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剛
國賓護衛隊從一萬多名官兵中選拔預備隊員,其中近八成卡在了“外貌關”上。接下來是口語測試、政治考核、思想摸排,和動作、心理、身體、表情等一系列考核,最終留下的120多人成為準國賓護衛隊員。
從2014年護衛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訪華首次亮相,到今年5月護衛“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武警國賓護衛隊——這支連級建制的小部隊,已經先后執行迎送任務400余次,護衛了上百位來華訪問的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摩托護衛作為外交禮儀的一種形式,經歷過轉隸和復建重組的過程。
中國第一次在迎送國賓中實施摩托車護衛,是在1954年10月19日迎接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當時裝備的是5輛捷克產“佳佳”牌兩輪摩托車,由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大隊擔負護衛任務。
1983年2月1日,摩托車護衛中隊重建,由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大隊移交給武警北京總隊,成為該總隊的五支隊三中隊。從1984年開始,其正式擔負國賓摩托護衛任務。
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武警北京總隊五支隊三中隊由摩托護衛中隊更名為“國賓護衛中隊”,簡稱國賓護衛隊。
但到了2004年,中國政府出于簡化禮儀和緩解北京交通的目的,決定從當年1月1日起,取消摩托車護衛隊。
2013年4月初,按照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指示,國賓護衛隊重新組建,主要擔負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執政黨領袖的摩托護衛任務和城市摩托車武裝巡邏任務。
“取消多年后再度復建重組,壓力很大,困難重重。”五支隊作訓股長、國賓護衛隊總教練鄒立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壓力在于此前的國賓護衛隊很輝煌,難以超越;困難則在于沒有現成的訓練科目、大綱、教材,“白手起家”。
鄒立振1999年入伍,曾是老國賓護衛隊隊員、教練班長,見證了國賓護衛隊此前的輝煌。國賓護衛隊復建重組時,他被從別的部隊挖來,擔任護衛隊副大隊長兼總教練。
經過523天的訓練,復建重組后的國賓護衛隊首次領受任務。2014年 10月21日,護衛隊擔負坦桑尼亞總統基奎特抵達北京進行國事訪問的護衛任務。
楊萬通依然記得在執行任務前自己的緊張情緒。他原來在其他中隊服役,2013年被選拔為護衛隊預備隊員,如今已是班長。他說,在執行任務前,為了掩飾緊張情緒,他反復擦車兩小時,禮服整了又整。
后來,這成為護衛隊員在執行任務前的習慣動作:把摩托車擦拭一遍,身上的禮服再整理一遍。
楊萬通說,此任務事關國家外交,政治性很強,所以“很忐忑,壓力大,怕出問題”。當護衛車隊到達指定位置,耳麥傳來頭車指揮員“收隊”的口令時,他才放下心來。
復建后,由于中國外交事務頻繁,國賓護衛隊的任務很密集。在兩屆APEC會議、G20峰會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賓護衛隊頻頻亮相。在2015年9·3閱兵儀式上,45輛護衛摩托車組成方隊重裝上陣,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
國賓護衛隊在組建時挑選預備隊員時,非常嚴苛。

國賓護衛隊21車護衛隊行。
身體太高太矮、太胖太瘦都不行,必須是身高1.82米到1.90米之間,體重標準,體型勻稱,五官端正,這些是成為國賓護衛隊員的基本條件。國賓護衛隊隊員的顏值很高。有護衛隊員笑稱,能在這支部隊服役,至少證明我不難看。
按照“個人申請、支隊推薦、擇優選拔、梯次搭配”的要求,國賓護衛隊從一萬多名官兵中選拔預備隊員,其中近八成卡在了“外貌關”上。
接下來是口語測試、政治考核、思想摸排,和動作、心理、身體、表情等一系列考核,最終留下的120多人成為準國賓護衛隊員。
但選拔并沒有結束。接下來,還需要熟練掌握過高架橋、懸輪過獨木橋、飛車過斷橋、行車交換駕駛員、180度急調頭等摩托車駕駛高難動作,還要練就擒拿格斗以及快速應變的能力。
鄒立振說,經過這一系列的闖關晉級訓練,淘汰率超過一半。
由于預備隊員很多不熟悉摩托車,專門設置了一項推車5公里跑的科目,旨在培養人車默契,以及體能耐力和意志訓練。
復建重組后的國賓護衛隊換裝某國產新型摩托車,這也讓預備隊員們吃了不少苦頭。
新隊員授車后,第一個接觸的項目是“扶車”,這對于當兵前沒有騎過摩托車的隊員來說是一種折磨。如何掌握平衡,如何在推車過程中不偏離既定路線,看似簡單,但許多新隊員一兩個月都很難掌握。
隊員們很怕倒車,如果沒經過訓練,一般人扶不起來。鄒立振說,這需要首先練習臂力,還得會使“巧勁兒”以掌握平衡。“這需要時間積累,才能達到人車合一。”
越障項目練的是心理素質。護衛隊員最恐懼“過火圈”訓練。在車道上連續設置10個火圈,間距5米,然后綁上濕棉花,并澆上柴油。點燃以后,隊員騎車從火圈下面穿行過去。
“車身寬度是1米,火圈寬是1.3米,留給兩邊的空間也就是15厘米左右,稍不留意就碰倒了。”已成為教練員的孫朋磊說,這個項目失敗率很高,訓練中有撞倒火圈的,有被掉落的棉花燙傷的,也有人根本就不敢過。孫朋磊的第一次穿行也以失敗告終,“保險杠和車鏡剮倒了火圈。”
每天重復訓練單一動作,枯燥乏味,時間長了,預備隊員很容易出現消極情緒,為了激發訓練熱情,鄒立振沒少動心思。
儀式教育是軍隊工作的重要內容。在護衛隊,新兵下隊前有“授銜儀式”,成為正式隊員前有“授車儀式”,重大任務前有“宣誓儀式”,重溫軍人誓詞,每次訓練后有“向王者敬禮”的儀式。
“向王者敬禮”,是國賓護衛隊在“9·3”閱兵期間創新的一種儀式,一直沿用至今,就是每天訓練收操講評時,集合部隊,向當天考核成績排名第一的“王者”敬禮,以激發訓練熱情。
按照加強前衛、顧全兩側、備有機動、形成封控的原則,護衛隊區分國賓的規格和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護衛隊形。主要分為基本護衛隊形和加強護衛隊形。在具體任務中,針對外交規格和不同路段,護衛任務分為9車、11車、19車、21車、25車等5種護衛隊形。
9車、11車為基本護衛隊形。區別在于,11車護衛隊形護衛的是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元首,9車護衛隊形主要是護衛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政府首腦。目前常用的是這兩種護衛隊形。今年3月15日沙特國王應習近平主席邀請訪華,首次采用了21車加強護衛隊形。25車護衛隊形尚未使用過。
由于護衛任務責任重大,國賓護衛隊提出“護衛即戰位”的理念,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加強訓練,以確保任務完成。
3號車位是護衛隊形中頭車(指揮車)的瞭車,是整個護衛隊形的標齊點,位置至關重要。2008年入伍的田曉鵬曾多次執行國賓護衛任務,已是班長的他在護衛隊形中是3號車位。
護衛隊形中的每個車位都有自己的職責范圍。值守好各自的戰位,同時相互守望,配合默契,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若有緊急的情況出現,先導指揮車會發出排除危險的指令,相應戰位的車輛迅速前出處置,后續護衛車輛依次遞補,保持隊形不亂,繼續行駛。
“我們的任務是在車隊行駛中,排除一切危險因素,安全及時把護衛對象護送到指定位置。”田曉鵬說。
“沒有精湛的駕駛技術,很難完成國賓護衛的任務。”鄒立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訓練方面國賓護衛隊有一套十分嚴格的標準。
摩托車在護衛中時速為80至140公里,前后車距保持在1.5米,前導車左右偏線不超過公路中心線的5厘米。車隊起步后,最低速度要達到80公里,緊急制動停車不得超過10米。這個標準的對應訓練法是50米加減擋,要求隊員在50米的距離上,把車開到80公里以上,然后突然剎車。其間從一擋升到五擋,再從五擋降到一擋,在不到10秒的時間內,要連續完成20多個大小動作,技術難度非常大。
擔負國賓護衛任務時,對車速有嚴格的規定,要求 “又快又穩”。
在高速公路行駛時,速度要達到110公里/小時,而在市中心道路上,速度要在70公里/小時以上,拐彎時的速度在40至60公里/小時。
“他們必須克制追求風馳電掣般速度的沖動。”鄒立振說,引擎轟鳴會讓護衛隊員血脈賁張,但國賓護衛任務的政治屬性,決定了隊員們必須嚴格控制車速。

上圖:國賓護衛隊員穿越火障。中圖:運動中快速射擊。下圖:訓練中的國賓護衛隊。
與護衛國賓時的車速不同,2015年9·3閱兵時,要求車速為時速10公里。“慢而穩”的要求,顛覆了傳統的訓練方法。
“摩托車自重恒定,隊員的體重不同,行進速度隨時在變。”鄒立振發現,體重變量對駕馭技術和保持隊形影響很大,在轉彎和急停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因此他給每一位隊員建檔,詳細記錄每個人訓練、考核時的各項數據,然后根據測算體重的變量權重,為每個隊員提供針對性的訓練指導方案。
國賓護衛隊員的形象關系國家形象,在這方面,對隊員們的要求很嚴格,主要體現在站軍姿和著裝上。
站軍姿是一切軍事動作的基礎,這是新兵入伍的第一個訓練科目。“只有身體的每根汗毛都會立正,才有個兵樣兒。”
站軍姿對國賓護衛隊員尤為重要。無論在炎炎烈日還是凜冽嚴冬,拔3個小時軍姿是基本功。另外還包括眼神訓練和表情訓練,要求在迎風迎光條件下30秒不眨眼、不流淚;面對外賓要神采奕奕,不卑不亢;透過目光,要體現出中國武警的精、氣、神。
著裝上則要求“冬不穿棉,夏不穿單”。在寒冬里,護衛隊員緊握駕把的雙手常被凍僵。而在炎熱的夏天,頭頂又沉又悶的頭盔,身穿筆挺的禮服,騎著摩托車在地表溫度達四五十攝氏度的馬路上行駛,一趟下來衣褲通常全已濕透,從高筒馬靴里有時能倒出半碗汗水。
隊員們多次執行國賓護衛任務后,會不會失去新鮮感?針對這個問題,鄒立振表示,國賓護衛任務不是每天都有,每次任務都不一樣,每次挑選的隊員也不一樣,所以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爭先恐后上勤務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