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瑞
【摘要】儲蓄與投資相輔相成,資本投資本身源于儲蓄,兩者之間需要不斷的進行轉換。儲蓄的有效轉化體現在資本投資上,這是推動經濟增長主要力量。目前,我國儲蓄投資的總量非常大,但是結構方面需要不斷的完善。我國儲蓄投資轉化效率主要是因為存在地區差異性,還有我國政府力量、金融結構也將是影響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必然因素。本文著重從儲蓄投資轉化的概率入手,并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旨在縮小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地區差異性。
【關鍵詞】儲蓄投資轉化 效率 影響因素
一、儲蓄投資轉化的概念
為了能夠讓儲蓄資本積累順利實現并且轉化成投資,那么就需要將積累在經濟系統中資本進行有效的轉化,從而成為有效的投資。而資本的增值也需要投資才能實現,這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絕對性因素。在這個過程中,若要順利完成儲蓄投資轉化達到預期的目標,也就是要實現資本增值的一個過程。因此,儲蓄投資轉化效率必須要包括這些方面:第一,儲蓄投資轉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效率,這里需要重視儲蓄轉化成哪種類型的資本,例如,生產性資本、投資量等等;第二,儲蓄投資轉化成功實現之后,關于資本的使用效率與配置配置情況,也就是儲蓄投資轉化之后關于使用質的方面。儲蓄投資過程中所形成的轉化效率,也就是量的方面,主要是對儲蓄在什么程度或者標準上所形成的投資進行考察,從而得出所需的資本。整個考核內容包括了:儲蓄轉化率、直接轉化率以及居民貯藏率、儲蓄缺口等等資料。而資本一旦形成之后,配置與資本使用率也就是質的方面,主要是對所積累的資本是否得到高效率的運用方面進行考察,要保障資本收益率是否達到了合理的標準,因此,考核指標的內容主要是固定資產資本形成的效率、投資效率、銀行經營效率等等方面的內容。
二、儲蓄投資轉化的轉化機制
儲蓄在向投資進行轉化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兩種機制:直接轉化機制與間接轉化機制。
(一)直接轉化機制
直接轉化機制主要是指儲蓄主體內部轉化機制,也就是儲蓄主體對自身內部資源的利用,從而進行投資活動。儲蓄投資直接轉化機制具有“合二為一”的特征,包含了儲蓄者與投資者兩個身份,而這種轉化機制最大的優勢便是擁有最為直接、真實、客觀的信息渠道。而且直接轉化機制是在內部進行信息處理,能夠有效避免將資金轉移給其他人所帶來的必然風險與成本,直接轉化機制更加靈活,而且效率高具有高適應性。主要的缺點是是儲蓄主體很容易受到自身條件的影響,還有一些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從而影響對投資項目的選擇,影響投資的流向、結構,最終影響到投資規模效率,造成資源上不必要的浪費。
(二)間接轉化機制
間接轉化機制是儲蓄者對金融產品的投資,例如,股票、債券等等方面的投資,讓儲蓄資源能夠順利實現過渡,這樣能夠讓有投資需求的主體集中更多的投資資本,從而全面提升投資的規律與效率,但是這樣的轉化過程成本比較高。其特點體現在這些方面:第一,融資雙發一般會以信用契約的方式作為融資紐帶,通常是通過第三方機構來完成;第二,能夠擴大儲蓄投資的規模,讓儲蓄投資更加集中,從而完成更加規模的投資,形成有效的投資規模效益;第三,讓更多有能力的投資者能夠通過更多渠道獲得儲蓄資源,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第四,讓投資形成的速度更快;第五,間接轉化需要以交易的費用為價格機制,這樣能夠保障每一個環節的投資主體都能獲得對應的投資效益。第六,間接轉化機制,還能夠將市場的不同需求客觀的反映出來,很大程度上能夠讓市場更好的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從而全面提升資本的利用率。
三、我國儲蓄投資轉化效率影響因素
金融直接轉化機制與間接轉化機制有著自己不同的特性,直接轉化機制(財政轉化機制)本身更加具有更強的行政指令性,而間接轉化機制(金融轉化機制)能夠體現出市場對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同時也相互補充,都是我國現代經濟不可缺少的機制。目前我國儲蓄向投資間接性轉化也就是外源型融資,這是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目前儲蓄投資主要轉化的方式。對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影響因素也主要從間接轉化方面進行探討。儲蓄投資在進行間接性轉化過程中,不同的投資主體也會發揮著不同的資本增值作用,這就會讓儲蓄投資在轉化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結構。從前文的分析來看,不僅轉化的主體,還是轉化的的方式以及資本流動的具體方向,基于這些方面的影響,將不同的結構劃分成為金融結構、主體結構、流向結構。儲蓄投資轉化的主體結構是影響投資轉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儲蓄投資轉化的主體結構是主導或者媒介社會有關的部門的儲蓄向投資轉化而形成的結構現狀,一般是由政府部門與金融部門主導,而相互對應的儲蓄投資轉化機制分別是財政機制與金融機制。
儲蓄投資轉化中的金融結構會影響到金融轉化與間接轉化結構狀況。目前,儲蓄轉向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金融工具結構也就是促進儲蓄投資有效轉化的金融產品結構,主要涉及到金融工具包含了:股票、保險保單、債券、信托產品等等。而金融機構能夠動員的儲蓄投資能夠向不同的企業或者項目進行投資,很大程度上就能夠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資金配置的整體結構與配置效率。金融市場的最終目的是讓資本能夠實現良性循環,將資本虧盈、資本稀缺的主體能夠在公平的機制上實現最大限度的平衡,從而加強資本的良性運轉。而資金最終的投向又將會直接影響到資金是否被高效的進行使用。當資本形成儲蓄之后,整個金融機制也算順利完成了投資轉化,然后將由使用主體再次對資本進行投入,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我國儲蓄投資轉化效率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投資的流向是否達到了預期高效率的運作,投資的流向是否被高效率運用將儲蓄投資成功完成轉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例如,資本如果流向了效率高的企業或者投資項目時,儲蓄投資轉化才能達到本質的要求。投資流向的結構主要包括了儲蓄投資的產業流向結構、地區流向結構,尤其是目前城鄉流向結構。而產業流向結構是儲蓄資源向產業領域結構流向的具體比例,如果流向的附加值比例越高,那么儲蓄投資的轉化效率也就越快。地區流向結構主要是指地區儲蓄資源在一個地區之間的分配結構狀況,資本的本質是需要追求高收益,那么經濟發達地區自然會吸引大量的資本流入,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儲蓄投資轉化的效率也會比較高。而城鄉流向結構,這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較重要的一個領域,儲蓄資源在城鎮與農村之間形成分配結構,但是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卻導致農村資金不斷的外流,這就是“虹吸現象”。
在發展中國家目前還存在著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導致投資轉化不夠順暢,使其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資本出現嚴重的不足。因此,我國有必要適度放松金融管制,對金融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讓利率能夠為市場機制為實現所用,這樣才能保障儲蓄投資的良性轉化,從而全面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建軍,周音.我國儲蓄投資轉化效率對貨幣化水平的影響[J].學術論壇,2016,(06):44-48.
[2]羅超平,張梓榆,吳超,翟瓊.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再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6,(03):8-23.
[3]羅云開,申睿波.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10,(09):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