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松蔚
紅包文化
□ 李松蔚

朋友圈一篇文章被瘋狂轉載,一個男生惹女朋友生氣了,他在微信上跟女朋友“講道理”,把“道理”寫在紅包上,密密麻麻一連發(fā)了幾十個紅包,女朋友轉嗔為喜。大家紛紛表示知道該怎么跟老婆講道理了。有意思的是,在那篇轉發(fā)下面,有個留學生表示不理解。
他說:“沒看懂,他女朋友為什么不生氣了?”轉發(fā)的人解釋:“紅包啊,里面是錢。”
留學生問:“為什么女孩會因為生氣而獲得報酬?”轉發(fā)的人答:“不是報酬,紅包里的錢不多,都是小錢。”
他說:“是在嘲笑女孩貪婪嗎?”另一個人插話:“不是給錢,是給她發(fā)紅包,紅包和錢不一樣。”
留學生問:“有什么不一樣?”然后就沒人理他了……我猜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解釋。
我想了想,覺得這件事還挺有意思。每個人似乎都懂是怎么回事,但又表達不清楚。紅包有奇妙的功能,它就是錢,但又不等同于錢。如果兩個人在現實中吵架,一方想求饒,掏出200塊錢,估計另一方更氣。但如果是在網上,把這200塊錢分成50個紅包發(fā)過去,也許真的就起到雨過天晴的效果——妙就妙在,它把“錢”變得不是錢了。
它變成了禮物、心意,本質上是在傳遞一種愿意討好的姿態(tài)。網上的紅包,成了現代人溝通情感的儀式。我一度覺得,微信上搶紅包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現實中,別人給你一個200塊的紅包,你會嫌薄;微信上你搶到20塊,就會贊嘆“好大”。還要回一個“跪謝老板”的表情。后來我慢慢明白,象征性的就對了。儀式的本質,就是象征多于實質。
男生發(fā)一串紅包,表示“我認慫”,女生收了這些紅包,代表“這還差不多”。看上去是錢的事,但并不是。如果真是原則性的矛盾,就算發(fā)一百個一千個紅包,也是沒用的。
我給留學生朋友回復:“不是因為他給錢,女孩就不生氣了。而是反過來,女孩不生氣了,才給男孩面子。收了他的錢。”紅包和錢的差異就在這里,一個是交情,一個是購買。這個差別不搞清楚,就無法理解紅包文化。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