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大家好,歡迎再次開啟樂器的奇幻之旅。今天我將繼續帶領大家游走在樂器的奇特世界中,了解樂器的魅力。
現在,首先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匈牙利,一起去看看他們的音樂世界里都有哪些奇特的樂器朋友呢?
手搖風琴(hurdy-gurdy)
說到手搖風琴,大家可能會想到手風琴,這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風琴類的樂器了吧!其實,風琴還有許多種,比方說我們今天所要認識的手搖風琴,就是即美麗又可隨身攜帶的一種樂器。它和手風琴可是完全不一樣哦,不信我們來看看!
手搖風琴,又叫絞弦琴,也被人們稱作帶輪的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據稱它是歷史上第一件弦樂器。可以說手搖風琴是現在極為普遍的鍵盤樂器的祖先,鍵盤的出現和使用與手搖風琴大有關聯。
手搖風琴發聲原理挺簡單的,是通過一個涂有松香的輪子轉動、摩擦穿過輪子的幾條琴弦來發聲。這個輪子是由一個曲柄驅動,輪子就像小提琴的弓一樣,作用是摩擦琴弦。說白了這個樂器就是一個機械提琴,只是用輪子來取代提琴演奏時的弓。當用手轉動琴尾的曲柄時,位于琴體內的樹脂包裹的輪子就會轉動,以促使琴弦振動發聲。輪子提供手搖風琴持續發聲的動力,而演奏者則用另一只手來按動琴提下面的按鍵,來敲擊不同的弦發出不同音高(就像鋼琴一樣,按下不同的琴鍵,琴身內對應敲擊不同的鋼片,發出各音高)。
手搖風琴被認為是公元11世紀的產物,還是西歐的本土樂器。最早出現的手搖風琴被叫作“organistrum”(意思是可彈奏的管風琴)。其實最早的手搖風琴不是由單人演奏的,由于那時的琴體很長,總體看上去就像一把吉他,通常需要兩個演奏者來演奏,一個人負責按弦,一個人負責搖動曲柄。而單人演奏的手搖風琴出現于13世紀初,之后隨著手搖風琴的逐步推廣并成為最理想的伴舞樂器,單人演奏的手搖風琴也逐漸為人所接受。
手搖風琴不是凱爾特樂器(公元前1000年,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在內的中歐、西歐人所組成的凱爾特人創造的樂器),但是這種樂器經常伴隨著凱爾特人發明的風笛一起演奏,聽上去也挺像風笛的,不過它的音調略低。不少凱爾特音樂團體,特別是西班牙、法國的團體,演出時經常使用它。其實許多國家都有手搖風琴,而每個國家的手搖風琴都各具特色。不僅如此,在德國柏林,每兩年都會舉辦一次國際手搖風琴節,聲勢浩大,場面非常壯觀。
貝林缽(Berimbau)
貝林缽,又稱撥鈴波琴或跨單弦琴,是巴西戰舞卡普埃拉的必備伴奏樂器,整個舞蹈的節奏都是由貝林缽來控制。別看貝林缽的造型很簡單,但它是巴西獨有的樂器。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見不到它的身影呢。
也許,在里約奧運會開幕式時,很多人才第一次見到這位奇特的樂器朋友。當時不少人被它獨特的聲音所吸引,因此樂此不疲地找尋它的資料,于是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并開始欣賞這位“隱士”。
乍一看貝林缽琴,都會認為它是一種弦樂器,但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打擊樂器。因為在演奏過程中,既要像弦樂一樣用琴弓拉弦,又要用木棍敲擊琴弦。不過,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它是巴西的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伴奏樂器。
貝林缽的制作非常簡單,是用一根鐵絲把木棍或柳條的兩頭拉住,并拉成一個弓形,再在木棍上套一個半開口的葫蘆或椰子殼做共鳴箱,長度大概在1.5~1.7米左右。演奏時左手持弓,右手同時握一竹編沙棰和小木根,敲擊鐵絲,然后左手再用石子按在鐵絲上來區分高低音。它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擊打鋼弦時,通過腹部和下部的椰殼接觸而發出類似“哇哇”的聲音。
雖然它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樂器,但是現在也常有人把它用于一些現代音樂中,尤其在一些自由爵士和世界音樂中也能看到它參與其中。不過,在國內了解它的人還是相當的少,除非接觸巴西戰舞的人才會知道,所以希望感興趣的朋友能多收集它的資料,更加了解我們這位鮮為人知的樂器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