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川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景觀設計在汕尾市區站前路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李牧川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火車站作為交通樞紐,其站前路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與窗口,對城市的形象與氣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站前路設計存在的問題,結合汕尾市站前路的景觀設計實踐,從項目背景與概況、方案的構思與理念以及地域印象在各景觀要素中的體現、具體設計策略,分析如何利用景觀設計更好的在站前路的設計中融合地域印象,體現城市的個性。
景觀設計;市區站前路;應用
1.1 項目背景
隨著我國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鐵道交通樞紐已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點。而站前路則是外地旅客到達一個城市留下最初印象的地方,也是當地人離鄉出游啟程之地。所以站前路的景觀設計應該繼承當地的文化特色,從而形成地域印象,這樣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站前路的景觀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體現出自身的特點,將城市良好的整體面貌展現出來。筆者結合在汕尾市站前路景觀設計實踐工作,希望從設計實踐方面對地域印象在站前路景觀設計中的體現進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討。
1.2 項目概況
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西聯惠州,北接河源梅州,南接南海,距離深圳直線距離150km,距離廣州約250km,出于珠三角經濟區和海西經濟區的地理重點。汕尾市域東西寬132km,南北長90km,總面積5271km2,下轄城區、陸豐市、海豐縣和陸河縣。
汕尾火車站是全市最大的客運樞紐和人流集中地區,交通需求高度集中,并且對服務水平要求較高。火車站周邊規劃以商業金融業、居住用地為主,火車站交通功能定位于陸路交通門戶、重要城際交通門戶和室內外交通轉換樞紐。但目前火車站周邊道路網絡建設滯后,僅有汕可路一條道路通行。隨著汕尾火車站的建成,將拉動汕尾市經濟的騰飛,急需圍繞車站建立完善的道路體系,健全火車站廣場和有關接駁設施,為車站客流、貨流運輸提供便利條件,便于各向交通組織,為建設火車站提供必須的硬件支持。

圖1 項目鳥瞰圖
2.1 設計目標
首先要滿足交通與視覺的通達性,將設計整體思路統一,然后分布進行實施。結合汕尾市自身的特點,做到以人為本,因地制宜。通過站前路的設計,形成地域印象、城市名片,充分的如何汕尾市的文化底蘊與風土人情,形成能概括地域印象的文化符號,將概念融入到設計中去,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法,最終設計出富于時代精神,符合地域特質,植根于當地文化的站前路。
2.2 設計理念
結合汕尾地域歷史風貌,聯想未來社會發展趨向,站前路兩側景觀綠化帶設計主題為:“如歌汕尾”“如”歌系“漁”歌諧音發展而來,提取汕尾歷史文化,以生態鑄景,以文化鑄魂、以活力鑄型、以歌曲串聯。運用汕尾傳統漁歌文化,將紅色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及現代社會發展文化等汕尾特色文化融為一體,并分別布置于站前路全程景觀中,講述風土人情、時代變遷。同時引入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站前路特色城市雨水花園,再運用綠韻帶,貫穿整體景觀,形成了一帶四區的景觀布局空間。為汕尾人民打造一個集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市民活動和商業休閑為一體的獨特現代道路綠化景觀空間。
3.1 總體布局
本案整體布局總共分為四個區域:
(1)站前活動區
站前活動區平面圖如圖2所示,火車站前廣場往南瞭望,簡潔、大氣、極具時代特色的如歌時代區豁然展開。在巨大的環島中,我們采用植物造景的方式凸顯該區域的核心地位,借鑒了海島的意向,通過層層收攏的彩色植物帶營造一處仿佛漂浮于大海上的小島,這樣便從站前路的開端點明了汕尾海濱風情的特點,構成了站前活動帶。

圖2 活動區平面圖
(2)臨水活動區
臨水活動區平面圖如圖3所示,園區中設置林蔭廣場,滿足市民活動需求;運用蓄水湖良好景觀條件設置環形游覽棧道及親水平臺等活動設施,形成優良的鄰水空間。同時對園區中原有水環境進行升級改造,創造出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同時完善河岸及綠化帶中的行走路徑。人行于間,微風徐來、綠意盎然、波瀾蕩漾,一片愜意的臨水景觀空間。
在本區中適當運用景觀構架展現傳統工藝文化:傳統木雕文化,傳統貝雕文化等。園區中的活動廣場中,適當設置紀念雕塑,講述了紅色歷史文化。在市民活動的同時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圖3 活動區平面圖
(3)市民休閑區
市民休閑區如圖4所示,為滿足道路綠化前提下為周邊區域的居民提供一定休閑功能,園區中以一條主要休閑步道曲折蜿蜒穿梭于疏林草地中,讓人們感受曲徑通幽,綠意盎然的綠韻風情。為了使市民在本區內可以享受到郊野環境、康樂游玩、互動交流設施,提供一定數量的戶外場所,同時也是為了實現保護大自然,回歸自然的綠色生活目標。
戶外場所主要以市民下沉小廣場、小活動空間為主,市民下沉小廣場滿足日常休閑、休息、聚會、宣傳、交流唱漁歌等活動,同時為居民提供集體互動的健身空間;小活動空間則可以創造出半私密的空間,相對安靜。總體設計注重空間互動性,交流性,有效的激發區域活力。使其成為集運動、文化和生態為一體的生態景觀帶,在為居民提供一定休閑空間的同時,讓運動回歸于自然,返璞歸真,體現“休閑”之理念。

圖4 閑區平面圖
(4)生態活動區
動態區平面圖如圖5所示,湖,定位為海洋風情的生態活動區。園區中布置活動平臺,兒童游樂區,停車場等,配以適當的濕地景觀,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活動空間。提取海浪的起伏元素演變成樹池坐凳等休閑小品及景觀構架空間。在構架空間中,運用LED屏幕向游人客觀地展示云計算,體現了商業繁榮的活力,同時亦凸顯了汕尾經濟發展猶如海洋般的潛力。

圖5 動態區平面圖
3.2 種植設計
結合現狀,以本地特色樹為主采用自然種植方式適宜的栽種。營造出自然、質樸、色彩豐富的風格。強調植物的造景功能以及實用功能,盡量讓植物色彩豐富多彩,并注重突出植物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在一年四季中創造不一樣的公園美景。
(1)開敞空間植物營造
開敞空間景觀設計以營造通透視線與較寬敞的行為尺度為原則,多選用喬木、矮灌木和地被植物,點綴中間層次的大灌木和小喬木,利用喬木寬大的樹冠創造遮蔭防曬空間,為市民悠閑活動提供舒適的環境。
(2)道路空間植物營造
列植行道樹植物種植選用常綠樹冠整齊,枝條廣被,下枝較少,生長迅速,耐修剪的喬木。如帶有嶺南特色樹種榕樹、木麻黃、大葉桉等。種植綠籬選用四時常茂而不落葉,枝葉稠密而無間隙下枝伸長而不枯萎的植物。綠籬分兩層種植效果。嶺南常用綠籬植物有:薔薇、桃葉珊瑚等。而道路中間綠化通常用喬木、灌木、地被植物、草皮等多層次組合以構成具有一定情趣的景觀,并用特色植物強調某些節點,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植物與路面鋪地的結合要體現景觀的多樣性。
(3)活動場所植物營造
活動場所位于綠地中心處,需要綜合考慮植物的高度和郁閉度,從而營造出空間的區域性以及私密性,應該選擇一些具有觀賞與玩耍性的植物,既要鮮艷又要生命力強;避免選用有毒、有刺、有黏液等污染性植物。種植紅花繼木、荷花玉蘭、青皮竹、雞爪槭、紅橡膠樹等。
3.3 照明系統設計
總體燈光設計,以繽紛色彩和市政道路照明為基調,充分考慮場地在夜間使用情況下的照明需要和人行的安全性,整體采用立體照明系統,根據需求設計需要的景觀節點地面、草坪照明和路緣、樹木、高空、鐳射等方式的照明。除了整體性的基礎照明,在重要的節點處進行多層次的立體照明,同時在各大活動空間處使用艷麗的燈光,使整個場地的建筑、園路、場地渾然天成,形成迷人夜景。
(1)景觀照明
園林意境的表達需對園景內涵、文化背景和園景中的空間組織進行組織,通過燈光整體勾勒和塑造的組織型游覽空間,以深層次的燈光明暗關系創造設計的視覺興奮點,為夜間游園的人們營造最優美并且流暢舒適的意境。
(2)植物景觀照明設計
不同植物種類,照明方式各不相同。闊葉型樹木將燈具藏在樹叢中,自下而上照明樹葉,使樹的輪廓變得更為清晰;針葉樹種,在樹冠外圍對整個樹冠進行照明,增加戲劇性;低矮且枝葉茂密的灌木,采用正面外投光的方式,使其在暗背景下顯示形貌。
(3)園路照明設計
城市干道、園林主園路、次園路,根據安全照明的要求,使用有一定亮度且均勻的連續照明,使車輛及行人能準確辨別路上情況,游憩小路采用環境照明的方法,營造出幽靜、祥和的氛圍。
(4)雕塑照明設計
對園林雕塑進行照明時,將燈具安置在地面,通過陰影和不同的高度,創造出輪廓鮮明的效果。
3.4 鋪裝設計
鋪裝材料以透水磚為主,以低碳、環保、生態為原則,減少復雜的切割工程。在重要的位置采用石材,其余位置要降低所用材料的成本,運用色彩的搭配來營造舒適的氛圍。小品設施公共小品,既要滿足各種功能,又要裝點綠韻帶的景觀,營造一種靈動有活力的場地氛圍,同時賦予豐富的色彩和符合大眾審美的運動元素,詮釋著站前路的總體景觀質素。
火車站站前路作為一座城市或地方的門戶,展現著整個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如果其景觀設計沒有融入地方的文化特點,必然顯得平淡無奇。所以在進行站前路景觀設計時,應該把握好地域特色,體現出城市獨有的魅力,從而突出景觀場所的可識別性和特色。在站前路的設計中把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提煉出來,通過設計構思,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將這些元素融入到站前路的景觀設計中去,使站前路不僅滿足應有的功能需求,而且符合時代精神與地域特色,進而能夠充分的展現整個城市的對外形象氣質與精神面貌。
[1]劉薇.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表達探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5(10):142~143.
[2]王巍,母洪娜,孫陶澤.地域特色火車站站前廣場景觀設計:以荊州火車站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2012,9(4):131~132.
[3]王曉黎.地域文化:景觀設計的源泉[J].園林,2012(11):28~33.
TU986.2
A
1005-7897(2017)04-0008-03
20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