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現代教育必須從傳統強調的閱讀、寫作與算術能力,進階到能善用語言、數字、圖像、電腦等多元的工具。
本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有關教育不平等的一席話,持續發酵一段時間了。這位文科狀元沒有細說他享受的是中產家庭或北京的哪些“教育資源”,但不妨挑明了說,這種教育資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從小接受的“讀寫教育”。這是中產家庭比普通勞動者家庭優越的一個主要方面。
美國著名的皮爾森教育公司(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南非部主任斯蒂夫·伏斯魯親身見證了南非一些貧困地區學童的教育落后,而關鍵則在于讀寫教育的落后。他對許多美國家長關于閱讀紙質書籍還是閱讀電子文本孰優孰劣的爭論不以為然,他認為,閱讀教育的關鍵“不在于紙媒還是像素,而是閱讀。科技不是靈丹妙藥,如果你沒有紙媒書籍,至少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閱讀”。而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孩子們家里沒什么書,又沒有電腦或互聯網,便處于雙重不利的境地。
從小開始的良好讀寫教育是孩子認知發展最關鍵的部分,其是否有效與成功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是家里是否有書籍(或者可以比較方便地得到書籍);第二是家長是否能與孩子在學習時有所互動。這兩個方面都是城市中產家庭比較重視,也比較容易做到的,而對于農村地區家庭來說,則不是這樣。
讀寫教育的“讀寫”(literacy)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從認知心理角度來關注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及其繼續發展。這是一種對讀寫的狹義界定,強調閱讀和寫作是每個人在現代社會中必須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技能。第二層是從社會文化角度把讀寫視為一種個人的社會成長過程,讀寫能力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體現為社會和文化的實踐,也是通過閱讀和寫作來培養和提高的人的社會文化素質。
美國Scholastic出版社學術總監弗朗西·亞歷山大強調,“讀寫對于學業和生活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數碼世界增進獲取信息機會的今天尤其如此。今天,孩子們更需要通過閱讀來提高各種技能,如分析、解釋、理解復雜文本、分辨事實與看法,這些都是必須的能力”。
今天,更多的教育人士接受社會文化的廣義讀寫觀,并將一種廣義的“素養”觀念與先前單純閱讀和寫作的“讀寫”相區別。2015年,成立60年的“國際閱讀協會”(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正式更名為“國際素養協會”(The International Literacy Association )。在科學和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并改變教育現狀的今天,閱讀的概念更復雜了,也進化了。文字閱讀已不足夠裝備孩子的未來。現代教育必須從傳統強調的閱讀、寫作與算術能力,進階到能善用語言、數字、圖像、電腦等多元的工具。否則不能滿足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理解、溝通、獲得有用知識、使用文化象征符號等需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進一步指出,素養拓展了閱讀的疆界,素養不僅是利用科技獲取知識,更是分析復雜情境的能力。培養素養的關鍵在于讀寫能力的進化。這也正是“國際素養協會”下個60年的新目標:“提升全民素養,改變人類生命”。在當今世界上,教育“素養”的范圍越擴展,越進化,提供這種進化基礎的早期讀寫教育也就越加重要。先前落后的只會越來越落后。在這種競爭中,家庭教育和家庭提供的教育條件也更成為關鍵的因素。不只是在中國,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Scholastic出版社特別強調家長對子女閱讀影響的重要性。相比起家庭高收入來說,家長的閱讀表率和家有大量藏書更能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和意愿。孩子每天有安排閱讀的作息時間,家長經常帶書籍回家,都能幫助孩子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對孩子的素養教育來說,并非家庭越富有、越尊貴就越好。家庭的知識影響更為重要。只要家長從小重視他的讀寫教育,言傳身教、方法得當、持之以恒,應該還是能把他培養成優秀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