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李健在2017年4月20日發表了新歌《春風十里不如你》之后,該句迅速在各大媒體,網絡上走紅,并且當中的“春風十里”也被用在各大行業中。本文主要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該結構形成的原因、語義的發展以及產生的效果。
關鍵詞:語言學;春風十里;產生原因;語義發展
作者簡介:齊菲(1996-),女,土家族,湖南省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2
21世紀,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在這種環境下,某一新鮮事物的產生必然會引起廣泛的傳播,這一特征在現代漢語流行語中得到顯著地體現。自從李健在2017年4月20日發表了新歌《春風十里不如你》之后,這使得四字格短語“春風十里”在大眾媒體的推動下煥發生機,而“春風十里不如你”出現了多種變體。下面我們將從該結構的起源、形成的原因、語義的發展等全面分析該句子。
一、“春風十里不如你”的起源
其實在李健發表新歌之前,“春風十里”已在各大報紙、網絡平臺、流行音樂中出現。“春風十里”這一短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杰出詩人杜牧的一首詩中,“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杜牧有一次去湖州,龍舟大宴,他看上了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許以婚約。六七年以后回來,其女已嫁,便作詩一首表示感嘆。而“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中的“春風十里”指的是揚州路上姿色姣好的歌樓妓女,該句的意思是不管那些妓女多么漂亮都不如那個少女十三歲的樣子。從這里看出,“春風十里”一開始并不是帶有褒義色彩而是帶有一絲的輕佻。直到中國當代詩人馮唐的一首小詩《春》才將“春風十里”的感情色彩變為褒義,“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他自己在接受訪問時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在那個瞬間,眼耳鼻舌身意所有的感覺,在春風里走十里路,都不如身邊這個女的[1]。”其實,這里的“春風十里”與我們在網絡上使用的意思也稍有差別。在2015年10月26日鹿先森樂隊發表了自己的一首民謠《春風十里》,這讓該短語第一次流行起來,而李健的《春風十里不如你》則使該句子廣泛傳播,之后出現了各種變體,比如說:“春風十里不如李(指:李健)”、在網絡直播平臺出現了“春風十里不如直播一場”、在新聞標題上出現了“春風十里不如一個文明的你”等,因此這句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流行用語。
二、該結構生成的原因
每一種語言事實都是一個“大三角——表、里、值”,即“語表形式、語里意義、語用價值”。從前段時間傅園慧說出的“洪荒之力”、廣西一位失戀的小伙說出的“藍瘦,香菇”,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詞匯的流行很大程度是利用了語言的“大三角[2]”,所以本文主要從語言的三個平面分析“春風十里不如你”結構形成的原因。
(一)句法層面
“句法”是指該句組詞造句的規則總和,“春風十里不如你”不管在選詞還是在詞語的搭配上都很巧妙。
1、主謂結構的運用
在該句中,用了兩次主謂結構,體現了句法結構的遞歸性,符合網絡用語簡單、明確的特點。第一次是“春風十里”,主謂短語做主語。沈家煊在他的《認知心理和語法研究》[3]一文中提到:“語法結構跟人的經驗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系。”從人們習得語言的過程來看,人們最先認識自己以外的客觀事物,然后學會用動詞來表述它。所以人們最先學會的短語或句式就是主謂結構,它結構簡單而且表意明確。第二次是整個句子為主謂結構,謂語部分為“不如你”,給我們陳述了一件事,也是該句子的表意所在,符合人們的感情傾向。主謂結構的遞歸使用符合語言的經濟適用原則,也符合人們的語言經驗。
2、巧妙的選詞
該句中把“春風”和“十里”搭配起來給人一種新鮮感,“十里”一般修飾的是路程,卻用它做了“春風”的謂語。名詞性詞語做謂語,一般表示主語的某種性質。比如說“她十三了,”指的是“她的年齡有十三歲”。而“春風十里”,并沒有體現出“春風”的性質。但是數量短語做謂語表有一種程度的含義在里面,“十里”表示“路程很遠”,從“遠”可以引申為“影響的范圍很廣”。因此“春風十里”表達的意思是: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春風帶給許多人溫暖和希望。“不如”是一個動詞,表示比不上,該動詞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該句的形成符合語言的交際功能。
3、“不如”句的選用
“不如”是一個動詞,在此處表示“比不上”,構成一個比較句,但是這個句子與一般的比較句不同,它只有比較主體、比較客體、比較詞,并沒有出現比較值,而且句子中相比較的兩個事物的順序與一般比較句的順序是相反的。比如說:
a、小李的業績不如小張。
b、小李的業績比小張好。
C、春風十里不如你。
從上述的兩個列子對比可知,a句表達的是小張的業績好,b句表達的是小李的業績好,如果想要a、b句表義一樣,則需要把a句中“小李”與“小張”調換位置。c句和a句類似,沒有出現比較值,這讓“你”的含義變得抽象,因此在運用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添加新的意思,以適應人們表達的需要,但是出現的時候需要具體的語境。此外,c句與a句最大的不同在于c句中比較雙方的性質不同,“春風”屬于自然界的事物,“人”是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把兩者進行比較,使句子變得生動,而且符合流行語新穎性的特點。
(二)語義層面
本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該句產生的原因以及語義特征。首先,它是符合人們的經驗認知;從本文搜集到的含有“春風十里”的新聞標題、論文以及歌曲,不難發現他們發行的時間基本都在3—5月,這幾個月正是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季節,所以“春風十里”在這一段時間里流行起來是符合人們的認知的。其次,隱喻機制的運用;所謂“隱喻”是指兩個事物具有某種相似性。“春風”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暖,希望,能夠帶來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把“春風”的某些特征與人進行比較,從而賦予“春風”一種擬人化的品質,即積極、真誠、善良。這種相似性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認可的,所以當“春風十里不如你”出現在大眾面前時,它成為人們表達某種強烈情感的一種語言。
(三)語用層面
從抽象的句子變為具體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把句子用在具體的環境中,每一個句子都會表達說法人的一種看法,情感。“春風十里不如你”的出現需要具體的語境,“你”的不確定性使這句話可以出現在多種場合中,表達多個意思,而且“十里”與“不如”的使用讓句子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春風十里不如你”中的“春風十里”是舊信息,是人們已知的信息,而“不如你”是句子的新信息同時也是句子表達的重點。當這句話用到日常交際中,能夠很好地實現語言的社會功能。
三、語義的發展
在引言部分,本文已經交代了“春風十里不如你”從古代到當今感情色彩的一個演變過程,在這部分本文主要就“春風十里”在流行過程中語義的一個發展進行說明,以出現“春風十里”的新聞標題為例。
(一)季節的描述
1、春風十里路,滿是出游人。 《玉林日報》2017.4.5
2、春風十里不如夏溪這場蘭展。 《中國花卉報》2017.4.25
3、春風十里,亂讀書。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4.23
這些標題中的“春風十里”都是說在春天所發生的事件,標題一說明的是在4、5月的時候,各個旅游景點都是人;標題二是說在春天舉行的一場蘭花展。標題四是說在這美好的春天多讀書。
(二)對女性的一種愛慕
這是“春風十里不如你”流行起來的意思,在馮唐的小詩《春》中有具體的體現。
(三)贊揚某個人的優良品質
1、春風十里不如一個文明的你。 《新疆日報》2016.5.3
2、春風十里不如積極進取的你。 《湖南日報》2016.3.6
3、春風十里不如你磊落光明。 《浙江日報》2015.4.22
4、善美的青春:春風十里不如你。 《杭州日報》2015.5.5
從這些新聞標題可知,“春風十里”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對某位女性的愛慕之情,已經把“春風十里”的某些特性拿來和人們優秀的品質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一個結果“美好的春風都比不過我們所贊揚之人的優秀品質。”
(三)美好的前景
1、華東理工多舉措送畢業生“春風十里。” 《上海科技報》2016.4.6
2、春風十里話凱里。 《人民政協報》2017.3.3
3、春風十里揚州路,創新創業譜新篇。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7.3.6
4、醫保春風十里,抗腫瘤新藥研發風向。 《醫藥經濟報》2017.3.16
這些標題都體現了對于未來的美好向往,遠大前程。標題一是說由于華東理工給畢業生提供了多種就業渠道,所以畢業生的前景“春風十里”;標題二是說由于改革政策的實施,使凱里城市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標題三、四都說明了各個領域美好的前景。
從上述的例子可知,“春風十里”隨著流行的時間越久,它所包含的意思就越多,但這也正說明了這句話創新的能力很強,不像之前的那些流行用語流行時間短,逐漸消失在人們生活中。
四、產生的效果
該句子的產生,使人們能夠多變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且該句子的構成簡單,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此外,該句子流行時間長,打破了之前流行語流行時間短的特點,它的出現為下一句流行語想要長期存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提供了借鑒。該句子中所采用的詞語,所用的句式對研究語言現象在社會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通過“春風十里”意義的不斷擴展,我們可以得知人的認知在詞語意義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五、結語
“春風十里不如你”目前具有流行時間長、傳播范圍廣、表義豐富等特點,本文認為它的這些特點的形成最根本在于每個語言現象都有一個“大三角”,當它符合“大三角”原則的時候,就使得一句話具有廣泛傳播的基本動力,而讓它出現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則需要語言現象之外動力,比如:大眾媒體、名人效應等。
注釋:
[1]孫靜波.如何理解馮唐“春風十里不如你”:春天更易動心.錢江晚報[N].2017-3-8.
[2]邢福義.現代漢語語法問題的兩個“三角”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J].1991(3).
[3]沈家煊.認知心理和語法研究[A].馬慶株.語法研究入門[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參考文獻:
[1]鐘健 禹平.“……不如……,……不如……”格式的結構形式與語用功能[J].黑龍江社會科學:語言與文化,2015(6).
[2]李昌年.論“不如”表達的比較意義與比較關系[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梅滿.淺談網絡用語[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語言文學研究版,2013(7).
[4]明楠楠.“洪荒之力”的語言特征及流行原因[J].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版,2016.
[5]葉蜚聲 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