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技術進步,也只有技術進步,才是打破不動產迷戀和“階層固化”的惟一力量。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是。
大家都很焦慮的時候,我想談談信仰。
不談政治信仰,談談社會發展和安身立命這些。很顯然,房子已經變成一種信仰。如果能夠穿越回去,我想已經沒人想回清朝當格格了,肯定都想回到十幾年前的北京,買房子,能買多少買多少。房子是不動產,因此我們看到信仰的變化,正在從相信機會、相信奮斗變成對不動產的迷戀。
在封建社會,人們會對不動產投入全部的迷戀和情感。農民的全部理想,是買下幾畝田地。貴族的理想,是建起大宅和城堡。那時候的人們為什么迷戀不動產,因為社會發展緩慢,財富的盤子就那么大,我多點就意味著你少點,基本上屬于零和游戲。
封建社會是怎么瓦解的?我舉個例子。中世紀的歐洲騎士很威風,光他那身盔甲就值好幾戶農民的全部家產,而且你拿根燒火棍還真打不過他,所以騎士構成了封建社會的中堅。但是后來出現了火槍,隨便一個農民出身的二等兵,管你什么騎士,我一槍撂倒你。于是封建社會瓦解了。看見吧,打破階層固化的并不是個人奮斗,更不是你也有了土地和城堡,而是技術進步,例如火槍相對于鎧甲的技術進步。
那么不動產呢?我還舉個例子。比如1800年有個英國貴族,繼承祖產,有很多土地,可能還有一座城堡。跟1700年他爺爺的爺爺相比,財富絕對值一點沒少,但是他的相對地位卻大大降低了,因為鄰居引進蒸汽機建起紡織廠,賺錢比他多好多了。如果時間來到1900年和2000年,這位貴族的子孫,依然保有那座城堡,恐怕都覺得燙手,因為連維修費都要付不起。貴族的子孫并沒犯什么錯,只是技術發展了,電氣化和互聯網兩波技術革命創造出的財富,讓城堡這種封建時代財富的象征幾乎變成負資產。
請原諒我講這么啰嗦,現在可以說出結論了:技術進步,也只有技術進步,才是打破不動產迷戀和“階層固化”的惟一力量。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是。
由此得出一個推論:如果你認為這個社會仍處于快速的技術進步之中,對于房產迷戀和階層固化,我建議你抱著一種相對放松的心態。
當然,如果你認為技術進步已經放緩甚至停滯,那么趕快去買房吧,多貴都要買。
你的判斷是怎樣的?
當然你可以說,李老師,不要跟我講這些社會發展的宏觀道理,我,我的家庭和孩子,才是我的全部,那些宏觀歷史趨勢和我有什么關系?
其實大有關系。我講過一些故事,十幾年前,我邀請一些外地朋友來北京發展,他們很多人都取得了遠遠超過我的成功。這里我需要補充一下,他們的成功全部是在互聯網領域,有的人具有了很高知名度,有的人把公司做到納斯達克上市。也就是說,他們趕上了互聯網的浪潮,而十幾年前,正是互聯網開始爆發的年代。試想,如果沒有互聯網爆發,我憑什么邀請他們來北京呢?難道要來擠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處長副處長?當時我自己還是個小兵,我有什么本事解決公務員編制?
我的故事講的是,個人在大城市的成功,更多來自技術革命帶來的機會和財富增量。如果你確信自己處在一個技術革命的年代,卻只盯著房產,覺得買不起房則前途一片暗淡,可能是眼界有點低了。
我知道講到這里又要有很多朋友說我“裝外賓”了。不論怎樣,我相信技術進步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而且今天也完全看不到它有減速甚至停滯的跡象。這就是我的信仰,也是我愿意分享給大家的東西。
過去20年是,現在是,未來20年還將是,技術進步不可阻擋,它將帶來新的機會和財富增量,也許那時候你會重新認識你的房產,以及你今天所焦慮的一切。
我明白,每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他的全部。你為房子焦慮,你還擔心買不起學區房對不起孩子,也就是你還要為孩子焦慮。這些焦慮,并不因為我是北京人我有房,我就沒資格理解。十幾年前我從單位辭職,放棄了馬上到手的三居室。我從來沒后悔過,因為我覺得跟抓住機會投身技術革命相比,那個房子實在不算什么。這不是錢的事,而是你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是生活在希望和挑戰中,還是生活在焦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