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透明度的提高是資本市場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從外部治理環境下的地區腐敗的角度對公司透明度進行研究。通過來自《中國檢察年鑒》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報告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本文得出地區腐敗程度與公司透明度呈負相關關系的結論,據此提出從腐敗治理的路徑改善公司透明度的建議。
【關鍵詞】腐敗 公司透明度 公司信息披露質量
一、引言
信息披露是投資者、監管部門監督上市公司管理層與股東的重要途徑。整個經濟的信息披露越充足、質量越高,越有助于降低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資金成本,提升公司績效,進而提高整體經濟發展。因此,信息披露質量的高低是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理論界與實務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分析影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數量繁多的文獻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文獻主要是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角度來探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高低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第二類文獻則主要是從公司外部治理環境的角度來探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高低的原因。本文所選取的腐敗視角屬于外部條件視角的范疇,但在本文作者有限的閱讀范圍內還沒有發現直接將腐敗與公司透明度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的文獻,這也正是本文的價值所在。
二、地區腐敗與公司透明度關系的特征描述
(一)公司透明度地區差異的特征描述
根據《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辦法》,按照信息披露質量從高到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結果劃分為A(優秀)、B(良好)、C(合格)和D(不合格)四個等級。本文統計了2010~2014年,各省(市、區)信息披露考評結果為優秀和良好的公司數占全部公司總數的比率,在剔除了當年上市公司數量不足15家的省(市、區)后,發現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參見圖2)。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優良率基本在85%以上(參見表1),而優良率在70%以下省(市、區)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圖1和表1數據顯示,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沿海地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總體上要優于中西部內陸地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
(二)腐敗程度地區性差異的特征描述和聚類分析
本文采用2010~2012年各省(市、區)立案偵查的職務犯罪人數除以該省(市、地區)年末常駐人口人數得出的每萬人職務犯罪人數來衡量該省(市、地區)的腐敗程度。結果顯示,我國腐敗程度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腐敗程度較低,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腐敗程度則較為嚴重(參見圖2)。
除了地區性差異以外,我國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在2010年和2011年的數據較為穩定,而2012年東部和中部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出現了明顯的增加。從表2可以看出,2010到2011年間考慮到2012年我國展開了力度很強的反腐行動,本文認為2012年及之后幾年的數據更多地反映了各地區反腐力度而非腐敗程度。故本文主要采用2011年我國各省(市、區)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作為衡量2010~2012年間各省(市、區)的腐敗程度。
本文選取2011年中國各省(市、區)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來描述各省(市、區)的腐敗程度,數值越大意味著腐敗程度越嚴重。依據這一指數,利用K-Means聚類方法將我國省份劃分成三類,如表3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Corruption1所包含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其2011年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均值最低,表示這些地區腐敗程度最低;Corruption2所包含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其2011年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均值次高,表明這些地區腐敗程度次高;Corruption3所包含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其2011年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均值最高,表明這些地區腐敗程度最嚴重。
針對Corruption1、Corruption2、Corruption3進行單因素ANOVA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其中Sig.近似為0,表明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這三個分類地區間存在顯著差異。
三、計量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研究假設
按照前一節所做出的分區,對每個分區樣本所包含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優良比例是否有顯著差異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可以看出,Corruption2和Corruption3分組內的信息披露質量優良比間的均值幾乎沒有差異。故將Corruption2和Corruption3合并后進行單因素ANOVA檢驗,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
合并后的Sig.值為0.005,說明顯著性水平比原先有所改善。合并后的Corruption1和Corruption2所包含的樣本中,信息披露質量優良比均值分別為0.8696和0.8285,差異較為明顯。腐敗程度較低的地區信息披露質量高,腐敗程度較高的地區信息披露質量低。這可能是由于一個腐敗程度很高的地區,腐敗分子和企業勾結的可能性更高,一方面尋租雙方會為了避免腐敗行為的暴露而盡量減少真實信息的披露,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尋租滿足了資金等要素需求,從而降低了通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來吸引投資者的意愿。除此以外,政府官員基于政績目標考慮也會要求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從而降低上市公司透明度。由此,本文提出:
假設:若上市公司所在地區腐敗程度越高,則其信息披露質量越低。
(二)變量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2012年連續三年的深圳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初選樣本。然后對其執行如下剔除和篩選程序:(1)剔除2010~2013年間被ST、*ST的公司樣本;(2)剔除同時發行了B股或H股的公司樣本;(3)剔除歸屬于金融行業的公司樣本;(4)剔除三年平均上市公司不足10家的省份:西藏、貴州、寧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5)剔除數據不全的上市公司樣本;經過以上程序得到三年有效年度觀察樣本為2789個。
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評得分數據來自深圳交易所網站“誠信檔案”中“信息披露考評”結果手工整理得到。上市公司基本信息數據、財務數據、公司治理結構數據等來自Resset數據庫。另外,衡量上市公司注冊地腐敗程度的指數由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檢察年鑒中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在相關計量統計分析中本文主要使用SPSS16.0軟件。
1.被解釋變量——公司透明度。關于信息質量的度量方法,學術界主要有評分法、事件法和理論模型法三類。雖然各種方法有利有弊,但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使用較多的是深交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評結果”來度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經過綜合性考量之后,本文認為深交所的考評是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綜合衡量,應更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所以選擇評分法來衡量信息披露的質量。本文根據深交所信息質量考評結果,對于優秀、良好的情況賦予“1”,及格、不及格賦予“0”。
2.解釋變量——地區腐敗。依據中國檢察年鑒中記錄的各省(市、區)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除以中國統計年鑒記錄的各省(市、區)人口數量,得到每萬人職務犯罪立案偵查人數作為衡量該地區腐敗程度的指數,將我國各省(市、區)劃分為腐敗程度嚴重的地區和腐敗程度較低的地區。據此設置一個虛擬變量Corruption,當所處地區為腐敗程度較低的地區時取“1”,否則取“0”。
3.控制變量。一般認為規模越大的企業,治理結構越完善,其信息披露的質量越高(王斌2008);當企業的盈利下降時,管理層往往為了保持良好的聲譽避免法律糾紛而進行盈余管理,從而降低信息披露質量(李延喜2012);考慮到公司的治理結構對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本文借鑒La Porta等人(1999)、Beasley(1996)、Dechow et al(1996)、Saksena(2001)、王斌(2008)、呂惠聰(2006)等學者關于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信息披露質量研究的文獻,選取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股權結構、獨立董事比例、前三大高管薪酬作為控制變量。變量定義如表7所示。
(三)模型設計
由于本文因變量DQ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高低這種二分定性變量,因此選用二項Logistic模型:
(四)計量結果與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表8報告了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的結果。從表8的全樣本看,(1)按照得分計算的信息披露質量DQ均值為0.858,這意味著從總體水平看樣本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處于良好左右,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2)機構投資者持股平均值僅是14.77%,表明中國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仍然較小。(3)樣本公司,獨立董事比例平均值達到35.7587%,符合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比例的下限規定。
2.多元回歸的結果分析。前文的分析已為本文的的理論預期提供了初步的經驗證據,接下來本文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在控制其他相關因素影響的條件下,更好地檢驗由于腐敗程度的地區差異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1)Corruption在10%的統計水平下顯著,且回歸系數為正,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注冊地在腐敗程度較輕的地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評分要比注冊地點在腐敗程度嚴重的地區的上市公司高0.197472;(2)獨立董事比例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董事會的獨立性越高,越有助于對信息披露的監督,從而提高披露的質量;(3)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凈資產收益率和公司規模都得到了顯著的正回歸系數可以認為規模越大的公司由于治理越完善,從而規范了其信息披露,而且盈利能力越強的公司不需要通過信息披露作假來維護自身利益,因而他們的信息披露質量較高。(4)代表公司償債能力的資產負債率得到了顯著的負回歸系數,說明資產負債率越高,公司償債能力越弱,出于避免問題暴露的考慮公司會降低信息披露質量。(5)高管薪酬的系數也顯著為正,這表明高管薪酬越高,激勵作用越強,越有助于其監督信息披露質量。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2010~2012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持續3年的數據,考察了地區腐敗與公司透明度的關系。得出結論:(1)在按照腐敗程度對我國省(市、區)進行聚類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經濟發達,要素集中,市場化程度高的東部地區腐敗程度較低,而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腐敗問題較為嚴重。(2)地區腐敗程度與該地區公司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存在負相關關系,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所在地區腐敗程度越嚴重,則尋租雙方越傾向于減少真實信息的披露以降低暴露的風險,同時愈發泛濫的尋租行為為企業帶來不正當的超額利潤,降低了企業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以吸引投資者的需求,如此一來,企業更加沒有動力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了。(3)公司治理水平的差異也影響著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規模大、盈利強、董事會獨立性強、高管薪酬高的公司其信息披露的質量越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其信息披露的質量。
據此,提出政策建議:(1)國家必須堅定地將反腐運動進行到底,通過制度設計,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干預程度等措施來抑制腐敗,尤其是要重視對中西部地區的腐敗治理,為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穩定的發展外部環境,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2)在研究過程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區域差異,監管機構必須因地制宜的制定信息披露監管政策,要定向精準,有針對性的加強信息披露質量低下地區的上市公司監管。(3)上市公司自身也必須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和股權結構,充分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治理作用。
參考文獻
[1]聶輝華.腐敗對效率的影響:一個文獻綜述[J].北京:金融評論,2014,(1):13-23+123.
[2]呂惠聰.大股東控制、審計監督與信息披露質量[J].北京: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12):38-45.
[3]周開國等.董事會秘書與信息披露質量[J].北京:金融研究,2011,(7):167-181.
[4]高強,伍利娜.兼任董秘能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嗎?[J].北京:會計研究,2008(1):47-54.
[5]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財務狀況與信息披露質量——來自深交所的經驗證據[J].北京:會計研究,2008,3:31-38.
作者簡介:昝哲(1993-),男,山西運城人,就讀于中央財經大學,學歷:金融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