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華傳
“不忘初心”的由來
□ 紀華傳
“不忘初心”一詞,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畫彌勒上生幀記》:“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意思是說時時不忘記最初的發心,最終一定能實現其本來的愿望。“不忘初心”在佛教中流傳甚廣,如星云大師把他的一篇日記命名為《不忘初心》,他甚至以“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不念舊惡,不變隨緣”來勉勵大眾,并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初心,又稱“初發心”,來源于《華嚴經》。初心是菩薩修行的開始,覺悟成佛是菩薩修行的結果,初心與正果是密不可分的。華嚴宗四祖澄觀《華嚴經疏》解釋說:“初心為始,正覺為終。”《大方等大集經》也講菩薩“心始心終”,所謂“心始”即初發心。從最初的發心到最終的成佛,此心是不變的,所以《華嚴經》主張初發心即成正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說法即從此演化而來。
而佛教中講的初心,其實也與中國文化中儒家、道家所說的赤子之心是一致的。《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就是德行高潔、人格偉大之人,他們像初生的嬰兒一樣,具有率真、淳樸之心。《道德經》也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這里形容德行高尚的人,就像嬰兒一樣,不加偽飾,純任自然。赤子之心后被引申為忠誠愛國、救民濟世之心。所以佛教的初心,就是儒家、道家的赤子之心。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碰撞、融合、吸收過程中成功實現了中國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摘自《北方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