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體”的金融工作主題做出了重大部署,并成立了新的機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此次會議是對當前金融發展整體思路和理念的重塑。
從基礎理念來看,過去多從金融看金融,更注重技術性、參數性指征對金融的指導意義,往往忽略在新時期,金融與國家整體安全、戰略、經濟社會運行等方面的影響和融合作用。
金融對于整個社會運行、經濟發展乃至國家安全的意義都越來越重大。當今世界,金融是一種戰略權力,滲透于現代社會的各方各面,在經濟關系和國際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國家治理層面看,金融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領域。金融是市場的核心。金融安全決定著市場穩定,進而決定著國家的興衰。防范金融風險,治理經濟危機,必須要從國家戰略著眼,從國家治理入手。因此,本次會議是對金融的一次“正位”。
從運行思路看,過去多是把金融當作刺激經濟繁榮的手段,更為注重表面性、暫時性表現而對金融進行定性,較為忽略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從縱深上對金融及市場進行有利于其長期發展的規劃。
近些年,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高速、平穩,市場擴容速度不斷加快,國際化與市場化程度不斷增高,利用金融手段為市場發展“再加速”成為一些地方的常規方式,而對于既有市場秩序和監管規范本來就落后于市場發展這一點熟視無睹。結果是,一方面,市場擴大本來就對監管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出極大挑戰。我國金融業已經發展成事實上的混業經營,銀行將大量資產放到了表外來規避監管,影子銀行盛行。而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興起,金融行業受到新技術、新渠道的極大沖擊。傳統的分部門監管無暇顧應,造成了許多金融亂象。另一方面,盲目追求“數量級”式發展,不但本身留下了許多金融風險,更因為使用金融工具和創新過度、無度,導致經濟脫實向虛,使經濟呈現“空心化”趨勢,而風險呈級數累積。從2008年到2016年,中國廣義貨幣M2年均增長16%,遠超11%的GDP名義增速,期間企業負債占GDP的比值從80%升至127%,債務風險急劇上升。因此,本次會議也是對金融的一次“歸位”。
所以,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四個原則: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也是在這個價值理念上建立的。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是未來金融工作的總綱要。本次會議回答了當前坊間最大的疑問,即加強監管是不是會深入推進。答案是肯定的。
無論是談到金融改革還是整體經濟結構性改革,都必須正視一個問題,即,如何相對平穩地實現市場化改革。這其中,監管就是關鍵點。只有破除過去監管越位,罔顧市場規律,同時又缺位,致使市場秩序混亂,兩方面同時存在的積弊,只有從源頭上重視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整理出正確的市場化到底是什么樣的思路,才有可能真正完成改革。
監管是市場機制的錨,決定經濟均衡的落點,有效監管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運行及發展。我們的市場發展到如今,舊有監管思維和框架已經不太能夠跟得上當前的速度、體量,遑論深度。此次會議強調的是,要強化金融監管的一致性,突出監管的專業性,加強監管的穿透性。具體地看,既要求監管部門敢于監管,嚴格問責,也要求監管部門嚴肅監管、恪盡職守,不但意味著金融強監管時代來臨,也意味著金融反腐的繼續深入,及重塑市場、建立和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新秩序的決心和方向。
從目前看,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是邁出混業監管的第一步,主旨是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從較短期看,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旨在全面監管,彌補過去的監管漏洞,并將監管秩序推向常規化,把監管內容推向深入化,使非法違規套利,尤其是政策套利的空間被極大擠壓;從中期看,對央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對貨幣政策影響經濟運行的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會議明確指出金融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要推動經濟去杠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旨在要求減少無效的貨幣供給,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從長期看,對財政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特別強調要避免過去那種為刺激需求舉債過度的情況,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
此次金融會議再次強調加強監管,梳理秩序,主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為整體經濟的長足發展服務。深度調整一定會帶來一段暫時的痛苦。總體基調已明確,大家需要看清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