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區塊鏈去中心、去信任、透明、開放的機制,通過全網記賬,P2P 協同建立“信用”,其核心不是“數字貨幣”,而是在不確定環境下建立“信用”的生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互聯網思維和“人人社會”的理念
今年以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重新站上了風口浪尖,走入國內外投資者的視線。從4月1日以來,比特幣的價格就上漲了兩倍多,6月甚至突破3000美元。
拋開炒作因素,如果探究比特幣的生產過程,不難發現,區塊鏈才是比特幣的核心和基礎架構。比特幣的崛起,體現了人們對于區塊鏈的信任,這才是價格上漲的幕后推手。區塊鏈不僅是一項新技術,更代表著一種新的理念和商業模式,它引發了一輪關于信任的變革,并可能成為新一輪互聯網革命的關鍵詞。
所謂“區塊鏈”,顧名思義就是“區塊+鏈”,是由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所組成的鏈條。每個區塊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本區塊的ID;二是若干交易單;三是前一個區塊的ID。以比特幣為例,其系統大約每10分鐘創建一個區塊,包含這段時間里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所有交易。由于每個區塊中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ID,因此可以由這個ID 找到前一個區塊,如此往復,可以一直追溯到起始區塊,從而可以生成一條完整的交易鏈條。區塊鏈在每增加一個區塊后,都會向全網進行廣播,從而使得全球的參與者都保留一份拷貝,即使出現網絡崩潰等情況,只要全球有一臺參與此系統的計算機還能工作,這條區塊鏈就得以存在。
由此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具有一些優勢。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整個網絡沒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而且某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去信任(Trustless):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需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因此在系統指定的規則范圍和時間范圍內,節點之間是不能也無法欺騙其它節點。集體維護(Collectively maintain):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可靠數據庫(Reliable Database):整個系統將通過分布式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因此參與系統中的節點越多和計算能力越強,該系統中的數據安全性越高。
因此,與現有的中心化系統相比,區塊鏈更安全、更快速和更便宜。首先,去中心化的系統更安全。區塊鏈能更好地抵御黑客攻擊,同時由于避免了對單一中心的依賴,也有效防止了中心的道德腐敗;其次,去中心化的系統更快速。在區塊鏈系統中,交易結算幾乎同步發生,交易雙方在交易確認后不需要各自核對賬目。在交易通過POW 或其他方式驗證之后,新的區塊將寫入分布式賬本,所有區塊的賬本將同時更新,所有節點仍共享完全一致的賬本。最后,去中心化的系統更便宜。比如在銀行結算領域里,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銀行節省跨境支付基礎建設、證券交易和監管合規等方面的成本。據西班牙銀行的奧利佛?威曼(Oliver Wyman)和風險投資者安澤米斯(Anthemis) 的報告,如果采用區塊鏈技術,到2022 年以前銀行每年在這些方面能夠節約150億-220 億美元。德國的Fidor 銀行在應用Ripple 協議后,某個業務的手續費由以前5 歐元/筆縮減為0.49 歐元/筆,為原有的1/10。
區塊鏈誕生與發展蘊含著深層次的社會演進邏輯。區塊鏈是對互聯網思維的一次深化和實踐。區塊鏈去中心、去信任、透明、開放的機制,通過全網記賬,P2P 協同建立“信用”,其核心不是“數字貨幣”,而是在不確定環境下建立“信用”的生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互聯網思維和“人人社會”的理念。可以想象,未來的區塊鏈技術如同現在的互聯網技術一樣,可在諸多行業前面貼上“區塊鏈+”的標簽。根據《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目前及未來,區塊鏈將在三個層面有所應用,分別是區塊鏈1.0、區塊鏈2.0、區塊鏈3.0。
第一個應用層面是“貨幣”(區塊鏈1.0)。即把簡單貨幣變為可編程貨幣(programable money),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等。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更安全、更便捷的去中心化數字支付系統。
第二個應用層面是“合約”(區塊鏈2.0)。即,引入“智能合約”的概念,使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范圍拓展至金融等領域。智能合約,是指用區塊鏈的程序語言來訂立合同和表達邏輯,由計算機判斷合同結果,并在區塊鏈上自動執行合同、自動交割,把需要人工介入的合同變成完全自動化、智能無歧義的合同。例如區塊鏈+證券的應用:納斯達克推出的Nasdaq Linq,作為納斯達克私人股權市場的一部分,其核心優勢是能提供一種不可篡改和永久保存的記錄。
第三個應用層面是“治理”(區塊鏈3.0)。即把區塊鏈應用在社會各個領域,成為如同互聯網的新工具,實現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一切交易,包括醫療、選舉、司法、通信、物聯網等的“區塊鏈化”,構成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可編程社會(progammable scoiety)。
雖然前景廣闊,事實上區塊鏈目前仍處于萌芽階段,距離廣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在獲得廣泛應用之前仍面臨如交易速度、確認流程及數據容量限制等諸多瓶頸。從政策層面看,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剛開始認識區塊鏈的前景及對各行業的影響,由于該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應用實例較少,部分應用(如數字貨幣等)可能會給關鍵經濟部門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未來面臨的政策和監管環境還不太明朗。從市場層面看,目前對區塊鏈研究多、投資多,但在真實場景中有大量用例的應用還較少。從應用層面看,目前已出現并應用較為廣泛的僅有比特幣,其他生產環境應用較少,例如已公開發布的納斯達克區塊鏈系統上目前只有一個公司,而這家名為chain.com 的公司正是為納斯達克建設此系統的公司。從發展前景看,未來還可能出現數字公證、數字資產、去中心化交易、數字身份、智能合約、數字活動通告、數字自律組織等多方面應用,在未來漫長而廣闊的發展道路上,目前僅處于初始的萌芽階段。
“人人都知道它的金礦,但提煉出真金還需一個過程。”這可能是目前區塊鏈行業現狀較為貼切的一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