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炳新
讓你慢下來的鍵盤字母
□ 雷炳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腦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不知你是否注意過,鍵盤上面字母的排列有些奇怪:整個字母區位于鍵盤的左區,共分為三行。第一行十個,從左到右依次是Q、W、E、R、T、Y、U、I、O、P;第二行九個,依次為A、S、D、F、G、H、J、K、L;第三行七個,依次為Z、X、C、V、B、N、M。
那么,這些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字母是遵循什么原則排列的呢?它們為什么不按照我們最熟悉的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進行排列呢?
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鍵盤,在業內被稱為QWERT鍵盤,最初由美國“打字機之父”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于19世紀發明。
早在17世紀,歐洲人就發明了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應用在打字機上的。當時配備的鍵盤上面的字母,就是按照人們熟知的26個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在實際應用中,肖爾斯懊惱地發現,由于人們過于熟悉各個字母的順序和位置,而且常用的字母挨得很近,所以打起字來手指活動非常迅速。而當時的鍵盤和打字機都是機械結構的機器,極快速度的敲打不但會使鍵盤按鍵的連桿相互掛蹭,而且會造成打字機經常死機。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肖爾斯苦苦地思索著,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改進打字機是不太可能,那么只能在鍵盤上下工夫了。
既然鍵盤和打字機的故障是由于人的手指敲擊過快造成的,那么能不能設計出一種鍵盤,讓人手指敲擊鍵盤的速度慢下來呢?
考慮到絕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左手相對笨拙,肖爾斯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字母區設計在鍵盤的左區,讓左手來完成敲擊工作;其次,肖爾斯對26個字母進行了重新分組、排列。多年的編輯工作讓肖爾斯知道哪些英文字母出現的頻率最高,所以在字母編排上,他有意識地把英文中常用字母的間距拉開,并且放在離手指最遠的區域,交給較弱的小拇指和無名指。而中間的黃金區域都是一些不常用的字母,迫使人們在敲擊鍵盤時要頻繁上下移動手指,以延長敲擊間隔。基于以上原則,肖爾斯設計出了新的QWERT鍵盤。
這完全是一個反人類思維的設計,卻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發明。QWERT鍵盤一經面世,便有效解決了當時打字機死機的問題,很快便流行起來。1868年,美國專利局為肖爾斯注冊了發明專利。
20世紀中期,電子鍵盤替代了機械鍵盤,噴墨打印機、激光打印機替代了機械打印機,對由于手指敲擊過快而造成打字機死機的擔憂已經是杞人憂天,但QWERT鍵盤卻被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據統計,一個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者使用QWERT鍵盤8小時,手指上下左右移動的距離長達25.7千米!但也正是因為這25.7千米的移動,才使得我們的手指得以反復伸展、彎曲而不至于僵硬。這是肖爾斯在發明時未曾預料到的,也正是QWERT鍵盤在今天得以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摘自《知識窗》2017年第1期)
●人生本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路費。
●誰還沒個擅長的樂器呀,我退堂鼓打得可好了。
●別隨便嫌一個女生幼稚,她要是不喜歡你,比你媽都成熟。
●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貧瘠的顏值支撐不起我這么盛大的做作。
●“表白被拒絕啥感覺?”“壓在心里的石頭終于……砸腳上了!”
●命里有時終須瘦,命里無時胖成球。
●口袋里的鈔票最薄情寡義,身上的肥肉最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