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遐
李倍雷、赤赤云撰寫的《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確定了藝術史學的研究面貌。書中言證藝術史學建立在“打通”“匯通”各藝術門類基礎之上的,對各藝術門類共性特征、普通規律及一般原理宏觀、綜合、整體的研究與探討的學科,使藝術史學的理論與方法體現了綜合各藝術門類的“復數”特性,而不是簡單相加的“復數”,是“整臺”各藝術門類材料后的“整臺復數”概念。因此,中國的藝術史學是對各藝術門類做“整臺復數”的研究。立足中國文化的整體視野,將各藝術門類的史料“打散”,使史料脫離藝術門類的范圍限制,作為一個研究的整臺的研究對象。在掌握了大量史料以后,根據中國藝術的邏輯發展路徑建立中國史學的結構體系,避免單一門類藝術史或將各門類藝術史簡單拼湊而成的“拼盤”藝術史,這是《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的建構中國藝術史學的基本方法與思路。
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是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實踐活動和藝術現象等與藝術直接相關的,這是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基礎,也是藝術學理論作為人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科特征。《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通過對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實踐活動和藝術現象等對象的研究,建立藝術史學的框架、結構和體系、體例,最后完成藝術史學的撰寫。同時,《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提出,中國藝術史學從藝術本體出發的學科特征也決定其研究方法和撰寫方式有自身特點,照搬西方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和史學框架無法對中國藝術史學進行有效的闡釋和說明,中國藝術史學的建構必須在中國文化脈絡體系下進行。
《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認為,中國藝術史學的體例建構,應該從材料的選取開始。中國藝術史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中國藝術史學的材料選取必須是打通各藝術門類的、“整臺復數”的材料,且包含于宮廷藝術、民間藝術、文人藝術和宗教藝術四個層面的材料,以及少數民族的族群材料??凇⒂胁牧显截S富,我們構建的藝術史學才越完整,越全面,也更能體現中國藝術的文化整體感、反映出中國藝術的總體規律。中國藝術史學體例不但要建立在史料的完備性基礎之上,還要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詠絡體系之上,這樣的體例才符合中國藝術史學的研究要求。占有大量材料以后,以材料為支撐建立藝術史學研究的框架和結構,再根據框架結構構建藝術史學的體例。一般而言,以時間發展為經,以“整臺復數”的材料為緯來建立藝術史學的框架結構符合中國藝術史學建構的要求。處于不同層次的藝術類型其特點差異決定中國藝術史學的體例不會是單一的史學體例。中國藝術史學的體例包含傳統史學體例的三種方式: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三種體例方式從中國文化的整體詠絡出發,依具體研究需要來運用。
藝術史的研究,涉及對圖像、文獻和史境等因素的釋析。相關的圖像與文獻相互印證,能夠呈現史境之于圖像的關系。史境既指圖像所存在的初始的物質環境,又指圖像形成的文化語境的初始狀態,是中國藝術萌芽、生長和成熟的土壤。離開史境的圖像研究,難以揭示圖像所承載的歷史意義,難以理解圖像的真實成因,也就不能找到藝術萌芽、生長和成熟的動因;同樣,孤立的史境研究口、對圖像外圍的因素展開,進人不了圖像本身的語言系統和文化體系,闡釋不了藝術問題,脫離藝術史學研究的初衷。因此,對藝術自身的研究和對史境的研究,是中國藝術史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內容。這同樣是《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提出的建設性的理論與方法。
《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還提出意境學的建立和主題學研究的介入,是對中國藝術史學具體研究的兩個基本切入點?!吨袊囆g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認為,意境是中國傳統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學的建立,從根本上立足于中國傳統思想和藝術精神,為建構中國藝術史學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研究方向。藝術的主題是影響藝術面貌呈現的主要因素之一,藝術的樣貌一定與其表現的主題相符。因此主題學介入藝術史學研究,一是可以探討藝術主題如何影響藝術的面貌,還包括母題呈現方式對藝術技法結構的影響;二是可以研究相同藝術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即對母題的不同“敘事”表達的研究;三是對藝術主題的變異路徑的研究。
《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一書從綜合、宏觀、整體的視野對藝術學這一新成立的學科門類所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更名之后的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且闡釋了構建中國當代藝術理論及其學術話語體系的急迫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一書對中國藝術史學的學科定位、研究范圍和對象、研究模式和方法、體例與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進行高屋建瓴的闡釋,并且提出意境學的建構和主題學的介入等切實可行的史學研究方法和視野,集學術性和文化性于一體。
《中國藝術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用平實的話語清楚地闡釋觀點,使讀者在對藝術學理論和藝術史學有清晰明確認識的同時,還對中國文化傳統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體現出該書作者扎實的學術基礎和深厚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