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符號學翻譯法將翻譯視為一種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評價翻譯的標準是“意義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以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為理論基礎,以《說園》譯本為實例,討論其在意義與功能方面的得失,從而指出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對于指導此類蘊含豐富民族文化的文學著作的翻譯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說園》;意義;功能
作者簡介:古明敏,女,安徽銅陵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2
一、引言:
《說園》是我國古建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融合文史知識與建筑理念的園林著作。《說園》是理解和欣賞中國園林的佳作,對于傳播和弘揚中國園林文化有著無可厚非的重要意義。陳從周教授通曉文史,兼以書畫樂理,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在《說園》中更是可見一斑。通覽全書,先生引經據典、詩詞歌賦、畫理藝論可謂信手拈來。英譯這樣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充滿文學色彩的理論著作要求譯者不僅要做到意義上的“信”還要實現遣詞造句方面的“雅”。本文以社會符號學翻譯論為理論基礎,評析毛心一先生的譯本《說園》,分別從指稱意義、言內意義、語用意義三個方面討論其在意義與功能方面的得失,以期為此類具有文化傳播意義的文學理論著作的翻譯提供一些啟示。
二、社會符號學與翻譯
美國行為語義學家莫里斯以皮爾士的符號三分法為基礎發展了符號學理論,他提出,任何符號實體其構成包括三個部分:符號載體,符號所指和解釋者。符號實體的三個構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便形成了符號學的意義觀:符號與其他符號的關系即形式意義;符號與所指對象的關系即存在意義;符號與解釋者的關系即實用意義。隨后莫里斯將其意義觀集中運用于語言研究,他認為與三種關系對應,語言符號也包含三類意義即:指稱意義,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
社會符號學是符號學理論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符號的社會功能和語用功能的科學。韓禮德曾指出語言與語境、文化以及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語言的功能是指語言在使用中所能發揮的言語作用,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曾把語言劃分為六種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酬應功能和元語言功能[5]。信息功是指語言能夠客觀地描述事實以傳達信息;美感功能強調的是語言在音韻、結構方面實現的愉悅感官的功能,詩歌、散文通常都具備美感功能。
社會符號學翻譯法是以莫里斯的符號學意義觀和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為基礎逐漸發展并成熟的翻譯理論,又結合了語用學、文化學、交際學等發展成型。奈達指出,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是對以往抽象的翻譯理論的高度概括且操作性強,它體現了翻譯的本質屬性。翻譯本質上是兩種文化之間語言符號的解碼與編碼過程。社會符號學翻譯法認為,翻譯要實現的是兩種語言符號在三類意義(指稱意義,言內意義和語用意義)層面的相符。陳宏薇教授是國內研究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代表人物,她強調,“翻譯能力不只是語言能力的體現,而是文化沉積的反映。”她提出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的標準是“意義相符,功能相似”,強調翻譯要在意義和功能上做到忠于源語言。
三、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視域下的《說園》譯本
社會符號學翻譯法,以“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為翻譯標準,認為任何符號或文本的意義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翻譯需要實現的不是語言形式上的對等,而是在意義與功能方面忠實于源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認為三種意義的復制是功能遷移的前提,因此,翻譯的首要前提是三種意義的遷移。
3.1指稱意義的遷移
指稱意義代表的是語言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意義,是對客觀對象與世界的描述。語言對等是指不同語言形式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中存在大量完全對應的詞,如:太陽-sun,哭-cry,此類詞語具有高度的可譯性。語言對等包含的并非只是指稱意義的簡單對應,如“hot potato”不可直譯為“熱洋芋”,在英語里它代表的是“棘手之事”。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弄清詞語真正的指稱意義。再者,由于文化的特性和個性,英語和漢語中還存在部分對應的詞匯和零對應詞匯,即所謂的詞匯空缺。
談及《說園》譯本中指稱意義的遷移主要是專有名詞的翻譯,尤其是各類園林名稱的翻譯,此類詞語主要履行的是信息功能。以毛心一先生譯本中的園林名稱翻譯為例①:1.拙政園-Zhuozheng Yuan;網師園-Wangshi Yuan,等。這類名稱詞語屬于英漢部分對應詞匯,名稱的前半部分在英語中是沒有對應詞匯的,但漢字“園”在英文中有對應詞“garden”,而譯者的這種處理方式是有欠妥之處的。2.有一些詞匯雖然有對應詞匯但其指稱意義卻不同,如“別峰庵-Another Peak Nunnery”,別峰庵是因位于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而得名,“別峰”是指該嶺有別于焦山山頂之主峰。所以譯者將其譯為“Another peak”在信息傳遞方面是有誤導的。
3.2言內意義的遷移
言內意義是指同一語言體系內部符號與符號之間不涉及語言使用者的關系意義,是各語言成分在語音、詞匯、句子和篇章等層面體現的內部意義。如語音層面英語中有頭韻、尾韻;詞匯層面有雙關、諧音;句子和篇章層面有對偶、頂真等。翻譯時譯者要理解言內意義,然后盡量與原文風格保持一致。詩歌的引用是《說園》的語言特色之一,中文詩歌素有對仗工整、音律和諧等特點,詩歌更有愉悅讀者感官的功能。將中文詩歌在語言層面的言內意義再造于英語語言中一直是翻譯過程中的難點。我們以《說園》中的部分詩歌翻譯為例:
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Gaily-decorated pleasure boats glide to and pro under the bridge at midday and visitors can catch glimpses of scented garments.”
由此例看,譯者將源語的對偶句處理為一個由and連接的復合句,僅僅做到了意義的傳達,同時破壞了源文在句子層面對仗工整的特點。初讀譯語絲毫感受不到詩歌應有的韻律,詩歌的美感功能沒有實現。
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相通,全園生動。
Hills are valued for their veins and waters for their sources, and if these are properly set out, the whole garden will come to life.
《說園》中有很多這樣的四字句,這些句子語言簡練,朗朗上口,一氣呵成。這要求譯語具備相似的句式特征,筆者認為譯文的處理是十分可取的,不僅做到了言簡意賅,而且前后銜接自然,句式與源語基本一致。此處譯語做到了信息功能與美感功能兼而有之。
3.3語用意義的遷移
語用意義是語言符號使用者賦予符號的意義,體現的是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意義。指稱意義代表的是語言符號的基本意義,而語用意義的性質是從屬的,附加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蘊含意義或聯想意義等。同一指稱意義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語用意義,所以交際中只有既理解指稱意義又能夠理解語用意義,才算是真正的理解透徹。《說園》中陳從周教授的遣詞造句極具漢語文化色彩,如四字成語的運用。成語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意義也不是構成某成語的語言要素的簡單組合。所以,翻譯這樣的詞語不僅要理解指稱意義同時要理解其在語境中的語用意義,是實現意義遷移功能實現的前提。
古代園林在這方面下過功夫,雖亭臺樓閣,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
“……pavilions,terraces,and stored buildings as well as hills,rocks,and ponds would look different in wind or with flowers,in snow or in moonlight and would always seem new and fresh.”
本句中的四字成語“風花雪月”在中文詞匯里的意思是指四時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因此,原文作者表達的是古代園林之景隨季節而變,能做到四時之景不同。所以,筆者認為譯者的這種處理方式在意義遷移方面是有缺失的,其信息功能自然沒有實現。
都表現了要用水墨功夫,才能達到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的推敲,蘊藉有味。
“All require painstaking work in order to produce pieces that……”
“painstaking”一詞有十分小心,極其仔細的韻味,與成語“水墨功夫”所表達的意味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筆者認為譯者的這種處理是符合社會符號學翻譯論要求的,在做到合理遷移意義的同時實現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四、結語
符號學是一門解碼與編碼的開放性的基礎學科,任何一個將翻譯活動作為整體研究的方法都無法將其排除在外。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既是翻譯理論的突破,也是翻譯實踐的新途徑。翻譯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尋求語言形式對等的活動,它突出了語言作為交際手段的功能,要求譯者深化對社會、文化的了解。本文以“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譯標準評析《說園》譯本中的翻譯實例,討論譯本在意義與功能方面的得失。筆者發現,譯本中部分園林名稱的翻譯,由于指稱意義遷移的缺失導致其信息功能未能實現。其次,部分詩歌的翻譯,譯者沒有很好地在譯語中再現其言內意義,導致詩歌的美感功能丟失。最后,部分成語的翻譯,由于語用意義理解的偏差,在傳遞源語信息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對等的現象。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對于指導文學著作的翻譯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它有利于譯者全方位、多視角地看待翻譯,避免翻譯中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偏差,有效解決了翻譯過程中的實踐問題。
注釋:
①文中實例轉自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雍振華.《說園》伴我到如今[J].中國園林,2010(04):13.
[2]陳宏薇.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3:88-93.
[3]何家駒.社會·意義·功能-社會符號翻譯法的核[J].嘉應大學學報.1999(02):71-73.
[4]衡孝軍.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漢語成語英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J].中國翻譯2003(04):23-25.
[5]Newmark,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
[7]陳宏薇.符號學與文學翻譯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3(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