,我很喜歡他。他經常在我的大字本上寫幾個例字,我就照著練。那時候,我初步建立了對書法的認識和喜愛。
對書法有一些較為系統的學習是進入運河師范之后,我的想法還是要寫像張旭那樣的草書,但老師告訴我,要從最基礎的學起。于是我把這個想法先放在一邊,花了幾年時間,寫了楷書。從顏體入手,再學趙體,后來又學了米芾的行書。其實,我那時應該還停留在寫字階段吧,對書法本體認識還比較膚淺。
對書法的認識上升到藝術層面,應該是我的大學時期。大學階段我認識了更多老師,開拓了視野,轉變了觀念。讀師范時,我對書法的傳統認識不足,當時一味想要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現在,我很少這樣主動追求所謂的風格或者個性了。字內、字外功夫還沒做好的時候,輕易談什么個性,行之不遠,徒費時日。在南京讀大學時,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在觀念上做了調整。后來到了睢寧工作,書協的朋友們給了我一些中肯的建議和幫助。尤其要感謝的是我的愛人,她對家庭付出很多,讓我有更多時間投入到書法中。在她的鼓勵下,我參加了兩次中書協的培訓,順利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那年我二十八歲。現在想來,除了多讀書、多請教和家人支持外,自己堅持夢想也很重要。
在書法的學習上,我認為不要輕易談創新或個性。我們越深入書法,越會發現,書法里面蘊含的東西不僅僅是技法,最重要的是它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書法里面處理各種關系,比如大小、粗細、長短、濃淡、干濕這一系列矛盾,就是要把握分寸,再引申到我們平時的為人處世,也需要把握分寸。
古人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法里面講究的是品格,講究的是格調。所以還需要在傳統文化大背景下,磨礪品行,升華人格,再探究書法,或許能寫出一種高的格調。
(李東海,現任職于睢寧中等專業學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睢寧縣書法家協會主席。作品入展首屆“西狹頌”全國書法大展,首屆“鐘繇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王安石獎”書法作品展等;曾獲首屆“國粹杯”全國書法展三等獎,“七彩語文杯”江蘇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正書書法比賽全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