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楊斌
摘要:闡述了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研究現狀及防控概況,對受害情況、發生的原因、成災的原因以及防治采取的策略進行了探討。綜述了目前的研究進展,針對森林病蟲害這個全球性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我國治理森林有害生物的獨有特色性建議,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幫助。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研究現狀;防控概況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81-02
1 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林木資源豐富,森林病蟲害的種類也繁多。森林是個非常復雜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木材和纖維等多種有價值的產品,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遏制沙漠化、增加碳匯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森林病蟲害及其有害生物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非常之大,對森林的生長和木材產品的生產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我國在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現實工作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森林健康問題的防治,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在此主要闡述我國森林病蟲害的受害概況、發生的原因、成災的原因以及森林病蟲害防治采取的策略。
2 我國森林病蟲害的受害概況
我國森林面積遼闊,病蟲害的種類繁多,發生率非常高,是世界上病蟲害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森林病蟲害的災難,被稱為“無煙的森林火災”。我國森林面積位居世界第5位,森林的蓄積量位居世界第7位,但森林覆蓋率只是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人均森林蓄積量僅是世界的1/8。近些年,我國每年發生的森林病蟲害面積大約在870萬hm2以上,經濟損失880億元[1]。我國的森林病蟲害發生現狀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現有森林病蟲害約8000種,造成嚴重危害的有200多種,森林病蟲害分布遍布全國,面積和發生率仍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研究其成因并找到可行的解決辦法,是我國林木保護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使命。
3 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多樣性和環境的復雜性,給防治工作帶來許多困難,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即使每年付出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但仍然有大面積的森林因病蟲害被毀。導致森林病蟲害的具體發生原因有以下幾種:細菌、真菌、病毒、線蟲等[2]。
細菌是一種具有細胞壁的原核微生物。病原細胞大部分為桿狀,該類細菌侵染植物之后,初期是油漬狀或水漬狀,后期導致病害部分發生角膿。該類病害重在預防,及時消滅病原菌,必要時使用抗生素來防治。
真菌是一類具有細胞壁,通常為絲狀體的真核微生物,以吸收為營養方式,孢子繁殖。約80%的森林病害是有真菌導致的,該類病害的主要表現是腐爛、壞死和枯萎,植物發病的部位常常有粉狀物、突起物等癥狀。
病毒是一類個體非常小,并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通常有纖維狀、球狀和桿狀等形態。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核酸,以復制增殖為繁殖方式。依靠患病植物之間,及線蟲、蝸牛、昆蟲等來傳播。一般由細微的傷口入侵,之后在植物篩管內移動。患病植株一般表現為花葉畸形,防治主要是依靠嚴格的苗木檢疫。
線蟲是低等動物的一種,一般呈線形體,線蟲口腔有一條刺狀的針,從植物中吸取植物汁液,從而造成植物體的機械損傷,同時分泌出毒素或者酶類物破壞植物生理功能,引起寄主植物發生一系列的病變,同時還為真菌和細菌的侵染打開了通路,進一步導致復合感染,加重植物病蟲害程度。
4 我國森林病蟲害成災的原因
人工林大量種植,植株種類單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木材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導致大面積栽種人工林,天然林的比重逐漸降低,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單一種植同一種林木,非常容易導致病蟲害的侵染,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很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的災害,與此同時,防治工作的難度也非常之大。
引種盲目,沒有做到適地適樹原則。不同的樹種都有不同的生長范圍和環境要求,超越了適合生長的區域,林木便不能健康生長,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就會導致出現病弱植株。“外樹內種”、“南樹北種”的現象普遍,盲目引種導致林木超出生長范圍,感染病蟲害的幾率增大,同時也會帶來物種入侵的危險[3]。
經營管理經驗缺乏,種植密度過大,管理方式不當,導致林地通風透光較差,林木營養狀況不良,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弱。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
5 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采取的策略
我國自21世紀以來一直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森林培育工作中始終貫穿著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工作。多樹種造林、培育抗病樹種、近天然林經營模式、適地適樹、提高人工林質量等措施來預防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我國建立了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體系,發展航空監測技術,力求防治大面積病蟲災害的發生[4]。
我國在防治森林病蟲害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加強檢疫工作,提高檢疫技術水平,從根本上杜絕病蟲害的人為傳播。對于一些重大的病蟲害,研究了快速準確的檢疫手段,嚴格控制進出口木材,從源頭做到根本防治。同時,研究開發了許多生物制劑,起到了輔助控制森林病蟲害的作用,研發出許多高效低毒的新型藥劑,克服了病蟲害的抗藥性問題,并在高效低毒無殘留化學農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
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并記錄病蟲害的發生動態,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林木生長發育狀況,推斷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發展擴散趨勢。以當地政府和林業相關部門設立監測點,開展廣泛的預報活動,進行群測群防。
營林措施的加強,是防治的基礎。在樹種選擇、造林方式、適地適樹、撫育管理等方面通過選育抗蟲品種,科學的撫育管理,從源頭上提高林木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封山育林,增種混交林,逐年形成多樹種、多林分類型的森林體系。建立保護區,以保護為主,完善生物群落結構,提高林木的保護性能。達到即便有蟲,也不成災。遇到特殊氣候時,蟲口密度若增大,則采取在局部范圍、暫時性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減少或避免二者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協調,形成彼此的互補。化學治理也是必要的,并非綜合治理的排斥對象,反而常常成為急救措施。當林木逐漸形成穩定的種群結構時,利用生物防治可以達到穩定長效的狀態,比如捕食性昆蟲、微生物、益鳥等。必要的時候使用化學防治,但要做到合理用藥,選擇對天敵無害的有效藥劑,并注意噴施時間和劑量。
6 結語
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建設是當今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戰略任務。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做好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于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森林具有重要意義。森林病蟲害防治也是我國森林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重點,要使森林資源得到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應該以科學的管理和森林培育技術為基礎,同時慎重選擇生物、物理、化學等防病蟲害方法,科學合理地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與管理。森林保護工作應該納入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框架,森林保護工作是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方向,要全面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控制森林病蟲害,人與森林生物和諧相處,以達到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整體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 凱,許曉明,鄧小芳,等.淺談我國森林病蟲害特點成因及綜合治理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6,36(8):173.
[2]張麗娜.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現狀、成災原因及治理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7:237.
[3]張 敏.分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J].北京農業,2014(8):28.
[4]華 飛.淺析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及對策[J].園藝與種苗,2015(1):3~5.
[5]王 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科學,2014,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