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山+由鑫鑫
[摘 要] 貧困始終是現代社會乃至世界發展中的問題之一,為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國家都在積極采取行動。在我國針對貧困問題,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為指導,根據其理論以及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扶貧措施和政策。目前,就我國農村扶貧方面,一系列以“精準扶貧”為主的措施在積極開展當中。就農村扶貧問題,以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為切入點,具體分析該理論之下的農村扶貧路徑。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農村扶貧;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 B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3-0022-03
引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扶貧工作發表了系列講話,其中涉及到有關如何更好開展扶貧工作的相關戰略,并且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觀當中,不難看出其中始終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原型,這對我國扶貧開展和落實扶貧工作有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對積極有效實施扶貧工作也具有重大的意義[1]。由此可見,在我國扶貧工作中,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及農村扶貧,以下就具體進行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及其中國化發展運用分析
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當中,貧困理論主要提及的內容包括了貧困根源的分析、解決貧困的方法等。依據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導致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涉及到兩大原因,即制度的貧困和階級的貧困[2]。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貧困的具體分析當中,明確提出要打破和消滅無產階級的貧困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只能通過消滅私有制才可以實現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
我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時代變化發展每段時期出現新的矛盾、問題,其中關于如何解決貧困也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如毛澤東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中央領導人正面提出并承認社會主義存在貧困的問題,并將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進行了中國化的第一次嘗試,力圖通過不斷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帶動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其中“三大改造”“工業化”“土地改革”等均相繼開展,我國社會逐步脫離貧困。到了鄧小平時代,更是將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充分與我國國情結合,進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此時,我國進一步脫離貧困,經濟得以飛速發展[3]。在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之下,現代社會解決貧困問題,則是以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大的系列講話及扶貧觀為主的,以實施精準扶貧開展和落實扶貧工作。
從以上對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及其在我國發展運用的分析,扶貧是我國現代社會解決貧困重點和關鍵,尤其是針對我國農村的扶貧成為當下的重點內容。就此,“精準扶貧”也上升到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
二、當下農村扶貧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社會發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將其理論進行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在扶貧方面有著深刻的體現。但是,從扶貧工作本身而言,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一)農村扶貧精準程度不足
目前針對農村扶貧,最為重要的是實現精準扶貧,提升扶貧的實際效果。但是在開展農村綜合性扶貧方面,其精準程度仍有待提高。就該問題,其具體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兩點:(1)農村扶貧當中,扶貧對象標準、扶貧程序、扶貧資金等方面存在問題,由此帶來真正貧困戶的遺漏,降低精準扶貧的效果[4]。依據2011年我國農村扶貧監測報告的數據,農村貧困戶戶的受益率僅占17.6%,這也反映了扶貧精準程度還不是非常高。(2)在精準扶貧中,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于為貧困戶為提供無息或低息的貸款,但是在由于貧困戶對這方面的支持并不是非常了解,真正參與其中的農戶非常少,如此一來,該精準扶貧的方式和手段不能夠達到精準扶貧的效果。
(二)農村脫貧狀況不穩定
農村脫貧存在不穩定的問題,具體指的是由于市場變化、家庭原因等各種因素造成已經脫貧的農民又回到貧困線以下的問題。該問題在農村扶貧工作當中是比較常見的,甚至在部分地區貧困戶返貧的現象非常嚴重,如我國中西部地區。以市場變化為例,農村貧困戶從事農業生產、銷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直接影響到其收入,由此使得農戶脫貧不穩定。如受到市場價格變化影響,如果洋蔥、雞蛋等農產品的價格降低,農戶收入也會因此降低,甚至陷入新的貧困。
(三)精準扶貧機制不完善
精準扶貧工作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扶貧機制作為基礎保障,即以“委托-代理”為基礎,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公共性扶貧機制。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這一機制當中的問題也逐一突顯出來,例如機制中各部門、機構等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權責不明或者履行力度不足的問題,又例如扶貧機制在監督體系方面,存在監督主體不明、監督實施不到位、監督渠道不暢等問題。在這些問題下,扶貧工作的具體開展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對實現國家富裕、民族富強是不利的。
三、基于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農村扶貧路徑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現代社會農村扶貧工作開展及其效果的體現,需要依賴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需要進一步扶貧方法的優化。就此,以下則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出發,具體分析農村扶貧的路徑。
(一)以精準扶貧對象實現農村扶貧
在農村扶貧當中,精準扶貧的開展首先需要進行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基于此,相關政府部門、機構應當從基層工作入手,依據農村排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等進行細致分類,并建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再依據相關政策具體將扶貧措施實施到真正的貧困戶當中,實現有效的精準扶貧[5]。例如,將貧困戶可具體分為喪失勞動能力、家庭人口結構等形成的貧困戶,針對這些不同原因致貧的貧困戶,相應地實施低保、扶貧貸款等相關扶貧工作。此外,在確定扶貧對象的過程中,合理評價標準衡量農戶是否貧困非常重要。因此,不能單純地依賴于農戶的收入作為標準,而是以多元、自主性質的評價體系來進行評判,實現真正的貧困戶識別,進而開展一區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扶貧,以上措施,均能夠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要求。
(二)以群眾為基礎實現農村扶貧
所謂以群眾為基礎實現農村精準扶貧,主要是指相關政府部門、機構等需要堅持以群眾為基礎,與群眾進行溝通交流,簡而言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具體了解扶貧資源的利用情況,將廣大貧困戶所關心的利益問題、熱點問題納入到扶貧規劃中來。就此,扶貧工作具體開展,可以通過村民會、評議會等宣傳、聽取廣大群眾的建議,讓廣大農村人口在了解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就精準扶貧進行自主參與、自主監督等[6]。由此,既是以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為指導,又充分實現了精準扶貧的實際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當中,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到我國一代又一代領導人為代表提出的關于貧困問題的解決戰略,實際上均屬于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范疇。而該理論之下,對此以上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具體提出兩點關于農村扶貧工作的路徑,即始終則以實踐標準、群眾基礎等為重點。
[參考文獻]
[1]符悠悠. 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與農村扶貧的路徑選擇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6.
[2]羅保華. 馬克思的貧困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南昌大學,2016.
[3]徐建飛. 鄉村社會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4]劉紫悅. 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合作社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分析[J]. 商,2015,(25).
[5]葉書宗. 馬克思主義本義研究——兼以反思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在解放農民問題上的實踐[J].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6,(04).
[6]趙紀河. 習近平扶貧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J].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