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雀記》講述了三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相互碰撞與糾纏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本文主要分析《黃雀記》的組織原則、敘述視角和空白藝術三個部分。
關鍵詞:《黃雀記》;情節組織原則;敘述視角;空白藝術
作者簡介:蘭紅玉(1990.6-),女,畬族,江西省贛州市人,河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一、《黃雀記》的情節組織原則
《黃雀記》的情節組織原則是承續原則,包括時間連接和因果連接。蘇童以講述了一個跨度為二十多年的三個主人公的故事,從三個章節的命名上可以看出時間的更替,同時暗示了主人公不一樣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保潤的春天是初生而青澀的,柳生的秋天是市儈而成熟的,白小姐的夏天是強烈而無可遮蔽無法逃離的。
井亭醫院是小說的重要場景之一,三個主人公的命運與它有著某種聯系。保潤的祖父“丟了魂”,住進井亭醫院,陪護期間,保潤發明出十八種繩結;在醫院里,他認識了仙女和柳生;強奸案發生在井亭醫院的水塔,柳生與仙女再次相遇也是保潤的祖父所在的井亭醫院……故事結束時祖父再次出現在井亭醫院,白小姐把嬰兒托付給了這個老人。《黃雀記》這篇小說精巧的結構暗含著作者預設的伏線,完美地交叉重合而又分離,人物命運的交織由無數看似巧合的必然緊緊牽引。
二、《黃雀記》的敘述視角
在蘇童以前的“香椿樹街”系列,敘述的大多是一群南方少年的陳年舊事,具有鮮明的懷舊傾向,敘述者采用了相應的童年視角,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我”的童年及童年見聞?!饵S雀記》這部新小說,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但是在《黃雀記》這部“香椿樹街”作品中,蘇童不再使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而是采用了一種新的敘述視角——第三人稱敘述視角。作品三章的標題——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敘述他們的成長和碰撞。
在敘事視角的選擇上,都是第三人稱敘述視角,但這三個敘述視角又有些不同,在小說的上部“保潤的春天”里,主人公保潤、柳生和白小姐都還在成長,保潤也處于青春懵懂期,保潤的視角更多的是他內心活動,這是蘇童所擅長的,也是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優勢。柳生和白小姐的視角是成長后的成人視角,在他們的兩部分里,多了對社會的觀察,對于主人公的內心描寫則沒有像保潤的那部分那么細膩、那么詩化。
三、《黃雀記》的空白藝術
《黃雀記》這部作品采用了不同的敘述視角,構成了小說結構的時空錯位,彼此映射,互為鏡像。小說采用的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在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的同時,由于敘述視角的限制,有的故事情節無法通過主人公的敘述得知,那些沒有被敘述出來的部分就是文本中存在的空白:
1、保潤在監獄的空白
文中最大的空白是保潤缺席的十年。從上部到中部,敘述視角從保潤轉移到柳生。柳生兩次探監因各種原因以失敗告終,保潤刑滿釋放再次回到香椿樹街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年,再次回到香椿樹街的保潤的形象是通過柳生和白小姐的視角傳達給讀者的。柳生感覺這“是很多年以后的保潤,不是當年的愣頭青,是一個危險的陌生人了,他的身上散發著里面特有的氣息?!卑仔〗憧吹剿难凵瘛笆且坏绖C冽的刀鋒般的光芒,刺過來,帶著些許涼意?!?/p>
面對祖父的失憶,保潤感到憤怒卻無可奈何,他在祖父身上找不到希望之后,去省城尋找母親粟寶珍,但她在老伴和兒子之間選擇了前者,使保潤“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是一個剩余的未來,剩余的未來里,不會再有母親了。”最后他去了父親的墳墓,埋葬父親的骨灰,這在某種程度上寓意著保潤已經埋葬了他最后的親情。“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那,怎么可能呢?”這話是說給柳生聽的,也是給讀者聽的,保潤會如何處理十年前的那筆賬?這是一個懸念。保潤與白小姐在水塔“清賬”時,保潤任憑她的嘔吐物滴落在身上,最后還是放過她了,并把他的家讓給她待產,這讓讀者看到了十年前善良的保潤。十年的空白塑造了一個新的保潤,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保潤。
2、白小姐離去的空白
白小姐(白蓁)經歷了“離開——回來——再離去——再回來——失蹤”的過程。仙女是老花匠從老家帶到井亭醫院的,她給自己取名叫仙女,她的故事是從此開始,過去則是一片空白。事情發生后,仙女離開了,再次出現時已經成為白小姐,從她離開到回來的故事是空白的,柳生事件后,白小姐把嬰兒托付給祖父后失蹤,她的離開也是突然的,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一個開放性結局。
3、柳生婚禮事件的空白
柳生的結局是悲劇的,當他以為保潤已經放棄 “討債”,他也放下心結的時候,想不到自己竟然會在婚禮上被保潤捅死?;槎Y上發生的事情,作者沒有給讀者敘述,而是借馬師母的講述被白小姐和被讀者所知。事情發生突然,讀者不禁產生疑惑:保潤什么要殺死柳生?難道真的像馬師母說的“喝了一瓶白酒,老毛病犯了”?還是因為保潤看到柳生不但免了牢獄之災,而且生活幸福,擁有親情和愛情,而他自己卻孤獨一人,于是心生嫉妒,選擇玉石俱焚?……這也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空白。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調動自己的想象來填補空白,因此可以說讀者在某種程度參與了文本創作,這些空白產生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1][2][3][4]蘇童.黃雀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
[5]胡亞敏.敘事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6]陳逢玥.罪與罰——論蘇童的《黃雀記》[J].南方文壇.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