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敏


昌黎縣海參池塘養殖起步于二十一世紀初期。傳統海參池塘養殖模式主要是在池底堆砌石塊作為人工魚礁附著基,但該模式容易造成礁體下沉,導致清池困難、池底老化,病原生物滋生等問題。為此,我們利用圓錐型編織袋作為附著基進行了海參池塘養殖試驗,通過近兩年的養殖對比,發現該養殖模式不僅成本低,且易于清池,產量和效益也得到明顯提升。
1 場址與水源
試驗養殖場位于昌黎縣茹河鄉大灘村塔子口,地處海邊,水資源方便,且溝渠設置規范,水流通暢,水質各種理化指標均達到標準要求,適宜進行海參池塘養殖。
2 養殖池條件
每個養殖池均為長方形,東西走向,在池塘兩邊分別設置進水渠和出水渠,并設立進水、出水閘口,以保證養殖池正常換水。養殖總面積53.3 hm2,共有20個養殖池,每個養殖池的面積約267 hm2。利用10個養殖池進行圓錐型編織袋附著基新型養殖模式試驗,其余10個養殖池仍按照傳統養殖模式進行養殖。
3 養殖模式
3.1 傳統養殖模式
利用石塊在池底鋪設附著基進行海參養殖。選擇30~100 kg/塊中等大小的石塊,以便堆砌時形成較多的空隙。每堆石塊約3 m3,堆距2~3 m,行距4 m,堆砌時盡可能留有空隙以增加海參的生活空間,整個附著基的鋪設面積約占整個池塘的30%。利用石塊做附著基成本較高,鋪設面積比例較小,且不易清池,易發病,效益較低。
3.2 新型養殖模式
該養殖模式利用裝有填充物的圓錐型編織袋作為新型附著基進行養殖。該模式由四個透氣的編織袋組成,每個編織袋內放入1.5 kg左右的碎石子,再放入2個10~15 cm的方型泡沫浮子,扎進編織袋上口。其鋪設方法為從池塘的一頭開始將編織袋均勻排列在整個池塘中,每個礁體之間的行距、列距均設置為3 m,整個附著基的鋪設面積約占整個池底的45%,比普通石塊附著基附鋪設面積提高15%。該附著基價格低廉,操作簡便,鋪設面積大,遮陰效果好,方便清塘與海參收獲。
4 養成管理
4.1 培養基礎性餌料
3月下旬開始引進外海水,在4月10日水溫10 ℃左右時進行肥水,施有機肥培養基礎餌料。當餌料生物大量繁殖,水色達到黃綠、黃褐色時,池水透明度30~40 cm,鹽度27‰~31‰,pH為7.9~8.4時,即達到了海參苗種的適宜放養條件。
4.2 苗種放養
根據昌黎縣海參養殖業的實際情況及市場的走勢,進行了大規格苗種的放養,可當年投入當年見效。于2016年5月6日引進了海參苗種,其規格為4 cm/頭左右(70~80頭/kg)。兩種養殖模式均設置了2個放苗密度,分別為37 500頭/hm2和45 000頭/hm2,以便進行不同養殖模式和放養密度間的比對。具體設置情況見表1。
4.3 水質監測及調控
養殖過程中定期對池塘水質進行監測,主要參數包括:溫度、鹽度、pH、亞硝酸鹽、氨氮及各種病原體等,并施用微生態制劑來調節水質各項理化指標,保證水質達到無公害養殖用水的標準。
4.4 飼料的投喂
飼料種類主要包括海參專用配合飼料及鼠尾藻、海帶、裙帶菜等大型藻類的碎屑。投喂量根據池塘水質的肥瘦及海參的生長情況進行搭配和調整,一般新鮮大型藻類投喂量占海參體重的10%~15%;配合飼料投喂量占海參體重的3%~5%。經兩種模式的比對試驗發現,采用新型養殖模式的池塘比傳統養殖模式的池塘投喂量增加了3%~5%,海參的長勢明顯不同。
4.5 病害防治
傳統養殖模式池塘在6月初就開始滋生病菌,海參出現腫嘴、化皮、排臟、潰爛等腐皮綜合癥,并出現死亡,除了需要調控水質外還要根據海參的生長狀態減少飼料的投喂量,增加換水量,投喂添加抗生素的藥飼等,但死亡率還是在15%左右;利用圓錐型編織袋作為新型附著基進行養殖,操作簡便,靈活性大,容易清理,病害發生率很低,只是在海參快速生長期由于投喂量增大,需要定期潑灑底質改良劑和微生態制劑以調控水質,到海參出塘收獲時死亡率在10%以內。
5 對比試驗結果及分析
5.1 對比試驗結果
海參生長較慢,一般情況下池塘養殖大約需要兩到三年才能全部達到出塘的規格,但2016年我們通過放養大規格苗種,當年就達到了60%的出塘率。經過一年的對比試驗,抽測試驗池與對照池各3個后發現,在同等放養密度下,3#試驗池比12#對照池產出的海參平均凈增重提高了10 g/頭,提高12.8%;4#、8#試驗池產出的海參比15#、18#對照池平均凈增重提高了14 g/頭,提高19.3%。同樣利用新型養殖模式進行養成,放養密度為37 500頭/hm2的養殖池養殖效果優于放養密度為45 000頭/hm2的養殖池。總體來講新型養殖模式明顯優于傳統養殖模式,不僅發病率降低,節約了成本(主要是附著基材料的差別,其它成本差異不明顯),而且產量效益大幅度提高。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新養殖模式平均產量增加330 kg/hm2,提高20.7%;單頭平均體重達到105 g,提高12.9%;成活率為90.3%,提高6.2%;平均成本為93 750元/hm2,減少25.1%;純效益增加64 350元/hm2(按100元/kg計算)(見表2、表3)
5.2 實施成效的分析
通過一年新舊養殖模式的對比發現,參苗規格為70~80頭/kg,放養密度控制在37 500頭·hm-2養殖成效最佳。新的養殖模式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具有易于清除池底的特性,而且整體設施材料成本低、養殖過程中病害少、產量高,效益顯著等優勢。總體來講該養殖模式具有很強的先進性、實用性,可大力推廣。
(收稿日期:2017-04-17,修回日期: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