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柔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政權,其統治力量的核心是從鮮卑族群中分離出來的郁久閭家族。柔然王室宗族人員遷居中原以后,逐漸放棄了原有的生活習俗,隨著對漢族文化接觸的不斷加深,其姓氏、籍貫及族屬的認同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北魏前期,移居中原的柔然王族子弟被《魏書》稱為“蠕蠕人”;北魏后期,一些柔然王族子弟由“蠕蠕人”改稱“代人”,說明他們已經認同中原文化中的郡望觀念,并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后稱為“閭氏”并且以居住地為籍貫。北齊、北周時期,出現了代北部族改稱舊姓的潮流,一些柔然王族后裔也順勢使用了原來的籍貫和姓氏,但卻選擇了不同的人文始祖,說明他們對漢族文化逐漸認同,這既是數百年中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必然結果,也反映了中原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先進性和漢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強大吸引力。
關鍵詞:柔然;王族后裔;姓氏籍貫;族屬認同
中圖分類號:K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7-0088-07
按照文獻的記載,柔然族群出現于東晉十六國時期,是由北方草原上眾多游牧部族組合而成的聯合政權。柔然雖然地域廣闊,但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又對中原地區不斷抄掠,因而受到中原政權的敵視而給以貶義的稱謂。如《魏書》云:“后世祖(拓跋燾)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改其號為蠕蠕。”① 此后的史書對柔然的記載又有不同的族號,《晉書》稱其為“蝚蠕”,《北史》沿襲了《魏書》的“蠕蠕”,另外,南朝諸史如《宋書》、《南齊書》、《梁書》等作“芮芮”,而《北齊書》、《周書》、《隋書》等記載為“茹茹”。這些記載的不同,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政權對“蠕蠕”的譯音存在差異。但自東魏、北齊之后,茹茹成為柔然比較流行的稱謂,所涉及的柔然人多記作“茹茹”人。柔然王室宗族人員遷居中原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與北魏、東魏(北齊)的戰爭中被俘后押解而來,二是在柔然的內訌中投誠而來。柔然王族子弟遷居中原以后,逐漸放棄了原有的生活習俗,隨著對漢族文化接觸的不斷加深,其姓氏、籍貫及族屬的認同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一、文獻對柔然王族的族屬記載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原歷代皇朝或者說史書的撰寫者對柔然王族的族屬認同并不一致。《南齊書》說柔然是“塞外雜胡,編發左衽。”② 王義康說:“胡本是匈奴的專稱,但匈奴帝國部族構成復雜,為示區別,把匈奴單于部族之外的別部稱作‘雜胡。故魏晉時所謂‘雜胡,其本義是指匈奴帝國解體后,曾經與匈奴部族有過政治統屬或血緣關系的有關部族。‘雜胡是指其種類繁多而言,并非指其小弱。”③ 盡管《南齊書》是最早為柔然族群立傳的典籍,但“雜胡”一詞作為匈奴以外諸多少數民族的泛稱,并不能說明柔然王族的確切族屬。
《魏書》說柔然是“東胡之苗裔”④,這種說法似乎也不太明確。東胡也是一個復雜的族群,作為族名的“東胡”一詞最早見于《逸周書》:“東胡黃羆,山戎戎菽。”⑤ 《辭海》云:“(東胡是)中國古代民族名。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后為燕將秦開所破,遷于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筑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后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⑥《逸周書》可能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書,對東胡的記載也比較籠統,所以史學界大都認為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東胡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民族,由族屬相同而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組成,秦漢以后分為烏桓、鮮卑兩個大的分支。
按照《魏書》的記載,柔然的核心力量為木骨閭部族,該部族因創建者名叫“木骨閭”而得名。木骨閭本為鮮卑拓跋氏始祖力微擄掠的奴隸,成年之后,“免奴為騎卒。穆帝時,坐后期當斬,亡匿廣漠溪谷間,收合逋逃得百余人,依紇突鄰部。”⑦魏收追述的柔然早期歷史雖然不能說明木骨閭是拓跋血統,至少能夠說明木骨閭應該是鮮卑化的胡人。木骨閭死后,其子車鹿會率領部族脫離了紇突鄰部,在北方草原逐漸崛起,自創族號“柔然”而依附于北魏,在不斷兼并、融合其他部族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游牧政權。關于木骨閭家族的族屬,柔然后期的可汗阿那懷投降北魏后對孝明帝元詡說:“先世源由,出于大魏。”⑧ 元詡對阿那懷之言的認可,說明木骨閭家族應該是從鮮卑中分離出來的一支。
二、《魏書》記載柔然王室宗族內遷后籍貫或郡望的認同及其變化
中國古代史家在為某人寫傳時有一項原則,就是將傳主的祖籍或“郡望”放在第一位,主要是為了讓后世能夠較為準確地知道其籍貫。劉知幾云:“昔《五經》、諸子,廣書人物,雖氏族可驗,而邑里難詳。逮太史公始革茲體,惟有列傳,先述本居。至于國有弛張,鄉有并省,隨時而載,用明審實。按夏侯孝若撰《東方朔贊》云:‘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魏建安中,分厭次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夫以身沒之后,地名改易,猶復追書其事,以示后來。”⑨ 從司馬遷撰寫《史記》開始,歷史人物的籍貫成為重要一項,這成為后世郡望觀念的肇始。
門閥士族形成以后,籍貫成為世家子弟標榜門庭高下的一種方式,并逐漸演化為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郡望”觀念。錢大昕云:“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唐、宋重進士科,士皆投牒就試,無流品之分。而唐世猶尚氏族,奉敕第其甲乙,勒為成書、五季之亂,譜牒散失。至宋而私譜盛行,朝廷不復過問焉。士既顯貴,多寄居他鄉,不知有郡望者蓋五六百年矣。”⑩ 作為姓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郡望”是秦朝至隋朝行政區劃的“郡”和名門望族的“望”的合稱,表示的是特定地域內的名門大族。郡望是門閥政治的產物,在魏晉至隋唐的數百年間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很大,宋以后逐漸淡化。
正史為柔然王室宗族成員立傳的不多,主要有《閭大肥傳》、《閭毗傳》、《景穆恭皇后傳》、《文帝悼皇后傳》、《蠕蠕公主傳》等。這些人在北魏不同時期因為不同原因移居中原,因居住地不同而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一樣,所以這些人傳記中的籍貫記載也不一樣,雖然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史書的撰寫者的個人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些家族遷居中原后的文化認同差異。
1. 北魏前期柔然王室子弟內屬后的籍貫認同
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時期,是北魏的國家創立階段,都城先設于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后遷于平城(今山西大同)。這個時期,北魏貴族階層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加深,推行的漢化政策也逐漸增多,整體實力不斷提高。此時的柔然處于創立階段,實力上弱于北魏,與北魏時戰時和,在與北魏的戰爭中敗多勝少且不斷爆發內訌,其王室宗族人員在拓跋珪時期被俘獲和主動投降者達數百人。
北魏登國六年(391),道武帝拓跋珪基本上征服了塞外諸部,隨后對柔然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大破之,虜其半部。匹候跋及部帥屋擊各收余落遁走,遣長孫嵩及長孫肥追之,渡磧。嵩至平望川,大破屋擊,禽之,斬以徇。肥至涿邪山,及匹候跋,跋舉落請降。獲缊紇提子曷多汗及曷多汗兄詰歸之、社侖、斛律等并宗黨數百人,分配諸部。缊紇提西遁,將歸衛辰,太祖追之,至跋那山,缊紇提復降,太祖撫慰如舊。”在這次戰爭中,柔然王族缊紇提與其子曷多汗、詰歸之、社侖、斛律等宗室成員數百人被俘。
登國九年(394),社侖率百余人逃回柔然,王室內部爆發了兩次規模較大的內訌。社侖回到柔然不久襲殺了其伯父匹候跋,匹候跋的兒子“啟拔、吳頡等十五人歸于太祖。” 皇始三年(398),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正式稱帝,改元天興。天賜元年(404)四月,“蠕蠕社侖從弟悅伐大那等謀殺社侖而立大那。發覺,來奔。” 柔然王室內訌以后,大那等人失敗后投奔北魏,拓跋珪“以大那為冠軍將軍、西平侯,悅代為越騎校尉、易陽子。” 關于投奔北魏的社侖從弟,《太祖道武帝本紀》記載為“悅伐大那”一人,而《蠕蠕傳》記載為“悅代、大那”兩人,鑒于游牧民族的名字復雜且漢文譯音存在差異等因素,又無更多的文獻資料可作參考,故不做過多的考證而兩從之。
拓跋珪在位的時期,柔然王室宗族因被俘或投降而遷居北魏境內者不在少數,這些人可能多數滯留在了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一帶。北魏定都盛樂期間(386—398),其統治區域大部分在北方草原地帶,拓跋珪推行離散諸部的漢化政策而“息眾課農”,但因“乙弗等部的反抗和西燕支持下的窟咄勢力的進犯,拓跋珪不得不率拓跋部逃往陰山以北,這次離散諸部措施便流產了。” 叛亂平定以后,拓跋珪不得不維持原有的部落聯盟制,滯留于此地的柔然王室宗族依然以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為主,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不會太大,大概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籍貫和族屬觀念。
道武帝在位時,滯留北魏名字可考的柔然王室子弟有缊紇提,啟拔、吳頡兄弟,悅代、大那兄弟,閭大肥、大埿倍頤、閭驎、閭鳳兄弟等,實際上是柔然王族中的四個分支或者說四個家族。這幾個家族中,缊紇提、啟拔、悅代三個家族的事跡沒有太多的記載,其籍貫和族屬的認同已難以詳考。閭大肥大概是成就較高者,因軍功卓著而被正史立傳,所以只有閭大肥家族的兄弟三人事跡有些記載,故以此為據略作分析。
《魏書·閭大肥傳》記載:“閭大肥,蠕蠕人也。太祖時,與其弟大埿倍頤率宗族歸國。太祖善之,尚華陰公主,賜爵其思子。與其弟并為上賓,入八議。”傳后還附有兒子“賀”,弟“驎”、“鳳”等人的簡要事跡。 閭大肥死于世宗拓跋燾在位時,追贈中山王,“閭”姓應該是其死后才使用的。因為大肥的兒子閭賀早卒,爵位先后被閭驎、閭鳳兄弟繼承,而太和十八年(494)的《孝文皇帝吊比干文》碑刻的陰面,閭麟被寫作“給事中、臣河南郡郁久閭麟”,說明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下令使用漢姓之前,大肥家族使用的姓氏為“郁久閭”,改用“閭氏”是太和十九年以后的事情。
《魏書》將大肥的姓氏簡化為“閭”氏,可能是大肥家族及其后裔遷居中原后的姓氏認可,與大肥本人的族屬認同沒有直接關系。閭大肥兄弟移居中原的時間正值北魏立都平城的前期,北魏還處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并存的狀態,閭大肥被《魏書》稱為“蠕蠕人”可能出于三種情況:一是北魏官方檔案對平城時代移居內地的柔然王族的族屬籍貫認同觀念;二是閭大肥家族的后裔對其姓氏和籍貫的認同觀念;三是魏收撰寫《魏書》時的個人觀點,按照中原地區以祖輩的居住地為籍貫的認同觀念的表現。
2. 北魏中后期移居中原的柔然王室宗族的“代郡”郡望認同
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對柔然發動過兩次大規模軍事進攻。第一次在始光二年(425),拓跋燾率軍親征,柔然可汗大檀大敗而逃,部落四散,高車又趁火打劫,大檀發病而死。北魏此戰大勝,“前后歸降三十余萬,俘獲首虜及戎馬百余萬匹。”第二次在太延五年(439),拓跋燾派遣長樂王嵇敬、建寧王崇率兵進攻柔然,“破乞列歸于陰山之北,獲之。乞列歸嘆曰:‘沮渠陷我也。獲其伯父他吾無鹿胡及其將帥五百人,斬首萬余級。” 在這兩次戰爭中,北魏俘獲的柔然人很多,王室宗族可考的有乞列歸、他吾無鹿胡、閭毗等人。乞列歸、他吾無鹿胡等人的事跡史書記載太少,他們對待中原文化的態度已不可考。
北魏后期比較有影響的柔然王室宗族大概是閭毗家族,《魏書·閭毗傳》載:“閭毗,代人。本蠕蠕人,世祖時自其國來降。毗即恭皇后之兄也。皇后生高宗。高宗太安二年,以毗為平北將軍,賜爵河東公。弟紇為寧北將軍,賜爵零陵公。其年,并加侍中,進爵為王。毗,征東將軍、評尚書事。紇,征西將軍、中都大官。自余子弟賜爵為王者二人、公五人、侯六人、子三人,同時受拜。所以隆崇舅氏,當世榮之。” 恭皇后即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魏書》有傳:“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河東王毗妹也。少以選入東宮,有寵。真君元年(440),生高宗。” 高宗是世祖太武帝拓跋燾的孫子,也是閭毗妹妹的兒子。因為姻親關系,高宗文成帝拓跋濬繼位后對閭毗眾多子弟封官加爵,閭毗家族因而成為顯赫的豪門望族。
關于閭毗的家世,《北史》記載為“蠕蠕主大檀之親屬”,閭毗兄弟的父親名叫“辰”,祖父名叫“延”,雖然說明閭毗不是柔然可汗的親兒子,但至少是郁久閭家族的后裔子孫,是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投誠北魏的柔然王室宗族之一。閭毗出生于柔然,從北方草原來到北魏,定居于平城,應該是名副其實的“蠕蠕人”。閭毗家族由“蠕蠕人”改稱“代人”,《景穆恭皇后傳》只稱“河東王毗妹”而不言籍貫,反映出了閭毗家族籍貫認同觀念的變化。“代”作為郡級行政區劃,有著較長歷史:“公元前423年,趙武靈王始設代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代為一郡,領縣十八。公元九年王莽篡位,改代郡曰厭狄。東漢復為代郡,屬幽州,領縣十一,……東晉后燕十三年(388年)年廢代郡。北魏以平城(山西大同)為代郡。” 閭毗家族以居住的代郡為籍貫,說明閭毗家族已經認同中原文化中的郡望觀念。
三、北魏遷都洛陽以后柔然王室后裔姓氏與籍貫認同
柔然的始祖為鮮卑拓跋氏的奴隸,被掠時年紀尚小,“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閭。‘木骨閭者,首禿也。木骨閭與郁久閭聲相近,故后子孫因以為氏。” 按照《魏書》的說法,柔然王族本無姓氏,其姓氏來源于鮮卑語中“禿頭”的譯音“木骨閭”,其后人認為“木骨閭”的詞義不雅便以讀音相近的“郁久閭”為氏,以紀念創業始祖。關于“郁久閭”的由來和含義,聶鴻音認為:“從古聲類上看,‘骨與‘久無疑可通,而‘木與‘郁卻不可通。筆者不知道《魏書》中的‘木是否‘于字的形訛,假如真是如此,那么‘于骨閭(郁久閭)的讀音很容易使人想到后代的Uygur(回鶻)或Yugur(裕固)。” 裕固族是回鶻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甘肅境內。回鶻是隋唐時期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北魏時稱為高車或鐵勒,隋唐時稱為“回紇”,唐憲宗元和四年(809),“藹德曷里祿沒弭施合密毗迦可汗遣使改為回鶻,義取回旋輕捷如鶻也。” 柔然為北魏時期北方草原上游牧政權,草原各部大都附屬于他,語言上有許多相通之處。按照北方草原民族的語言讀音分析,柔然王族以“郁久閭”為姓氏的原因很可能也是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并被后世的回紇族人借用后加以轉化。
北魏遷都洛陽后,為了達到統治中原的目的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改用漢姓和以中原居住地為籍貫便是其一。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宏將拓跋家族改為“元”,并詔令遷入住中原地區的鮮卑各部改姓定籍:
代人諸胄,先無姓族,雖功賢之胤,混然未分。故官達者位極公卿,其功衰之親,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隨時漸銓。其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應班士流者,尋續別敕。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來,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為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內,微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蔭也。雖緦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入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朕當決姓族之首末。
孝文帝在推動鮮卑人改用漢姓的同時,又發詔令:“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 《魏書·氏族志》所列北人姓氏中,沒有“郁久閭氏”簡化為“閭氏”的直接證據,說明北魏朝廷并沒有將柔然王族“郁久閭氏”看作是鮮卑的部落渠長。在這樣的背景下,遷居中原的柔然王族后裔進行了籍貫和姓氏的改動,“閭”姓也應是在這次運動中將原來的姓氏做了簡化。
北魏以后,柔然王族后裔的墓主人有寫成“閭氏”的,也有寫作“郁久閭氏”者。稱“閭氏”認可河南洛陽為籍貫者,如《閭儀同墓志銘》:“公諱伯昇,字洪達,河南洛陽人也。昔大電啟祥,壽丘生圣;貽厥繁茂,代雄朔野。高祖即茹茹主之第二子,率部歸化,錫爵高昌王,仕至司徒公。曾祖襲王爵,司空公,贈司徒。祖齊州,器業淵長,郁為時望。父儀同,風慧淹遠,道被衣冠。”該墓志追述了閭伯昇的家世,明確地說明其祖上為柔然可汗,其高祖歸順北魏后受到了很高的禮遇,擔任過司徒一職,賜予高昌王的爵位。閭伯昇家族與北魏皇室關系密切,其妻名元仲英,是“獻文皇帝之孫,太尉咸陽王之女。”閭伯昇生年不詳,“興和二年(540)五月寢疾,薨于館第。……粵以興和二年十月葬于鄴城西南十八里。” 閭伯昇卒葬之時,一些代北舊族的后裔恢復了舊籍,其家族依然稱為“閭”氏并以洛陽為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屬于皇親國戚,也是跟隨孝文帝遷居洛陽的權勢世家,所以包括其弟閭祥的墓志都稱為“河南洛陽人”。
稱“閭氏”者而籍貫認可代郡者,主要是北魏定都平城期間的顯赫世家后裔。如《齊御史中丞赫連公故夫人閭氏墓志銘》云:“夫人諱炫,字光暉,代郡平城人,即茹茹國主步渾之玄孫也。始則分源白帝,終乃光宅幽都。盛業鴻猷,千春弗隕。曾祖大肥相時而動,來賓有魏。朝嘉乃烈,親而貴之,尚隴西長公主,拜駙馬都尉,錫爵滎陽公。尋除使持節安南將軍、冀州刺史。薨,贈老生王。祖菩薩,冀州刺史、晉陽公。父阿各頭,平原鎮將、安富侯。” “步渾”當為“仆渾”音譯用字不同,步渾為“社侖季父”,也就是牟汗紇升蓋可汗大檀的父親,此墓志可補《閭大肥傳》記載之不足。閭炫墓志對其家族世系記載明確,閭大肥當為大檀的同輩兄弟,閭炫屬于柔然王族的后裔。閭炫于東魏“武定元年(543)九月二日卒于林慮郡。時年三十有四焉。” 以此推之,閭炫當生于宣帝永平三年(510),此時北魏已遷都洛陽(太和十八年,494)達16年之久。閭炫的墓志刻于北齊河清三年(564)三月二十四日,閭炫家族已經沒有平城時期閭大肥生前博取的顯赫門第,雖然這一時期有一些代北部族的后裔回復舊籍,但閭炫一家依然保留著“代郡平城人”的郡望,說明其后人對其家族在代郡平城時期享有名門望族地位而感到榮耀。
墓志主人稱“郁久閭氏”而認可籍貫為柔然人或茹茹人的情況也存在,顯然屬于當時恢復舊籍和舊姓。如《夏州閭史君墓志》(亦稱《郁久閭肱墓志》)云:“郁久閭肱者,茹茹國人也。伯父大比,茹茹國主。父諱瓊,字處升環,遠慕圣化,丹誠歸國。……封爵河間王。” 考傳世文獻,柔然國主中沒有名叫“大比”者,或為某可汗的音譯不同也未可知。柔然人封爵河間王者為“安豐公閭虎皮”,時間為興安二年(453)三月。 閭虎皮后來任職統萬鎮將,延興二年(472)九月,“坐貪殘賜死”。 從封賜爵位來分析,閭虎皮可能是郁久閭肱父親瓊的別名,歸順北魏的時間當不晚于文成帝興安二年,且受到了特別優待。郁久閭肱死于“正始四年(507)十月”,此時北魏已遷都洛陽十余年。如果按照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發布的詔令,郁久閭肱雖然不一定要稱河南洛陽人,但也不應該稱作茹茹人。事實上,“恢復代北舊姓,自北魏末年以來,實已形成一股潮流。” 郁久閭肱的墓志刻于東魏“興和三年(541)七月”,但在死后三十四年風光大葬,“似與東魏交好柔然有關。時值柔然阿那環復興,東、西魏競相拉攏之。西魏文帝即以元豎女為公主,嫁阿那環弟塔寒,又娶阿那環女為后,并以金帛相送。此種情形之下,東魏厚葬郁久閭肱,并為之刊刻墓志,意在交好。” 北魏分裂后,東魏于孝靜帝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事實上是鮮卑化的高歡家族掌權,高歡父子出于取代東魏政權的需要,極力籠絡移居中原的代北部族,有許多部族在這一時期改稱代北舊姓,一些柔然王族后裔也順勢使用了原來的籍貫和姓氏,是恢復舊姓這一時代潮流的表現。
四、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柔然王族后裔的人文始祖認同
北魏在平城立都近百年(398—493),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艱難而曲折的政治、經濟改革,終于脫離了部落聯盟制度的遺俗和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轉變為以農耕文化為特征中原皇朝統治模式。在這段時間內,遷居北魏的柔然王族宗室受漢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尤其是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他們普遍接受了中原姓氏文化,在出土的東魏、北齊、隋、唐的柔然王族后裔的墓志中都有充分的顯示。
東魏武定二年(544)刻制的《征虜將軍兗州高平太守閭公墓志》(簡稱《閭祥墓志》)云:“公諱祥,字洪慶,河南洛陽人也。苗裔軒皇,繁倫代北,公即北國主之六世孫也。高祖阿弗,率部來廷,光儀朝政,錫爵高昌王,仕之司徒公。曾祖懃,襲王爵,司徒公。祖齊州,器羽淹潤,領袖一時。父儀同,風物嚴凝,峻峙當世。” 此方墓志詳細記載了閭祥的高祖、曾祖名諱和家族世系,與前文所引《閭伯昇墓志》的官爵相同,說明閭伯昇、閭祥當為兄弟,并且具有更高的史料價值。遺憾的是,其六世孫的輩分不知從何算起,無法對其家世進行更為詳細的探究,但可以肯定閭祥是柔然王室宗族的后裔。在北魏末年代北部族后裔恢復舊姓與舊籍的潮流中,墓志主人稱“苗裔軒皇”,說明了其家族族屬認同的轉變。“軒皇”一詞見于張衡的《同聲歌》:“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軒皇”是古代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軒轅氏的稱謂,閭祥家族自稱是黃帝軒轅氏的后裔遷居北方草原,顯然缺乏史料佐證而可信度不高,因為《魏書》較為明確地記載了其族屬脫胎于東胡鮮卑,《閭祥墓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家族移居中原后以漢族人自居的族屬認同轉變。
隨著對中原文化認識的不斷加深,柔然王室后裔在始祖認同上也有很大變化。隋開皇六年(586)的《郁久閭伏仁志》載:“君諱伏仁,本姓茹茹。夏有淳維,君其苗裔。魏晉已來,世長漠北。陰山以北,丁零以東,地廣兵疏,無非國有。高祖莫洛紇蓋可汗,英才天挺,雄謨秀立。部落番滋,邊方無事。曾祖俟利弗,祖吐萬度吐河入弗,父車朱渾,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太常卿。太和之時,值魏南徙,始為河南洛陽人。改姓郁久閭氏。君即公長子也。” 莫洛紇蓋可汗當是大檀,《魏書·蠕蠕傳》作“牟汗紇升蓋可汗”,俟利弗、吐萬度土河入弗、車朱渾顯然是大檀的后代,伏仁屬于移居中原的柔然王族后裔。關于淳維,《史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司馬貞《索引》引張宴語:“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引樂產《括地譜》:“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淳維本為夏桀的子嗣,伏仁家族認同夏朝淳維為始祖,是以漢族人自居的表現。
河南衛輝市唐莊鎮大馬村北出土的《大隋柱國齊州刺史西河公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閭氏墓志》云:“夫人諱募滿,字思盈。其先夏后之苗裔,天人之后也。昔禹子好田,來降豊草,烏丸善騎,校搏長山。黃云啟霸者之符,白雪開帝皇之業。圣人繼作芳門,郁起崇基,共琨閬爭,高鴻源與,海濱等濬,金科玉牒,難得而祥。祖遠,遣濟生民,侔高伊呂。父伏真,功蓋天下,位隆周鄰。……” 墓志對募滿的族系記載較為簡單,但可以肯定她為柔然王族后裔,其家族認同大禹的兒子好田為始祖,也是以漢族人自居的表現。
西安出土的《隋故大將軍九隴公郁久閭公墓志銘》云:“公諱可婆頭,京兆長安人。其先出自衛國,楚公子閭之后,導若水而開源,跱軒臺而啟構,麗天行于星月,鎮地象于山河,皆備盡縑緗,可略而言也。自秦失其鹿,漢道未昌,中源榛梗,九州幅裂。顯考避亂,漸跨北垂,明德重光,世君沙漠。茹茹主莫容可汗,則公之曾祖烏稽可汗。祖賀根土豆弗俟利弗,父臣明土豆弗,并王子王孫,世官世祿。信義行于殊域,威恩被其區宇。公挺鸞鳳之姿,挾金虎之氣,遠同韓白,暗合孫武。年十七襲爵為土豆弗,歸齊,蒙授使持節沙州諸軍事、沙州刺史、大賢真備身、正都督,食平寇縣干,尋加伏波將軍、假儀同三司。……” 墓志中所言莫容可汗、烏稽可汗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可婆頭為柔然王族后裔,其家族認同衛國楚公子閭為始祖,比前面所言的三個家族的族屬認同更為明確。
在上述四方墓志中,墓主人或稱“閭氏”、或稱“郁久閭氏”,說明他們均為柔然得姓之祖木骨閭的后裔。因為柔然沒有文字,中原人士在記載柔然相關問題時通常使用讀音相近的文字,以致在人名、官職爵位方面多有出入,甚至有很大差異,所以大都無法確定他們祖上遷居中原之時是哪位柔然可汗的子侄。這些柔然王族后裔的得姓之祖均為柔然的“木骨閭”,但在中原地區長期居住以后選擇了不同的始祖,閭祥家族選擇了黃帝、郁久閭伏仁家族選擇了夏桀之子淳維、郁久閭募滿家族選擇了大禹之子好田、郁久閭可婆頭家族選擇了衛國楚公子閭,這些選擇因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撐可信度不高,但也說明了他們對漢族文化的認可和族屬認同的轉變。唐代開元時期的《大唐故河南郁久閭府君墓志》僅稱:“君諱浩,字乘潮,河南洛陽人。”和前面所引用的柔然王族后裔墓志相比較,可以看出“柔然后裔漢化速度加快等一系列變化的軌跡,經過了百余年的變遷,這支數代居住在長安的郁久閭氏,除了其姓氏還保留有明顯柔然的特征外,他們已基本漢化完全融合到了漢族之中。” 柔然王室后裔在中原地區居住以后,他們放棄原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信仰而認同中原文化,是數百年中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必然結果,不僅反映了中原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先進性,也顯示出了漢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強大吸引力。
五、余論
南北朝時期的柔然國是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的郁久閭家族聯合其他游牧部落建立的,其強盛時期所轄地區“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其常所會庭則敦煌、張掖之北。” 自社侖開始,“可汗”作為游牧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被后世各部族所沿用,而“郁久閭”也就成了柔然王族之姓。
在與北魏政治、軍事交往過程中,郁久閭家族的一些成員移居中原后放棄了原有的生活習俗,逐漸認同了中原地區的姓氏文化而稱“閭氏”。關于“閭”姓的起源,《姓解》云:“出自唐叔之后。” 唐叔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因其始封于唐而謂之唐叔。《姓氏辯證》云:“齊大夫閭丘嬰之后,或單姓閭氏。” 閭姓起源較早,來源較多。又,《廣韻》云:“閭,姓。出衛國、頓丘二望。” 衛國是閭姓的郡望之一,這大概是郁久閭伏仁家族以衛國楚公子閭為始祖的原因。
受漢族姓氏文化的影響,也有部分柔然王族后裔以國為姓而稱“茹”姓,如柔然王族后裔《郁久閭伏仁墓志》自稱本姓“茹茹”。不僅柔然王族后裔以“茹”為姓,也存在其他部族以“茹”為姓的情況,這在古代姓氏書籍中也有佐證。如《元和姓纂》:“《官氏志》,普陋茹氏改為茹氏。又蠕蠕入中國,亦為茹氏,音去聲。” 《通志二十略》:“茹氏,音茹。《官氏志》,蠕蠕入中國為茹氏。又普陋茹氏改為茹氏。” 《萬姓統譜》:“茹,河內,羽音。《河南官氏志》:晉陵茹氏,改為茹氏。又,蠕蠕入中國,亦為茹氏。” 古代文獻對姓氏的起源和梳理比較簡練,只能看出茹姓中的一個分支是“古代北方柔然族(又稱茹茹族),進人中原后漢化為茹氏。” 郁久閭氏是柔然眾多姓氏中的一種,遷居中原者大多數融合到漢族人之中,成為現代“閭”姓和“茹”姓的來源之一。
注釋:
①④⑦⑧ 《魏書》卷103《蠕蠕傳》。
② 《南齊書》卷59《芮芮虜傳》。
③ 王義康:《魏晉“雜胡”釋義問題探析》,《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⑤ 皇甫謐:《逸周書》卷7《王會解第五十九》,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頁。
⑥ 《辭海》(民族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頁。
⑨ 劉知幾撰、黃壽成校點:《史通》卷5《邑里》,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頁。
⑩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2《郡望》,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頁。
《魏書》卷2《太祖道武帝本紀》。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魏書》卷30《閭大肥傳》。
錢大昕撰、祝竹點校:《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頁。
《魏書》卷83上《閭毗傳》。
《魏書》卷13《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傳》。
《北史》卷80《閭毗傳》。
韓立基:《代王城城址調查報告》,《文物春秋》1997年第3期。
聶鴻音:《鮮卑語言解讀述論》,《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舊唐書》卷195《回紇傳》。
《魏書》卷113《官氏志》。
《魏書》卷7下《高祖孝文帝本紀下》。
姚薇元認為:“按《孝文帝吊比干文碑》陰題名,有‘給事中臣河南郡郁久閭麟,及散騎侍郎臣河南郡郁久閭敏。碑立于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十四日,尤稱郁久閭氏,可知改閭當在十九年詔后。稱河南郡亦遷洛后詔改。”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65—266頁。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7冊《閭伯昇及妻元仲英墓志》,線裝書局2008年版,第253頁。
王連龍:《新見北朝墓志集釋》,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17、18、100頁。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9冊《赫連子悅妻閭炫墓志》,線裝書局2008年版,第149、149頁。
《魏書》卷5《高宗文成帝本紀》。
《魏書》卷7上《高祖孝文帝本紀上》。
李文才:《試論西魏北周時期的賜、復胡姓》,《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頁。
王其祎、周曉薇編著:《隋代墓志銘匯考》第1冊《郁久閭伏仁志》,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192頁。
《史記》卷110《匈奴傳》。
趙川、白彬、于孟洲:《河南衛輝市大司馬村隋唐乞扶令和夫婦墓》,《考古》2015年第2期。
王其祎,周曉薇編著:《隋代墓志銘匯考》第2冊《郁久閭可婆頭志》,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65頁。
李舉剛:《西安新見柔然王族郁久閭氏后裔墓志》,《中國文物報》2007年8月24日。
邵思:《姓解》卷1《門三十五》,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9頁。
周增謀編著:《萬族大姓譜·門部·閭》,臺北翰珍書局 1984年版,第217頁。
周祖謨:《宋本廣韻》卷1《魚》,中國書店1982年版,第51頁。
林寶:《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8《九御》,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1206頁。
鄭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夷狄大姓》,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47頁。
凌迪知:《萬姓統譜》卷8《茹》,巴蜀書社1995年版,第195頁。
陳才俊:《百家姓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頁。
作者簡介:喬鳳岐,許昌學院魏晉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河南許昌,461000。
(責任編輯 張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