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才+常青馨
摘要:通過實地調查了凱里油茶炭疽病成因和分布情況,依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了油茶炭疽病的發病規律,經實踐證明,可用于指導油茶的培育和栽種。
關鍵詞:油茶炭疽病;發病規律;病情指數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83-02
1 引言
隨著黔東南州大健康產業的推進,油茶作為主要發展產業之一,其種植面積將不斷增大。油茶炭疽病的危害,使油茶產量和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影響茶農經濟收益。為弄清黔東南油茶炭疽病的危害狀況及分布情況,對凱里附近的油茶林進行調查,為今后油茶種植地的坡位、坡向選擇和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2 地理環境和調查方法
2.1 地理環境
凱里市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州西北部。東接臺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縣,北界黃平縣。地理位置在東經107°40′58″~108°12′9″、北經26°24′13″~26°48′11″之間。東西最長跨度51 km×76 km,南北最長度44.3 km。最高山峰夠末也海撥1447 m,最低〔清水江流出境處〕海撥532 m,平均海撥850 m,屬中山、低山地貌區。凱里市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3.6~16.2 ℃,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為23.2~25.8 ℃,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2.6~5.2 ℃。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240.1 mm。
2.2 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和記錄方法:于2015年1~12月進行調查,每月對病害的癥狀和發生發展進行觀察記錄。
(2)發病百分率調查:根據油茶林分布和海報高度和林分組成,在坡的上、中、下分別設置標準樣地(標準的50 m×50 m),GPS定位每一個樣地的海報高度,每個海拔高度設 3個重復。樣地內對炭疽進行每木調查,統計發病百分率。
(3)葉部病情指數調查:每塊樣地以大五點取樣的方法取樣,每個點各取2株,共取樣10株,每株分別從東南西北4個方向各取100片葉片進行調查。進行發病率統計,根據葉部病害分級標準進行分級,計算出各個樣地的病情指數,然后計算不同海拔高度病情指數的平均值[1]。
2.3 數據統計
采用用 Word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不同林分油茶炭疽病發病情況
根據調查數據,發病率成林高于幼林,老熟林高于成林,數據如表1所示。
3.2 不同海拔高度油茶炭疽病發病情況
油茶炭疽病發病率隨著海拔高度的不斷上升而逐漸增大,山腳發病率低,這與山腳土層較厚,肥率好,茶樹長勢旺盛有關,山頂土層較薄,土壤貧瘠,茶樹長勢差,抗病弱,病害發生嚴重,數據如表2所示。
3.3 不同海拔高度葉片感病病情指數不同
病情指數越大,病情越高,指數越小,病情越輕;發病嚴重時為100,無病時指數為0,其計算式為:
病情指數=總和(各級病株數×該級代表數值)調查總株數×最高一級代表數值×10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80)林護字第1號文件的規定,可將本次抽樣調查地的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數整理分類,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山頂病情指數最大,表示感病最重,山腳病情指數最小,表示感病較輕。因此,在選擇油茶種植地時,應該以山腳為主。
3.4 油茶炭疽病的癥狀
(1)果實受害典型病斑為黑褐色或棕褐色圓斑。初期果面上山現紅褐色小點,后擴大,變為褐色至黑褐色,在果徑迅速生長后期發生的部分病斑,有時顏色稍淺,是黃褐至淺褐色,其上輪生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雨后,露水浸潤和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顆粒狀、粘質的分生孢子堆。1個果子可有1~10個病斑,病斑擴展后可聯合。病果有時沿病斑中部開裂。未成熟種子病斑褐色或黑褐色;成熟種子病斑為褪色斑,種仁病斑黑褐色。
(2)斑為梭形,下陷的潰瘍斑。大枝和樹干上為輪狀大型病斑,由外向內逐層下陷,木質部灰黑色。葉芽和花芽受害病斑多在葉尖,葉緣,半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或黃褐色,常有不規則輪狀細皺紋,邊緣紫紅色。老葉病斑下陷,褐色有時黑褐色,亦常有不規則,較稀輪紋,病斑邊緣有紫紅色或淡黃褪色環,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有輪生小黑色,每一輪紋在葉背呈褐色隆起。花芽上病斑可深入子房柄。花瓣基部病斑為黑褐色,半圓形。春季嫩梢上病斑多在基部,呈舌狀或橢圓形,褐色至黑褐色。隨之病梢彎曲,落葉。夏、秋季以樹基、樹干,大枝上不定芽發梢的病斑占多數,癥狀同上,部位以中部居多。在2~3年生枝條上發生病變。
3.5 油茶炭疽病的發生發展
3.5.1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葉、病芽、病蕾、枯花、病果、果柄或病枝上越冬。第2年春,當溫度上升到15~19 ℃,持續10 d時,分生孢子借風雨飛濺或昆蟲傳播,從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潛育期5~17 d。一般每年4月初開始發病,5月中旬至6月病菌侵染果實[2]。
3.5.2 危害順序
一年中,先危害嫩梢、嫩葉,后果實,其次危害花芽、葉芽,直至初冬的花。由病蕾發育成的花,幼果和枝端的病蕾痕繼續發病,形成一個年周期的侵染鏈,經冬季休眠后連接到翌年春天。
3.5.3 油茶炭疽病發生條件
病害發生和蔓延與溫、濕度有關。菌絲在10 ℃時開始生長,38 ℃停止,最適溫度為28 ℃。當旬平均溫度達到20 ℃,相對濕度達86%時,開始發病,氣溫在25~30 ℃,相對濕度88%時,出現發病高峰。春雨早,發病早;春雨多,發病重。夏秋間降雨次數和持續時間與病害擴展蔓延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雨日長,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嚴重。
4 結果分析
油茶炭疽病葉部病害的發病率,一般來說,隨著海拔高度上升發病率逐漸增加,陽坡高于陰坡,林緣高于林內,成林高于幼林,老熟林高于成林,山頂葉片感病指數大于山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管理粗放,也會加重病情。
5 防治措施
(1)油茶炭疽病清除病源。冬春季節,結合油茶林的墾復和修剪,清除病枝、病葉、枯梢、病蕾及病果。對于林內的老病株,也應挖除補植,以免病菌擴散蔓延。此外,在果病初期,及時摘除病果,可減少病菌的重復侵染。
(2)油茶炭疽病藥劑防治。春梢長出后,噴灑1%波爾多液或50%可濕性托布津500~800倍液,以防止初次侵染。6~9月,特別是果病盛發期,每半月噴灑1%波爾多液或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液,連續3~4次。
(3)油茶炭疽病選育抗病品種。選育抗病良種是防治油茶炭疽病的根本措施。
6 結論
油茶炭疽病是一種非常頑固的病害,想在短期內消滅是不現實的,需要將重點放在預防上面。根據各個油茶林的發病情況劃分病區,并視其輕重緩急分別對待,采取重點防治和一般防治相結合,以林業技術措施防治病為主,配合其他方法,這樣才能得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德波,宋盛英,吳朝斌,等.黔東南州油茶主要病蟲害種類調查[J].農技服務,2014(8):94~95.
[2]張興國.黔東南地區油茶種植探討[J].現代園藝,2013(4):44~45.
[3]羅漢東,牛德奎.油茶種植與管理初探[J].綠色科技,2016(5):62.
[4]方友德油茶栽培管理技術[J].綠色科技,2016(1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