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盛
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副主席楊惠妍設立的廣東國強公益基金會投資4.5億元創立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楊國強沒讀過大學,但心系教育,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連續4年提案關注職業教育,并給予財政支持。楊國強對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定位是“經濟大潮中的黃埔軍校”,目前這所學校已接收1019名學生,對貧困生全免費。
“那天晚上我們都沒睡,因為醒來已告別學生的時代。”7月2日,張飛騰在微信朋友圈發文,定位是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那是全國唯一一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高等職業院校。
三年前,高中畢業,張飛騰用蹦極告別了自己的高中時代,那張蹦極飛起來的照片一直被他作為微信頭像。2014年9月9日,他哭著鼻子來到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離開家的前一天,飽受精神分裂癥困擾的父親突然倒地昏厥,進了ICU。張飛騰清楚地記得,那天是中秋節,全家團圓的日子。
白駒過隙,三年時間讓張飛騰從一個無助的男孩變成一個駐村扶貧干部。同班同學鄧振全評價張飛騰的變化:“從剛來的白白凈凈變得黑黑壯壯”。
在白沙中學初一(8)班的晚自習上,有個男孩俯在桌子上,輕輕抽泣,很久。這個男孩就是張飛騰。兩天后,他告訴同班好友胡葉鵬,父親生了重病。張飛騰家住廣東省英德市白沙鎮,有兩個姐姐,父母在外地做小生意,日子還算過得去,但父親重病后,家庭的重擔全落到母親身上,生活艱難起來。
父親的病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張飛騰的心頭。但在胡葉鵬的記憶里,張飛騰并沒有“苦大愁深”,該學學,該玩玩,偶爾情緒低落。
2014年,高考前一周,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到英德一中宣講:全免費,不要學費、食宿費、教材費等,還補助寒暑假往返路費,準軍事化管理……張飛騰覺得這個學校有點不一樣。
2014年,也是職業教育發展如火如荼的一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技術技能人才成為職業教育新的培養目標,校企協同育人成為重要的辦學方式。
“不一樣的”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就誕生于這一大潮里。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副主席楊惠妍設立的廣東國強公益基金會投資4.5億元創立了這所學校。楊國強沒讀過大學,但心系教育,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連續4年提案關注職業教育,并給予財政支持。楊國強對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定位是“經濟大潮中的黃埔軍校”,目前這所學校已接收1019名學生,對貧困生全免費。
“雙導師”、“師徒制”、“準軍事化管理”、“全免費”,張飛騰被這些名詞吸引了,但家里人猶疑:“全免費民辦學校,又是剛成立,招收第一屆學生,靠不靠譜啊?”
張飛騰不怕,自己動手查,一番了解后,覺得挺靠譜,“我在網上查到了國華紀念中學,2002年就創立了,也是楊國強主席創辦的,全免費,學生都很優秀,所以我覺得這個學校應該也沒問題。”
不過,張飛騰有自己的擔心,“碧桂園老板創立的學校,是不是畢業后必須得去碧桂園啊?”
張飛騰的擔心對了一半,畢業后,他確實來了碧桂園。不對的是,他是自愿加入碧桂園的,并且經過層層面試。
比起擔心,他更動心于學校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自己成績一般,去學一門好技術倒也不失為好選擇。更重要的是全免費,對家庭來說,減輕了巨大負擔。
可是,去學校報到的前一天,達摩克利斯之劍掉下來了。父親被送入ICU,張飛騰不想去學校了,但作為家中的男孩,張飛騰的書還是要念。
他哭著鼻子到學院報到,又請假回家照顧父親,接待他的是學院的學生導師陶必芝。在以后的日子里,陶必芝像個朋友一樣,在張飛騰有困難有疑惑的時候幫他出主意,鼓勵他大膽嘗試,“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找老師談,老師可以當一個安靜的樹洞”。
在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每個學生都有學生導師,每個學生導師帶10多個學生,學院幫這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樹立信心、解決難題。在每周一次的師生互動坊中,陶必芝和學生們圍在一起談心交流,每人一周輪流主持。張飛騰珍惜這樣的機會,在他主持時用心盡力。他把這十幾個人的微信群命名為“陶陶大家庭”,在這里找到另一種親情。
回家照顧父親的張飛騰沒等來好消息,一周后,父親走了。再次回到學院,陶必芝鼓勵他,“你要堅強起來,你現在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漢了”。
未來得及細細悲傷,新的生活已經展開。
“白天的日出,晚上的日落,我們都沒有錯過”,這是張飛騰在學校一天的寫照。早上6:35起床,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地要拖得可以直接躺在上面,在校園行走要兩人成行、三人成列。早操后,7:45開始早讀,內容是英語和國學經典。 8:10分開始一天中最重要的四節專業課。張飛騰的專業是工程造價,班上有38個學生,專業課老師講授完書本知識點,再帶他們到正在興建的宿舍樓二期工地實操,工地上有實操老師講解。
下午的四節課豐富多彩,有碧桂園的企業高管來授課,也有其他企業的,還會有各種講座。不變的是每天下午的一節軍事體育課,有專門的教官帶大家鍛煉體能。晚自習后,11:00準時熄燈。宿舍每層有多個自修室,熄燈后,總有同學來這里挑燈夜戰,張飛騰是其中一個。
大一,張飛騰幾乎都這么過。他和同學們用一年的時間學完成了普通職業院校一年半的課程。“感覺比高三還苦還累”,但這樣的苦和累是快樂的、值得的。大二,張飛騰和同學們就能在工地上獨立進行實操訓練。三年后,張飛騰所在的這一屆290名畢業生,就業率達99.66%,平均月薪3873元,超廣東省教育廳公布的2016年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3726元)。其中占畢業生總數62%的179人獲基層管理或技術骨干崗位,平均月薪4835元,比廣東本科生高1109元。

上圖:在畢業典禮上張飛騰(左)與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院長劉惠堅合影留念。下圖:母親和姐姐帶著小外甥來參加張飛騰的畢業照拍攝。
又苦又累的日子有了收獲,特殊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初見成效。
暑假回家跟好友胡葉鵬聊校園生活。張飛騰覺得特別充實。胡葉鵬讀臨床醫學,在一所重點大學,覺得在大學反而沒了規劃,有點迷失。
在這里,張飛騰比高中時努力,全方位鍛煉自己,做各類志愿者,人變得沉穩。鄧振全知道張飛騰家里的事,但這個男生樂觀活潑,同學遇到難事總喜歡沖上去幫忙。陶必芝評價張飛騰,脫口而出的是“善良”二字。
張飛騰加入了學校的仲明書友會,作為副會長,制定章程,做PPT,講給大家聽。坐在臺下的陶必芝發現這個學生變了,不再是那個第一次見到她時哭著鼻子,說話偶爾還會臉紅的小男生了。喜歡輪滑的張飛騰還成立了輪滑社,活動開展得有模有樣,把輪滑社做成了學校十佳社團。陶必芝發現他越來越自信了,那是一種學到本領、得到成長后的自信。說起三年來最大的變化,張飛騰也感覺自己變得自信了。
大三實習,班上大部分同學選擇了跟自己專業相關的技術崗位,但張飛騰選擇去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的碧桂園苗木產業扶貧項目。他想冒一次“險”,就像那次蹦極一樣,給自己一次未知的體驗。
在那里,他跟著自己的企業導師毛雁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從最初不被村民信任,到漸漸成為大家喜歡的“小張”這個小年輕。
畢業后,張飛騰自愿選擇加入碧桂園工作。當初他擔心必須得到碧桂園工作,但現在他擔心來不了,怕自己條件不夠,面試通不過。他想到這個大平臺來看一看。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首屆290位畢業生中,11位學生月薪過萬,鄧振全就是其中一個。張飛騰不在其中,但對于現在的工作他很喜歡,也很滿意,這是一份從精神上認可和滿意的工作。
“我被別人幫助過,我一直有感恩的心態;我被別人幫助過,我更能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是張飛騰從事這份工作的初心。
這樣的初心也存在于楊國強的心中,在7月1日名為“圓夢·感恩·擔當”的畢業典禮上,楊國強說:“我曾經貧窮過,知道貧窮是怎么一回事。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我有機會去幫助別人。”楊國強中學時靠國家的助學金才得以完成學業。事業有成后,辦了三所慈善學校資助寒門學子和退伍軍人,累計捐款超32億元。
對于未來,剛剛畢業的張飛騰還沒有想太多,“但會做公益方面的事情”,這一點很堅定。
“如果沒有來職院會是什么樣?”“不知道,還是會想方設法念書,但肯定沒有現在好”,張飛騰毫不猶豫地說道。
此時的張飛騰內心是充滿感激的,他感激自己的努力,感激在學院的三年帶給他的變化,感激碧桂園給他的機會和平臺,從受助之人變成自強助人。但凡有選擇,誰不愿自強?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開心,那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就像年輕時的楊國強。
19歲那年,楊國強種田,搞建筑,打魚蝦,特別艱辛,但那是他最開心的一年。掙了錢就去買磚,每天想著自己房子又多了十塊磚,盡管光著膀子躺在40攝氏度的高溫閣樓,但憧憬著屬于自己的房子,他依然覺得日子特別美好,連做夢都笑出聲來。第二年,楊國強建了自己第一套房子,一室一廳。
對于張飛騰來說,他開心的是,他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再讓命運扼住喉嚨,并且把這種力量傳遞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