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濤
非物質文化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對于提振民族精神、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團結具有重要作用。恩施市作為古代巴文化發祥地和土家文化誕生地,以及中原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匯之地,民間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獨具特色。近年來,恩施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全力推動市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事業煥發出蓬勃生機。
堅持政府主導,強化保障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從組織、規劃、資金、機制等各方面強化措施,推進落實。
健全組織機構。成立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明確為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內設辦公室、非遺保護部、傳承培訓部、創作展演部、后勤部等科室,共有在職人員49人,主要承擔土家族苗族文化、非遺保護研究、傳承和展演等工作職能。同時。設立恩施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網絡民間藝人和民間文化研究人士,構成政府主導、文化部門主抓、全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
完善保護規劃。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把非遺保護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文化強市戰略規劃和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明確非遺整體性保護的目標及措施。完成了恩施儺戲、恩施揚琴、燈戲、耍耍、恩施三才板、恩施板凳龍、恩施土家女兒會、恩施社節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保護詳規的編制工作。隨著2016年10月恩施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總體規劃研討會的召開,恩施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總體規劃正式啟動。
加大資金投入。把非遺保護工作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并逐年增長額度。近幾年,中央財政下達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共計300萬元左右,省級財政廳下達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共計15萬元左右,用于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展演、宣傳展示等工作,大力扶持非遺基地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非遺傳承人收徒授藝、演出交流,編著出版非遺系列書籍。其中,2016年申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恩施儺戲”和“恩施燈戲”項目補助資金以及滾龍壩、金龍壩、二官寨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補助經費就已達到170萬元,為開展非遺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建立長效機制。根據文化廳非遺處《2015年全省非遺保護工作要點》和《非遺保護“十個一”行動計劃》文件精神,積極貫徹落實“十個一”行動計劃,即“一支工作隊伍、一套保護制度、一筆專項經費、一個保護規劃、一套檔案資料、一批研究成果、一套固定的傳播平臺、一批傳承基地、一批傳承隊伍、一批活態品牌”。健全了非遺發掘、保護、傳承等各項制度,使非遺保護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加大保護力度,擦亮非遺品牌
堅持以擴大知名度、美譽度為要旨,立項保護、輿論引導和社會宣傳三措并舉,充分釋放美麗非遺文化魅力。
強化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建設。恩施市非遺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曲、曲藝、民間美術、民間手工藝等10大門項目。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完善非遺檔案資料庫和電子數據庫,加大非遺項目研究力度,不斷挖掘具地方特色價值較高的非遺項目,做好整理、保存、申報、保護和傳承工作。目前,全市成功申報恩施揚琴、燈戲、恩施儺戲、恩施玉露制作技藝4個項目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申報獲準列入省級名錄12個、州級名錄26個、市級名錄65個;共有國家級代表性人傳承人2人,省級9人,州級35人,市級118人,使恩施市成為武陵山區一朵璀璨的“非遺”奇葩。
強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建設恩施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的重要舉措。市域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
強化非遺基礎設施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是展示和傳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目前,全市已建立恩施市(土家女兒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恩施揚琴”濱江花園傳承基地、“恩施燈戲”白楊坪鎮洞下槽村傳承基地、恩施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備人才基地和紅土鄉、三岔鄉“恩施儺戲”傳承基地;建立了3個3個“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定期不定期開展活態傳承宣傳展示活動。
強化非遺軟環境建設。加強媒體輿論宣傳,營造有利于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開通恩施市非遺保護中心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非遺保護法規政策及非遺保護工作動態信息。長期與恩施電視臺、恩施日報、恩施晚報合作,專題策劃推介恩施市非遺保護工作先進經驗和典型人物。適時邀請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報道恩施市非遺亮點,《央視“相約”恩施土家女兒城》《恩施大峽谷首秀山水實景劇<龍船調>》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刊播,產生良好社會反響。
突出活態傳承,彰顯文化自信
堅持以活態傳承為根本,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建立傳承人”金子塔“模式,延續精神命脈,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展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以保護傳承人為核心,培優訓強非遺工作隊伍。創新非遺傳承人管理辦法,明確傳承人的責任、義務、目標和研究方向,完善傳承人申報、認定和扶助體系,“傳承人面試考核機制”創新做法榮獲全省2015年“十佳非遺保護行動”。扎實開展走訪傳承人暨田野調查工作,了解傳承人健康狀況、收入概況、需求情況及非遺項目傳承現狀,補充完善非遺項目傳承譜系,搜集整理恩施儺戲、恩施揚琴、燈戲傳統劇目,對風燭殘年的儺戲傳承人的“儺戲度職儀式”這一精湛技藝進行全程攝像,進一步完善非遺資源圖文影像檔案數據庫。大力爭取項目補助資金,鼓勵傳承人收徒授藝,燈戲國家級傳承人孟永香及楊勝偉、謝小萍等省級傳承人收徒授藝共計百余人。引進CCTV金獎歌手、巴東縣傳承人譚學聰加入市非遺中心展演團隊,以傳承人為核心,以項目保護職能部門、項目保護協會為依托,建設非遺傳承保護骨干隊伍。
以“兩戲”傳習為重頭,打造代表性品牌項目。圍繞打造國家級非遺項目“恩施揚琴”、“燈戲”示范品牌,市非遺中心開設唱腔班、樂隊表演班,推進“活態傳承”培訓,以專業人才補充非遺傳承梯隊,破解當前傳承后繼乏人問題。唱腔班于2014年5月開班,邀請燈戲國家級傳承人孟永香、恩施揚琴州級傳承人周金福等專家展演、授課,輔導非遺中心演職人員掌握“兩戲”劇目表演知識和唱腔技藝。樂隊班于2014年8月開班,市非遺中心購置了一批“兩戲”表演傳統民樂器,挑選一批樂理基礎知識過硬的干部職工組成樂隊,特邀本地樂器表演老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授課,目前已完成一期基礎課程,二期提高課程正在開展,培養了一批非遺文化功底過硬、能創作、能表演的年輕傳承人。
以“四進”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展演交流。開展“活態傳承”進社區、進農村、進景區、進校園活動。促進非遺項目傳承在民間落地生根。恩施燈戲傳統劇目《洞賓點單》、恩施儺戲傳統劇目《大開山》參加湖北省第二屆地方戲匯演,榮獲優秀劇目獎、音樂伴奏獎、戲劇音樂獎;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恩施揚琴傳統劇目《黛玉葬花》、恩施耍耍創新劇目《擔水》參加第二屆中國硒產品博覽會,擴大了恩施市非遺資源和保護工作的外向知名度。同時,適時舉辦專家講座和理論研討活動,鼓勵加強非遺理論和政策研究,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濃厚氛圍。近兩年來,先后邀請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湖北民族學院等高校專家教授到恩施市開展非遺專題調研、講座。省級非遺傳承人楊勝偉論文《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與創新》榮獲全省第一屆非遺論文大賽三等獎。參與制作清江鷹嘴巖文瀾閣恩施州文化遺產壁畫,為恩施揚琴、恩施玉露制作技藝、恩施土家女兒會、竹馬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數字化錄入及保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精神血脈的延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責任在肩,任重道遠。領跑新時代,開啟新征程,非遺保護工作仍需久久為功。恩施市非遺人將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追求,堅定走好活態傳承、有效利用的非遺“長征路”,去續就弘揚民族文化的新境界。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