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穎+王嘯
摘 要:隨著中國的發展,外國人對漢語,尤其是傳統文化的興趣高漲。當前傳統典籍的英譯顯得尤為重要。《三字經》作為其經典之作,幫助人們學習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
論文以功能對等為指導,以王寶童《三字經》英譯本為例,進而研究典籍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典籍;功能對等理論;《三字經》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一、傳統文化典籍和《三字經》
1.1傳統文化典籍
傳統文化典籍外譯的歷史可追溯到很早之前。儒家經典最早傳入西方是在16世紀;1593年利瑪竇就已將《四書》譯成了拉丁文;最先介紹到歐洲的戲劇是《趙氏孤兒》。由民間口頭創作的小說是了解中國風俗和倫理的窗口,幾個世紀來,翻譯高潮不斷。
1.2《三字經》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和啟蒙教育的經典,《三字經》歷經700多年仍為人熟知。三言一句,共千余字,押韻自然,涵蓋知識廣泛,影響深遠。
從古至今,國內外對其研究頗多。古代教育史著、蒙學讀物及相關論文,就對其作者、影響、版本及價值進行了研究。它很早就不只屬于中國,其英文、法文早已問世。12世紀在歐美被稱為百科全書。1990年,新加坡出版譯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兒童道德叢書”。
二、奈達及功能對等理論
縱觀中西方翻譯理論,奈達和其功能對等被廣泛認可。60年代末,在《翻譯理論與實踐》明確提出功能對等。該理論強調翻譯中譯語要與原語保持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關系。他指出對等首先體現在意義上,其次在形式上。(Nida,2004)
功能對等理論為翻譯提供了全新角度,將新思維和方法注入到翻譯中。自產生以來,對西方和中國翻譯產生深遠影響。
三、從功能對等理論視角分析《三字經》英譯
3.1意義對等
3.1.1詞語
目前人們普遍用于翻譯人物姓名的是威妥瑪氏拼音法(簡稱威氏拼音法)和漢語拼音。王寶童多使用拼音和普遍認可的名字,如:孟子Mencius,黃帝huangdi。此外書中提到許多經典著作。譯者從英語“借”來了對應詞,如:《中庸》the Golden Mean,《周易》The Book of Changes。
3.1.2歷史故事
Stanza l0 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
And Rong, only four Picked the smaller pear. To leave his elders The lions share.
王寶童譯文把孔融挑小梨而將大的給哥哥對比,與原文關愛哥哥契合。借用“lions share”,最大的一份,采取異化翻譯,很地道。
3.2 形式對等
3.2.1 寫作風格
翻譯時,王寶童用了格律詩體。譯文每行首字母大寫且僅幾個單詞,與原文寫作風格頗似。
Stanza 13三人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Sky,Earth,Man Make the Three Lights. Sun, Moon, Stars Make the Three Brights.
譯文只有14個單詞,且第一和第三行僅有3個單詞,與原文風格形式一致。
3.2.2 修辭手法
論文將詳細介紹排比和對比,闡述王寶童是如何重現原文修辭的。
排比是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似的詞組或句子并排,達到加強語勢效果。
Stanza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The king guides the Court The dad guides the son,
The man guides his wife So the three guides run.
譯時解釋三綱,改變句序,用guide統領四行譯文,使用了排比。
對比,是把有明顯差異和對立的雙方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手法。
Stanza 72 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All history is here Of war and peace. And rise and fall Remember please.
治與亂,興與衰是反義詞。譯文用war和peace,rise和fall,意思上形成對比,與原文實現對等。
四、傳統文化典籍英譯策略及建議
由于語言與文化差異,傳統文化典籍自身獨特和復雜性,英譯時,可用以下幾個策略。因需傳播文化,翻譯要用異化,而不能用歸化策略。由于傳統文化的抽象性,是遇到傳統文化獨有事物時,最好采用音譯。如:孔子核心思想“仁”,雖有多種譯法,但學者覺得用音譯更好。還可用音意結合,在音譯后進一步加以解釋。建議多讀好的譯本,翻譯時要思考、揣摩,要注意詞語的多解性、表達的靈活性。
五、總結
論文從功能對等理論著手,以王寶童翻譯的《三字經》英譯本為例,分析其是如何與原文實現對等的,進一步介紹了傳統典籍的翻譯策略。當今社會,典籍英譯對于傳播傳統文化意義重大,譯時要保持中國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李建明.《三字經》主要版本內容研究[J].《珠江商報社》, 2008(8): 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