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30日文章,原題:一帶一路和書籍,中國正如何在馬來西亞、老撾和泰國努力擴展軟實力當娜孜拉結束中學學年時,成績優異的她成為馬來西亞許多大學希望招收的學生。但她申請就讀了中國在馬開辦的首所高校——去年開始招生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簡稱廈大馬校)。如今,她很滿意自己的大學生活。
這所距其中國母校近3000公里、但距娜孜拉家鄉僅10分鐘車程的衛星校園,已成為中國決心沿古老絲綢之路提振影響力的寫照。中國稱贊該倡議為新型全球化,合作不但涵蓋基礎設施、商業,還涉及安全事務和教育等領域。
迄今,中國已在別國設立4所大學(原文如此),其中3所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老撾、馬來西亞和泰國,還有98個海外合作辦學項目及1個日本分校。
專家認為,輸出教育如今是中國提升軟實力的方式之一。“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倡議,還反映出中國正尋求在全世界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力。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將通過大學在受新絲路影響的國家內開展更大規模的攻勢。娜孜拉即是受益的眾多外國學生之一。
中國教育部承諾到2022年將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22個海外科研中心,未來3年中國每年面向新絲路沿線國家公派留學生2500人,并在未來5年內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研修。
專家說,若“一帶一路”僅依賴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影響力,一些國家可能擔心經濟上依賴中國。但輸出教育不會引發類似擔心。最近10年來中國高校教學質量迅速提升,因此,新絲路沿線較為貧窮國家歡迎中國人辦學并培訓當地學生。中國將證明這個倡議產生雙贏效果。
中國高校的海外分校畢業生還將為“一帶一路”提供至關重要的元素:為(正紛紛進入沿線國家的)中資企業培養急需的當地高素質人才。曾任中國駐印度外交官的復旦大學副教授林民旺說,“中資企業到歐美國家,能輕松地在當地找到會說漢語的翻譯。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如說印度,此類人才不好找。”如今,在慷慨的獎學金支持下,來自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的學生正在廈大馬校與中國同學并肩學習。這所最初曾被馬來西亞用來令高等教育多樣化的分校已成為中馬友誼的見證。
這并非北京首次通過輸出教育贏得朋友和影響力。近年來,傳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已入駐130個國家的500多所大學。老撾許多人也正受益于中國在該國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去年從老撾蘇州大學畢業的薩撒索恩已被某中資銀行錄用,“老撾年輕人就業很難,但會說中文的都是香餑餑。學中文的大學畢業生每月起薪700美元,其他畢業生最高薪水才210美元。”這已引發當地人對中國教育的興趣激增。▲
(作者柯克·蘇庫馬蘭,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