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瑩+范麗萍
摘 要:本文圍繞小說來進行探討和研究,分析主人公是怎樣經歷友誼和如何面對自我犯下的過錯的,以及最后主人公是如何自我救贖的。《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是圍繞著兩個少年來展開的,這是一個關于愛,友誼與自我救贖的動人的故事。小說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像追風箏一樣追尋的對自我心靈的救贖。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友誼;救贖;自我救贖
作者簡介:顧瑩(1994-),女,河南鄭州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2
第一章 友誼的忠誠和背叛
千百年來,友誼這個話題被許多學者所拿來書寫探討過。本書的作者不僅僅描繪了兩個少年之間的友誼,更是描繪了他們友誼背后歷經選擇和心路歷程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主人公阿米爾與家中傭人的兒子哈桑是從小到大的玩伴。阿米爾性格怯弱膽小,但是他在風箏比賽上有很高的技巧,他善于用自己的風箏來切斷別人的風箏線,是“捕風箏”的一把手。哈桑性格則是忠誠正直且善良,他是“追風箏”的一把好手,總是和阿米爾配合風箏比賽。
阿米爾的父親認為阿米爾性格懦弱不像自己,哈桑則正直勇敢,更受父親的關注呵護。阿米爾為了贏得父親的喜愛和贊賞,暗自下定決心要在風箏大賽上贏得第一,超越歷史上父親的記錄,讓父親對自己另眼相看。
在風箏大會上,阿米爾發揮良好,贏過了所有的風箏,并且只要他追到第二名下落的藍風箏就能贏得這場比賽。哈桑為了阿米爾去追風箏,但在拿到風箏回去的路上被壞孩子阿塞夫攔住,讓他交出風箏。哈桑知道這只風箏是阿米爾向父親證明自己的希望。所以,當阿塞夫等人對他拳打腳踢甚至是凌辱強暴時,哈桑都護著那只風箏,沒有把它交出來。但這一切的發生,躲在角落追尋哈桑到這的阿米爾都看得真真切切,可是他并沒有出去阻止這些事的發生。
阿米爾因為內心的膽怯與自私沒有去救哈桑。阿米爾認為只要得到了風箏,就會得到父親的欣賞與寵愛,所以他背叛了哈桑。而這一自私的舉動也成為了日后他內心的枷鎖。
第二章 內心的成長
背叛發生后,阿米爾拿到風箏,看著哈桑跛著的腳和雪地里點點刺眼的鮮血,他選擇了假裝沒看到,不再提及這件事。
回到家中,阿米爾獲得了父親的贊賞。但是這裝滿心事的兩個人卻再也沒有了快樂。
阿米爾整日被內疚和不安所困擾,他想得到解脫,希望哈桑狠狠地揍自己一頓。于是阿米爾找到哈桑,拿爛石榴砸他,嘶喊著讓哈桑還手。但是哈桑只是沉默地看著阿米爾,他沒有還手,也沒有一句話。
阿米爾終日覺得無法面對哈桑父子,于是他懇求自己的父親解雇他們,但是卻遭到了父親嚴厲的批評與拒絕。一年之后在阿米爾的生日會后,阿米爾誣陷哈桑偷竊了父親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哈桑知道這是阿米爾想讓自己離開的借口,所以他沒有反駁揭穿,而是承認了這項罪名。但是阿米爾的父親卻說原諒他,不讓他離開。只是阿里與哈桑都下定決心,無視了父親的要求與請求,一道離開了。
但哈桑的離開并沒有讓阿米爾覺得好過一點,“我終于得到了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是我現在得到了,卻覺得十分空虛。”[1]
那日哈桑為了自己不顧一切地護住風箏的場景,和自己背叛他沒有挺身而出的自私,一直縈繞在阿米爾腦海中。哈桑的忠誠與自己的背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日日夜夜折磨著他。
阿富汗戰爭的開始之后,阿米爾便跟者父親一同前往美國。在美國,阿米爾隨著環境的改變也開始成長了起來,沒有了哈桑父子的細心照顧,沒有了種族的優越感,阿米爾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阿米爾不再自卑怯弱。但沒有改變的,是他藏在心底的不愿提及的往事。讓他想起的都是那個一心為他付出不求回報的哈桑,這更加加深了阿米爾內心深處的對哈桑的愧疚與對自己的自責。
第三章 自我救贖
在美國生活多年的阿米爾與一位故鄉將軍的女兒結了婚,并且也完成了年少時的夢想,成為了一位知名的作家。但是阿米爾夫妻二人卻遲遲沒有孩子,阿米爾對此認為這是對自己所犯下的過錯的報應。
這時一通來自父親好友拉辛汗的電話給予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機會,“這里,有你再次成為好人的路。”[2]拉辛汗這么說道。
通過拉辛汗,阿米爾得知哈桑在阿富汗為了保護自己家的房子,與妻子二人雙雙喪命。這讓阿米爾感到絕望。因為他想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想補償哈桑。可現在哈桑已經不在人世,這意味著他永遠都要背負這沉重的心靈枷鎖。但幸運的是,事情出現了轉機。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活著。
阿米爾又陷入了當初的選擇。是回戰事不斷,危險頻頻的阿富汗?還是待在有妻子和穩定生活的美國?
阿米爾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電話那頭的拉辛汗告訴了阿米爾一樁已經被往事塵封的舊事。原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而索拉博竟是自己的侄子!
當找到了索拉博時,阿米爾并沒有讓歷史重演,他勇敢地站出來面對惡霸阿塞夫。面對阿塞夫的鐵拳打擊,他沒有退縮。他用這樣的方式去完成對哈桑的贖罪,阿塞夫的一頓毒打仿佛讓他得到了多年來的解脫,完成了他多年前沒有敢完成的事,也終于解開了多年的心結。
阿米爾答應要帶著索拉博一起回美國給他新的生活,讓他不再用去福利院中過擔驚受怕的日子。
然而現實卻讓阿米爾食言了,長期受塔利班人員的恐嚇與折磨的索拉博當得知之后崩潰了,他選擇了割腕自殺。盡管被及時救回,但索拉博的心靈已經受到了創傷。一次偶然的機會,阿米爾發現,索拉博看到漫天飛舞的風箏,眼里閃過一絲明亮的神色。為了彌補修復索拉博受傷的心靈,阿米爾決定帶索拉博去放風箏。就像他小時候跟哈桑一起放風箏追風箏一樣。
當面對有風箏向他們挑釁時,阿米爾仿佛回到了十幾年前,他使用哈桑的絕招,為索拉博切斷了那只挑釁的藍色的風箏。看著藍色的風箏隨風下落,索拉博的臉上也開始有了笑容。阿米爾詢問索拉博“你希望我為你追到那只風箏嗎?”[3]索拉博點了點頭,“我追。為你,千千萬萬遍。”[4]這一句“我追”蘊含著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對索拉博的感情,以及對自己內心的肯定與認可。就像當時哈桑對阿米爾說的那句話一樣“為你,千千萬萬遍。”[5]
第四章 救贖的意義
救贖,是本書的意義所在。但不僅是在本書中,在當今社會,救贖也是有著意義的。
像文中阿米爾的父親,通過建立福利院幫助他人。這不僅是救贖了自己的心靈,也是幫助了他人,使他人得到身體與心靈的拯救。阿米爾父親的這一形象,就代表了通過對他人的幫助來實現自我心靈救贖的一類人。像文中阿米爾對侄子索拉博的救贖一樣,這不僅僅表現在物質上,更表現在精神上。
救贖也是人們思想靈魂寄托的表現形式。救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使人們更加渴望找回本來的自己,追尋自己的內心。救贖是一種強大的思想力量,能夠指引我們的內心走向自由,擺脫曾經犯下的過錯所帶來的枷鎖。像阿米爾再一次面對惡霸阿塞夫的時候,是救贖的力量使他沒有再一次退縮,而是勇敢地去面對,去抵抗。
《追風箏的人》以這樣的一個故事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告訴讀者勇于擔當和敢于實踐的重要性。就像書中的阿米爾,通過自我救贖,彌補過錯,積極面對開始新的生活。這部小說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救贖自我,成為精神與肉體都具自由的健全的人。本書的救贖的意義是對讀者的心靈救贖,通過本書引發讀者的共鳴,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正視自己的內心,自我剖析自我救贖,學會原諒與改過,建立新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面對生活。
注釋:
[1]出自《追風箏的人》原話.
[2]出自《追風箏的人》中拉辛汗原話.
[3]出自《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原話.
[4]出自《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原話.
[5]出自《追風箏的人》原話.
參考文獻:
[1]卡勒德·胡賽尼.李繼宏譯.《追風箏的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2]彭敏.《追風箏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與自我救贖[J].文學教育,2014(10):32-33.
[3]韓玉群.人生的回轉木馬——《追風箏的人》中的成長與救贖[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119-121.
[4]王楠.《追風箏的人》中阿米爾的自我救贖[J]. 湖南農機, 2012(9):194-195.
[5]楊伶.電影《追風箏的人》中二元對立的風箏意象[J]. 電影文學, 2014(5):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