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149-01
歷史是過去生活長長的畫卷,內容豐富多彩。展開它,映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成功者的喜悅,失敗者的沉痛;是英雄俊杰波瀾壯闊的光輝業績,是跳梁小丑令人生厭的罪惡嘴臉。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經歷,本身就包含著各具特色的趣味性和欣賞性,給后人以種種為人處世的啟迪。如果能在教學中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去體驗那時那刻的情景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那么,歷史課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就會溢于言表,其教學效果也就會頗豐。
當然,歷史課的趣味性和情景的創設,首先要依賴于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和教學語言的趣味性,還必須服從于教材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教師喜怒哀樂的表情和抑揚頓挫的語調,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準確的 歷史術語,將學生帶進特定的歷史環境,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與學生的思維活動、感情變化相拍,在傳授知識的各個環節上,只求激發學生揚起智慧的風帆,劃動能力的雙槳,在歷史的海洋里遠航。
只有教師給學生創設特定的歷史環境,孩子們才會對歷史發生興趣,也就肯動腦筋去認真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這種興趣是智力的風帆,又是劃向知識彼岸的雙槳,它就變成學生歷史知識的源動力。
一、教學情境的創設
1.寓理于情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對于一些歷史性的漫畫、小說、電視劇很感興趣,這說明他們喜歡歷史。那么,怎樣進一步激發和保護這些可貴的“興趣”心理品質?譬如,對民族英雄,對獻身祖國的仁人志士,對有創造發明的偉大科學家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藥充滿敬意,傾注全部的愛與情感,學生就會情動而相隨。對于出賣民族利益,賣身求榮以及殺害人多敵人,教師若能揭露得淋漓盡致,學生會對他們充滿仇恨的藐視與厭惡。總之,以教師愛憎分明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喜好之情,會使學生感情達到共鳴的境地。具體方法可操作為:
1.1語言表述式。如在講“九一八”一節中,教師可帶有低沉和憤怒的語氣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種種慘無人道的暴行,引導學生沉痛的想一想前輩父兄所遭受的悲慘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1.2短片導入式。如在講“盧溝橋事變”一節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故事短片,來引導出學生昂揚不屈的精神。
1.3歌曲激發式。如在講“南宋抗金”一節中,師生共唱岳飛的《滿江紅》,以此來了解岳飛的愛國熱情,也可感悟南宋偏安一隅的茍且心理,教育同學們在大是大非面前應該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重。
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深深感到,在歷史課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興趣性。它可以預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疲勞,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們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在情景中求知,還可以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情之所至,金石為開。
2.寓情以憶
歷史知識的構成是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要讓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了如指掌,如果讓他們死記硬背,學生就會感到枯燥、死板、乏味,以致于厭學,于是,應該經常把復雜的歷史事件提煉濃縮,化繁為簡,讓他們在簡潔順溜的口語中去記憶。如“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內容可歸納為:
齊晉秦楚宋,揮戈天下行
齊強葵丘盟,楚雄要問鼎
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連橫又合縱
遠交近攻好策略,奠定秦王大一統
又如:“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古今聞
輕徭役薄賦稅,均田開荒氣象新
歷史是一幅幅過往的生活畫卷,讓學生了解并記憶,在某些方面存在困難。時間和空間的久遠,限制著人們去親自耳聞目睹,只能在書本中去翻閱,去感悟,去品味。如果一個歷史教師沒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較高的駕馭課堂能力,要讓學生在快樂中津津有味的學習,那是 不可能做到的。
俗話說“天道酬勤”。如果我們能當好導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將歷史知識日積月累,就會積涓流而成為大海,持之以恒,積硅步而至千里。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作用
歷史課教學無非是想讓學生達到三個目標,即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與應用能力。而情境的創設,恰好為實現這三個目標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1.理解能力的培養。歷史具有很強的過去性,因此,教師在語言表述中,既要講事件的基本要素,更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明辨是非,讓他們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過去,認識現在,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故而,教師的精彩語言表述就顯得非常重要。倘若,教師的語言乏味無趣,學生就會由不喜歡教師,進而發展到厭倦學習歷史課。
2.分析能力的培養。要學好歷史,分析能力是相當重要的。或者,把一個整體事件分解開來展現給學生看;或者,把幾個相關的小事件綜合起來,讓學生去透過事件本身看清他潛在的本質。歷史畢竟不是藝術,但對它的講解與分析卻離不開富有邏輯的想象。如果我們把真實的歷史事件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啟迪。因此,歷史短片和影視等教學情境的創設就顯得格外的必要。
3.應用能力的培養。從目前的教育教學目標來看,學生必須掌握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歷史課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能力測試中取得好成績。但更深的意義在于:歷朝歷代中的俊才,他們的為人處事原則和方法,他們的才識與膽略,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浩然正氣,無不在學生的心靈中拓上了永久的烙印,并為之努力實踐。反之,那些被后世人們所唾棄的小丑,則作為反面教材時時刻刻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所以,教師必須在情境創設中講述歷史,以此激發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方位去把握歷史,不斷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和應變能力;必須教給學生變換思維,使學生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學會根據問題的限制因素或條件隨機應變。條件不同結論就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讓學生學歷史懂歷史,就要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只有這樣,我們的歷史課教育教學,才能完成教、學、用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