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葵
(南寧市旱作場 廣西南寧 530107)
小蠶共育的技術要點及推廣價值
梁葵
(南寧市旱作場 廣西南寧 530107)
小蠶共育指的是將部分蠶兒由收蟻起飼養到4齡起蠶第2口葉進行集中性飼育,這種飼養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小蠶的抗病能力,進而實現高產。科學的小蠶共育能夠降低養蠶的成本并且能夠提高養蠶的效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廣意義的。為了提高小蠶的共育能力以及效果,需要進一步掌握小蠶共育的技術要點,在熟練掌握技術要點的基礎上進行飼養。因此,本文從小蠶共育的推廣價值以及技術要點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共育大蠶提供參考。
小蠶共育;技術要點;推廣價值
小蠶共育的推廣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另一方面還會提高養蠶的效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城市作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相對來說農村勞動力數量減少,勞動力市場越來越緊張。為使農村勞動力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就需要在勞動力數量變少的狀況下提高勞動力的勞動效率。對于小蠶飼養來說,將一定規模的小蠶進行集中性的飼育,當等到一定時機,再將這些小蠶分發到每一個個體飼育戶中,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養蠶戶的養蠶時間,節省農村日益減少的勞動力,提高勞動的效率。
在傳統的小蠶飼育中,小蠶飼育采用的是分散飼育的方式,也就是大家各自飼養自己的蠶,彼此之間的交流不是很多,這樣每個個體戶都需要添置小蠶飼育所需要的各種專業設備,建立必要的蠶房。這樣分散的飼育所花費的勞動力、桑葉和消毒等方面所進行的投資的總和是遠遠大于小蠶共育所花費的費用的。根據統計,傳統的分散飼育方式要比小蠶共育方式花費大致1.5倍的費用,小蠶共育所需要的桑葉總量要比傳統的分散飼養節省大致40%。另外,集中進行小蠶飼養,所使用的桑葉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桑葉的老嫩程度是一樣的,通過喂養相同的桑葉,一批中飼養的小蠶的發育狀況就會大致是相同的,那么也就可以為之后進行大蠶的飼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小蠶共育技術的使用,使得小蠶飼養的技術得以落實,單張蠶種的產量質量都會得到明顯的提高,養蠶所獲得經濟效益也會發生顯著地增加,是具有很多的好處的。因此。推廣小蠶共育技術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合理利用以及養蠶業的進一步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小蠶共育技術應當得到推廣。
清楚地認識小蠶共育中的技術要點,然后根據這些要點展開一系列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小蠶共育的效果,最終提高經濟利益??偨Y來說,小蠶共育的技術要點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建立小蠶共育室,做好消毒工作,打造良好的桑園環境,做好補催青和收蟻,做好擴座、勻座工作以及做好眠起處理工作。接下來我們會分別從這六個方面做進一步的闡述。
2.1 建立小蠶共育室
建立小蠶共育室是進行小蠶共育技術最基本的要求,小蠶共育室應當標準化、規范化。經常說小蠶共育應當做到“3專1遠”,“3專”指的是要有專室、專具和專人,“1遠”則指的是要遠離大蠶室。小蠶共育室還應當配有消毒池、貯桑室、附屬室、加溫補濕以及防暑設施,通過這些施舍的配置使小蠶的生存環境可以保持一種舒適、無毒的狀況,飼養起來也更加具有規范性。另外,為了避免小蠶共育室中的小蠶出現中毒的問題,使得小蠶飼養受到經濟損失,還需要將小蠶共育室與使用化肥、農藥、煙草地或者是果園等材料和場所進行直接的接觸,小蠶共育室一定要遠離上述所說的場地。根據以往的經驗來說,共育10張蠶種,大致需要40個左右的蠶匾(共育至3齡起蠶第2口葉)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
2.2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對于小蠶的共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小蠶共育順利進行的保證。在小蠶共育的階段中,應當制定完善的防病清潔機制,養成一種良好的消毒習慣。例如,當要進出小蠶共育室的時候,應當記住換鞋,因為鞋上很可能存留很多的病菌,這些對小蠶的正常生長是能夠產生危害的;將遲眠蠶以及弱小蠶放置于消毒處理之后的盂后,應當進行集中的處理;在小蠶收蟻于響食前,一定要用防僵粉進行消毒;每天都需要對小蠶飼養用到的相關用具、共育室以及貯桑室等設施場所進行消毒處理,進行一次干燥劑的噴灑,保證蠶座始終是干燥的。另外,當小蠶共育工作結束之后,還需要對小蠶共育室以及相關的設施場所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以便為下一次的小蠶共育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場所,做好提前的準備。
2.3 打造良好的桑園環境
打造良好的桑園環境包括做好栽種桑種類的選擇、做好采葉和給桑工作以及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在選擇栽種桑種類的時候,一般來說,栽種桑種類應當選擇為一些早熟類的桑樹,例如農桑14、強桑2號等,這些類型的桑的優勢是有很多的,比如這種類型的桑成熟是相對較早的,發芽也是非常強的,成熟度高以及葉質相對較好。另外,栽培的密度也應該進行控制,栽培的密度不應當太過于密集,也不應當過于疏散,栽培的密度一定要適宜,良桑種類的數量應當基本控制在每667m2中有1000~1500株,保證桑葉的采光是良好的,因為只有采光良好桑葉才能夠生長的更好。
至于采葉以及給桑工作,需要工作人員每天早上以及晚上均進行一次采葉,但是不可以采摘露水葉。不同齡的小蠶所需要的葉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

表1
在調桑的時候,應當將葉切為方狀,長度應當控制在蠶體長度的1.6倍左右,盛食期可以酌情加大劑量。采摘之后的桑葉不能夠直接飼養給小蠶,應當進行挑選,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氣,還需要對采摘到的桑葉用清潔的粗白布將桑葉表面的水分吸收干凈,之后才可以進行給桑工作。
桑園中所施的肥料的量大致是磷肥需要約50kg,雜肥需要大致2000kg。每年的施肥數量是基于桑園的規模進行確定的,易知當桑園的規模較大的時候,所需要的肥料的量也會相應增大,當桑園的規模不是很大的時候,需要的肥料的量自然就不會很多,桑園可以根據本桑園的規模進行肥料的購買。桑園的管理應當根據配方加以肥料的施加,氮、磷、鉀是生長必須要吸收的元素,其比例大致維持在10:3:3.5左右是最為合理的。
2.4 做好補催青和收蟻工作
當蠶種達到共育室之后,應當將蠶種以每盒種0.12m2的面積平鋪在鋪好的蠶座紙的蠶匾中,并且用黑布蓋住,門窗不可以漏光,盡量提供一種黑暗的環境氛圍。春蠶期室內的溫度是24℃,第二天晚升至25℃或者是26℃。夏秋蠶要防止高溫情況出現,最好不要超過27℃,濕度一般是干濕之間差大致為1℃。讓蠶卵全部都轉青,在孵化的當日早上的5點鐘進行感光,春季感光的時間大致是在早上的8點鐘,而夏季應當在大致早上7點鐘的時候進行收蟻的工作,這樣能夠提高1d的孵化率。在進行收蟻工作的時候,室溫的大小應當控制在25℃左右,保證小蠶是集中的,應當削減蟻蠶的體力。等到收蟻工作結束之后,還應當及時的將室溫大小調回至27℃或者是28℃左右,此時的干濕度差應當在1℃左右。
2.5 做好擴座、勻座工作
進行擴座、勻座工作的原因是蠶兒的生長速度是非常快的,在此期間,應當“先擴后長,先稀后適”,每天進行2次,當蠶箔用完時要及時的引入除沙加網做好進一步的擴座,保證小蠶蠶座的布料是科學并且合理的,使得蠶兒能夠實現同步的發育。
2.6 做好眠起處理工作
在小蠶就眠之前,為小蠶的給桑應當選用新鮮的桑葉,與此同時,給桑還要均勻,使得小蠶在就眠事前是飽食狀態的,其中1齡的小蠶是不需要除沙,也不需要加眠網。當2齡或者是3齡蠶的體色從青色轉為白色的時候,蠶的體壁緊張開始發亮,這時就能夠加眠網,加了眠網之后,再給2次桑葉之后就可以眠除了。眠中應當保持安靜,溫度也要比飼育期大致低1℃,還要盡量避免有劇烈的振動產生。掌握98%以上蠶已經蛻皮,頭部呈現一種淡褐色的時候,呈覓食狀為響食適期,眠起食之前,需要先用防僵粉對小蠶的蠶體蠶座進行消毒處理。
在小蠶的共育技術中,除了上述的一些技術要點外,還有很多的技術要點需要注意,例如除沙、分蠶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上面的內容中所敘述的幾種技術要點則是更為重要并且更為基礎的,因此在進行小蠶共育的時候應當特別注意這些要點,以便達到預想中的要求。從上述的闡述以及各地實際的育蠶事實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小蠶共育技術是擁有很多的優勢好處的,提高勞動的效率、提高勞動的經濟收益,是一條重要的極具現實意義的養蠶方式,利于桑蠶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進步。相信當小蠶共育技術得到推廣之后必然會對我國的養蠶業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但是每個地方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因此還需要各地根據當地的特點,在遵循小蠶共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狀況,探索符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的小蠶共育模式,促進當地養蠶業的發展。
[1]江成祥.小蠶共育的技術要點及推廣價值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35(22):167.
[2]陳 祥.小蠶共育的技術要點[J].北京農業,2015(22):147~148.
[3]畢鳳銀.基于小蠶共育技術要點分析[J].大科技,2016(26):208~209.
S883.6
A
1005-7897(2017)10-0157-02
2017-3-13
梁葵(1971-),女,農藝師,大專,現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