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柳滔 鄧忠衛 王柳珍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焦嵐村小菌傘撐起脫貧致富一片天
■ 吳柳滔 鄧忠衛 王柳珍

喜摘茶樹菇

舉行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
“今年我種植了4萬多筒食用菌,可增加收入4萬多元。”近日,正在田里采收木耳的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焦嵐村貧困戶陳金華對記者說。
在莒口鎮,像陳金華這樣的貧困戶有400多戶1290多人。近年來,當地三成以上貧困人口因為種植食用菌脫下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茶布村大部分農民都以種植水稻為主,冬閑后大部分的田地都空著,村支委就想方設法引進好項目,為貧困戶脫貧致富。”莒口鎮茶布村黨支部書記王懿旺向記者說道。
2014年6月,通過多次外地考察,王懿旺和村主任徐際燕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和部分村民一起創立了建陽茶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木耳、香菇都有種過,但因為以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規模小,不好賣。”茶布村貧困戶丁振斌至今還記得,最初種植菌菇經常苦于銷路不好,只能“望菇興嘆”,現在加入了合作社,不愁賣了。
合作社的成立,引進銷路很好的茶樹菇、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種植技術,一下就解決了農民們的憂慮。
“去年我種了1萬多筒木耳,今年增加到3萬多筒。”返鄉不到2年的茶布村村民章榮明如今已經是種植大戶。
走進茶布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記者看到運送木耳、茶樹菇等食用菌的車輛進進出出、絡繹不絕,到處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合作社成立不過1年多時間,去年底,社員人數便從成立之初的108人增加到了150多人,其中,貧困戶占30%以上。我們不僅引入茶樹菇、木耳、香菇等種植技術,還自己生產培養基。”徐際燕說。
“輸血式的扶貧已經行不通,在有限的資金下,我們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幫助,找到造血扶貧之路。”莒口鎮分管農業的武裝部部長吳明清說。
為了鼓勵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種植食用菌,鎮黨委政府實施了林業資源就地轉化戰略,把食用菌作為該鎮發展的主導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建陽區領導參觀茶山食用菌合作社生產情況
茶山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先借后還、統一收購對外銷售的方法,調動貧困戶生產熱情。對返鄉創業的貧困戶,合作社免費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茶布村經濟困難戶丁立清在外打工17年。“剛回來的時候,看到大家都蓋上了新房,我也想種植食用菌,可是沒錢、沒技術。”他說,“沒想到合作社給我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我當年就種植了1萬筒。” 2014年底,丁立清開始種植食用菌。“我指望著把這1萬多筒的木耳全部賣出去,這樣不僅可以把欠合作社的錢還上,還能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
除了技術支持和優惠提供菌袋外,茶山合作社還向銀行繳納了10萬元的風險抵押金,給沒有資金又想擴大生產的農戶帶來希望。
“有合作社的擔保,今年我貸款了3萬元,將我種植的黑木耳增加到6萬筒。”同是外出務工返鄉的村民章榮明說道。
茶布村的葉某年輕時游手好閑,進過監獄,搞過傳銷,債臺高筑。2014年,葉某在合作社的幫助下開始種植木耳。2014年,合作社擔保,他貸款5萬元,種植的木耳增加到5萬筒,當年,就獲利7.5萬元。
政府的扶持、合作社的幫助,讓像陳金華一樣的400多戶貧困家庭靠食用菌挺直了腰桿,擺脫了貧困。

合作社職工在加工一批茶樹菇營養袋
“快過來幫我看看木耳有沒有問題?”日前的一天,合作社技術員一大早就接到茶布村村民丁立清的電話。他立即趕了過去。
為確保食用菌產量與品質,茶山合作社定期聘請農技人員,集中辦班和現場指導,大大提高農戶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
不僅如此,合作社還統一向村民提供接好菌種的袋料,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等工序全部由合作社嚴格按技術規程統一完成。村民拿到袋料后只需管護與采摘就行了。技術程序的簡化,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對食用菌的種植。
“我們用的都是生態環保的材料,其中使用的木粉,都是由稻谷殼等制作的,還使用環保鍋爐蒸汽滅菌,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現在每個月都有許多外地人前來交流學習。”合作社技術員徐際燕告訴記者。去年茶布村銷售食用菌50噸,2016年有望突破150噸,今年還計劃在淘寶和天貓商城上建立網上商店,拓寬銷售渠道。
“2013年,全鎮食用菌產量3000萬筒(袋),2015年就達到7000多萬筒(袋),同時,食用菌種植帶動全鎮人均增收2000余元,有30%的貧困戶依靠種植食用菌擺脫貧困。”吳明清高興地說。
“這些年,莒口鎮在國家扶持政策的引領下,當地農民以專業化生產為紐帶,組建起了農機、葡萄、食用菌等各類農業合作社,各個專業合作社注意將貧困戶吸納入社,幫助他們解決生產和生活困難,帶動他們一起致富。這種造血扶貧方式應當成為今后精準扶貧的新趨勢。”莒口鎮黨委書記黃洪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