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日報編輯部
不知道為什么,在我經常聽到或接觸到的個案里,親子間說話時總有股火藥味,似乎總離不了挑剔、指責和埋怨。我在一位高年級學生的作文里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女生說媽媽總是大聲呵斥她,小時候她不敢回嘴,等到了高年級時她就學會了以超過媽媽的聲調去回敬媽媽。如果媽媽繼續大聲呵斥,她就只好用尖銳刺耳的聲音去超過媽媽。家里經常充斥著濃濃的火藥味,全家都不得安寧。她很苦惱,有時候她情緒很壞,根本看不進書。看到這里,請家長們想想,是孩子不愿好好說話嗎?不是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沒有好好說話。
也許有的家長會問:“跟孩子說話還用學么?”答案是肯定的,家長沒有好好說話,會給孩子帶來不好好說話的示范,還可能會阻塞親子之間的溝通。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的家長說,孩子什么也不肯告訴自己,有的家長甚至動怒追問,也不一定能聽到實話。有的家長說:“我知道,孩子說的話中有一大半都是在敷衍我,孩子真正想的是什么我并不知道,甚至他說今天老師講了什么,我也不能確定是真是假。”這樣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十分被動。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小時候,孩子對父母無話不說,經常告訴父母那些讓自己高興的或不高興的事情。為什么有的孩子還沒讀完小學就開始對父母不說實話了呢?請設身處地想一下,我們與別人講話時,如果話不投機,或被挖苦一頓,我們還會愿意再說嗎?若家長總是用指責、挑剔、數落甚至暴怒的方式說話,那么孩子還愿意告訴你真話嗎?仔細追究起來,確實是因為家長沒有好好說話,才割斷了親子之間溝通的橋梁。那么,家長應該怎樣好好說話呢?
要理智,不失儀
孩子上學之后,在學習、與同伴交往、師生關系等方面會出現各種不適應。有的問題孩子能掌控,有的問題孩子不能掌控,有進步的時候,也有退步的時候,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傷心。這時,家長要保持理智、客觀的心態,孩子報告好消息時好好說話,孩子報告不好的消息時也要好好說話。一旦孩子沒考好家長就氣勢洶洶,就會導致孩子只敢報喜不敢報憂,甚至什么也不愿意告訴家長的結果。
作為母親要有“母儀”,要“容止若思,言辭安定”。意思就是,做母親的儀態舉止要端莊,言語措辭要穩重、有內涵。《論語》中寫道:“修己以敬,安之以人。”意思是自己內心安定才會有端莊的儀容舉止。儀態端莊的母親能給孩子安全感,能給孩子不急躁、有分寸、好好說話的良好示范。
此外,家長要恪守信用,對孩子說話不能隨意發揮。孩子信任家長才對家長說的話,家長不能用來跟孩子算賬。比如在孩子講了實話后,家長不能在批評孩子時反而說“是你親口說的”,這樣是很不理智的。失去孩子的信任不需要很多次,一兩次就夠了,家長要特別檢點自己,要守信用,要珍惜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要正面,不挑剔
家長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堅持正面引導。在和孩子說話時,家長的語氣措辭應是積極正面的,是諄諄教誨的,是耐心溫和的,而不是厭煩挑剔的,挖苦諷刺的,更不是說反話。有個小學生說,不管她問媽媽什么,媽媽都總是盯著她半天不說話,或著說:“我怎么知道?你還問起我來了,該問的是你!”孩子不知道媽媽是什么意思,只好無趣地走開。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原本是可信賴的、值得尊重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信賴父母,通過父母可以信賴世界,認同父母的要求,才能按照要求去努力做到。家長在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應正面引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位大學教師,在孩子問的字詞自己不能確定時,對孩子說:“爸爸也不大清楚,我們查詞典吧。”這樣做既解答了孩子的問題,又給了孩子一個積極正面的求學態度和好好說話的榜樣。
父母要積極正面地引導孩子,避免孩子出現“祖宗化”的說話方式。在有的家庭里,孩子“祖宗化”傾向比較嚴重,家長成了奴才,跟孩子說話時必須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生怕得罪孩子。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經常與父母大吵大鬧,不耐煩地隨意打斷父母說話,根本無法形成好好說話的溝通模式。
要鼓勵,不掃興
有個孩子在考完后高興地對家長說:“我今天的單元測驗考了96分,以前都沒這么高!”而家長則立即板著臉說:“單元測驗算什么,期末要是能考96分才算厲害。”孩子頓時掃興萬分。家長看似在激勵孩子“更上一層樓”,其實反倒是在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積極性。家長要懂得,語言夸獎是鼓勵,而分享孩子進步的喜悅才是最好的鼓勵。
有些家長的做法則比較高明,他們在孩子講述時總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孩子獲得進步時總是由衷地去分享喜悅,并大加鼓勵。這樣做有多重好處,既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給孩子帶來與父母交流的信心,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有詞匯的積累。
要傾聽,不打斷
好好說話,還包括好好傾聽孩子說話。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其余的都不大想聽,甚至一概不聽。孩子在學校里會遇到各種讓他們感到喜悅、苦惱和困難的事情,他們最初總是想著告訴父母。有些家長經常沒有時間聽孩子講話,還有些家長總是泡在牌局里,只顧著自己玩樂,每天給孩子幾元錢吃飯,孩子沒有任何機會向父母傾訴。
家長要學會好好傾聽孩子說話。孩子的話往往條理差、內容簡單,甚至幼稚得好笑,但只要家長在認真聽,耐著性子聽,這就是一種積極的關注。這種關注就是告訴孩子,家長重視他的想法,懂得他的心思,知道他在努力,這種積極關注能形成建設性的親子溝通關系,能有效消除孩子由于緊張、孤獨造成的不良情緒。有位家長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他總是盡可能在孩子上學時陪孩子多走一段,聽孩子說這說那,說的事情不重要,但這種傾聽很重要,尤其是對小學生和遇到困難的孩子。
要講究無聲語言
無聲語言就是肢體語言,也叫“非詞語語言”,包括手勢、表情、姿勢、體征等。已有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有65%的交流信號是肢體語言。所以家長好好說話也包括恰當的身體語言。有孩子說:“我只要看到媽媽那兇神一樣的眼神,就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地獄門口。”還有孩子說:“開口罵我還好一點,要是爸爸陰著臉不說話,那才是我的世界末日。”諸如此類極端的身體語言,都是為人父母要力戒的。
關于和孩子好好說話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形成良好應答關系”,這種應答關系包括良好的語言應答和情感應答。比如在孩子告訴家長一件事情后,家長說“什么”。同樣一句話,家長的語氣可以是關切、溫和的,“什么?”讓孩子感到安全、放心。但也可能是反感、審訊式的,“什么!”讓孩子不寒而栗。所以家長需要學習好好說話,需要經常反思。
(摘自《蕪湖日報》2017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