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東
用了一天的時間,我去了五個社區,回來總結的結果是,社區的心理工作“春風已近,春雷尚遠,春雨在盼”。
放暑假了,學校要求兒子到社區居委會報到,以便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兒子對此還是頗懷憧憬的,但是去了之后,正如兒子所說“乘興而去,掃興而歸”,因為社區里似乎也沒有什么活動,只是讓他回家等通知。我也為此很失望,如果社區能夠開展一些心理、教育相關的活動,既滿足了孩子的需要,又推動了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豈不是兩全其美?
實際上,國家對社區心理工作是有要求的,2016年底,國家衛計委等22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聲勢浩大地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要求。北京更是走在全國的前面,2016年我先后三次為北京社工做心理專業技能培訓。這次,由于兒子在社區的經歷,我決定對曾經上過我的課的學員進行一次回訪,看看他們是不是學以致用,有多少人在社區開展了心理服務工作。
用了一天的時間,我去了五個社區,回來總結的結果是,社區的心理工作“春風已近,春雷尚遠,春雨在盼”。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從上到下,社區工作者從思想上已經逐步意識到了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性,不少人也很有意愿從事這項工作。不過,真的把社區心理服務付諸行動的還是比較少,而能夠行之有效、自成體系的則更加少。再有一點,也確實有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心理服務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北京某社區本計劃建設一個心理工作室,結果被黨員大會否定了,大家認為有心理疾病直接去醫院了,沒必要在社區做這一工作。
這其實也是普遍的對心理工作的誤解之一。不少人認為心理工作就是治療心理疾病,甚至是治療精神疾病(俗話說的“精神病”)。這樣的認識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人們不敢去尋求心理服務,害怕被貼上“精神病”“心理變態”之類的標簽;而另外一個結果則是限制了心理工作的范圍,不少心理工作者甚至領導們也都把心理工作定位在“治病救人”上,局限在了一小部分人群中。
實則不然,心理服務至少包含兩個部分,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心理咨詢或治療。這正是我由兒子暑期社區活動而聯想到社區心理工作的原因,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既包含了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也包含了心理綜合素質的提升等內容,這和孩子們息息相關。
社區心理工作大有可為,因為心理工作并不僅僅是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有很多相關的工作可以在社區開展。簡單地說,社區可以通過張貼宣傳海報、發放宣傳彩頁、主辦心理健康講座等形式,開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工作,讓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尋求專業幫助,防患于未然。社區還可以通過組織團體輔導、個體輔導等形式,針對有心理問題、精神問題的人或者社區服刑人員、殘疾人、特困戶等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輔導。如果發生重大危機事件,社區還可以針對普遍群體進行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等等。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傳統的心理服務工作,國家22部委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了要求,我就不再贅述了。正如前文所述,社區的心理工作還不僅僅是這些,還可以開展創新形式的、普及性的心理活動。
心理學專業中有很多技能實際上還是很有趣味性的,比如沙盤游戲療法,就是用琳瑯滿目的小玩具在盛有沙子的沙箱中游戲而對人進行心理問題的治療。這一方法稍微改裝一下,把心理治療的目標變為培養創造力、專注力、表達力等,就會成為孩子們格外喜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果社區里能有這樣的活動,既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方法,也是成人了解心理工作的有效途徑,可謂善莫大焉。
社區是城市里最基層的組織。只有心理工作在社區里普及開來,才會有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心理服務工作,才有可能會有更多的人主動進行心理求助,中國的心理服務工作也才真的算是蓬勃開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