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瑛芮
楊珊珊 青年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雅馬哈藝術家。曾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師從于吳迎教授。2001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師從于伊麗莎白國際鋼琴比賽前評委會主席Daniel Blumenthal教授,2003年取得鋼琴演奏碩士學位。
2000年,代表中國參加第14屆波蘭華沙肖邦國際比賽。2003年,獲法國ANDRE· DUMORTIER國際鋼琴比賽唯一大獎,同年獲比利時EXCELLENTIA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并與比利時皇家室內樂團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比利時Chapelle musicale報紙評論道:“這位中國的女鋼琴家光輝而細膩地詮釋了莫扎特作品,與指揮家菲利浦·加德的合作,使音樂會堪稱為優美與才能的最好結合?!?010年,獲美國洛杉磯好萊塢“金鑰匙”榮譽。2011年,受肖邦協會邀請赴奧地利加明市參加“肖邦誕辰200周年紀念活動”,演奏肖邦《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作為當今樂壇活躍的青年鋼琴家,楊珊珊先后在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漢堡艾爾博愛樂音樂廳、美國洛杉磯帕莎迪娜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奧地利加明市音樂廳、菲律賓文化中心、北京音樂廳、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廣州星海音樂廳、南京文化藝術中心、成都嬌子音樂廳、湖南音樂廳、武漢編鐘音樂廳、杭州大劇院等國內外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并錄制個人鋼琴專輯《如此珊琴》《柏林愛樂音樂廳音樂會現場實況》及雙鋼琴專輯《黑白印象》。2015年8月,赴日本東京錄制全新個人專輯肖邦《24首前奏曲》。2016年,入選華夏琴音全球9位華人鋼琴家音樂季。
自2006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擔任鋼琴主課教學工作以來,多次榮獲各類鋼琴比賽中的“最佳指導教師獎”。所教學生多次在國內外鋼琴比賽中獲獎,如2011年俄羅斯第9屆霍洛維茨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第3名、2013年第1屆普薩卡國際鋼琴比賽第1名、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鍵盤類器樂演奏比賽一等獎、2014年CCTV鋼琴大賽銀獎、2014年中央音樂學院“學院杯”第1名及“雅馬哈年度獎學金”、2014年第4屆深圳鋼琴公開賽專業少年第3名等。
近幾年,在全國各地多次舉辦師生音樂會和大師班,包括武漢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廣西藝術學院等,深受一致好評。2011、2014年,先后兩次擔任CCTV鋼琴大賽鋼琴專業組評委,并多次在各大賽事中擔任評委,如中央音樂學院“學院杯”鋼琴比賽、香港金紫荊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雅馬哈”全國鋼琴比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
楊珊珊是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青年鋼琴家,她的演奏個性鮮明,色彩豐富,富有感染力,熱情豪爽又不失細膩詩意。曲目涉獵廣泛,對各個時期的作品性格把握準確,同時又詮釋新穎。特別是多年潛心研究肖邦作品,對肖邦作品的演奏有著深刻理解和詮釋,并曾多次受到肖邦作品演奏權威大師的指點。
提起歌唱家王宏偉,可謂在國內久負盛名,他很多蕩氣回腸的聲樂作品讓人印象深刻。近年來,王宏偉也在嘗試著將民歌與西方伴奏藝術結合,將民歌藝術帶入音樂廳。在這條嘗試的道路上,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這就是他的妻子—青年鋼琴演奏家楊珊珊女士。夫妻二人的結合既豐富了彼此的生活,又影響了對方的藝術造詣,并由此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二人合作的系列音樂會《彈琴說愛》,一架鋼琴與民歌的對話,夫唱婦隨的舞臺形象令人難忘。聽過他們夫妻二人音樂會的人,都會為這對舞臺伉儷珠聯璧合的演出而感動。
楊珊珊表示,她作為一位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副教授,主要的工作是培養鋼琴演奏人才,為愛人伴奏完全是偶然的嘗試,沒想到無心插柳的舉動,竟然促成了二人在藝術上的合作和創新。不知不覺中,楊珊珊默默地為中國民歌的表現形式開辟了一條新路,提升了民歌的藝術格調。楊珊珊說,這輩子只為王宏偉伴奏。她計劃明年出版一本民歌伴奏集,每首伴奏都是她親自編寫。
部隊文藝大院“泡”大, 5歲定向學鋼琴
楊珊珊來自南京,是地道的南方人,但她語速很快、笑聲爽朗、性格幽默,有點北方姑娘大大咧咧的性格。
談及她學琴的過程,她頗為感慨:“我上世紀80年代出生在南京前線歌舞團部隊文藝大院里,我爸爸是部隊演員,媽媽是醫生。我學琴完全是受我姑姑的影響。我姑姑曾經在部隊學習過豎琴、鋼琴,后來轉業了,沒有繼續從事鋼琴藝術,所以她希望我能學鋼琴,走上專業道路?!蹦莻€年代,社會剛剛掀起學琴熱。盡管有熱度,但是學琴的條件還很艱苦。當楊珊珊5歲時,為了學琴,爺爺和外公各出了一半錢,給她買了一臺聶耳牌鋼琴。畢竟那時候鋼琴對家庭來說屬于極其高檔的奢侈品,僅僅靠爸爸媽媽的工資還是不夠的。不過她很幸運,就住在部隊文藝大院,找老師很方便。她的啟蒙老師是呂青寶,他和鋼琴家殷承宗是同學,所以她的鋼琴啟蒙很規范。另外,由于楊珊珊的鄰居們都是歌舞團的職工,誰家孩子練琴怎么樣,大人們都了如指掌,也就形成了相互比著學的環境。在部隊文藝大院里,童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楊珊珊從小就接觸了國內優秀的藝術作品,有舞蹈、聲樂、話劇等,耳濡目染地就被大院的藝術氛圍熏陶著……
如今南京前線歌舞團還流傳著一句話,一個部隊大院培養出了兩位鋼琴家,一位是秦川,一位就是楊珊珊。楊珊珊稱,當年秦川是他們大院里孩子們的偶像,后來她也成為別人的偶像。她說道:“學習鋼琴的道路真的很辛苦。但我比較聽話,鋼琴彈得不錯,很多家長總是拿我作參照,說他們家的孩子有多么的不刻苦,所以私下里,我經常被同學擠兌。我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練琴,每次到學校就有同學過來埋怨我‘怎么又這么早練琴,明天你晚點再練。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就磨磨蹭蹭不練,我爸喊道‘怎么還不練呢,我只能乖乖地開始練琴,結果上學后又遭到了同學的埋怨。”
父母對楊珊珊的家教是很嚴格的。5歲起,她每天就堅持練琴4個小時,從沒有懈怠過。有一次,她的手臂摔斷了,心中竊喜,以為可以不用練琴了。但是媽媽說了一句:“你另外一只手沒壞,接著練?!甭牭竭@話,楊珊珊只能乖乖地繼續練琴了。在這樣的嚴苛訓練下,楊珊珊一步步地向著專業的道路進發。
楊珊珊的童年與琴為伴,吃了不少苦,也缺少了很多童年的歡樂,但她在鋼琴上汲取了豐富的藝術養料。在她身邊的都是歌舞團的名家,教授她樂理和音樂知識,讓她從啟蒙時就接受了正規的系統化學習,為她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說:“那時毛阿敏還在前線歌舞團,她是我的干媽,有時候她看著我練琴,閑來無事她就嗑瓜子陪我。還有著名作曲家印青,他當時跟我父親就在一個單位,從小看著我長大?!闭沁@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她后來的發展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9歲開始獨立生活
9歲那年,楊珊珊順利地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跟隨曾民強老師學習。鋼琴家孫穎迪和楊珊珊是同班同學,當年二人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進入附小之后,孫穎迪一直以為他是第一名考進來的,后來他知道自己不是第一名,就很想認識一下這個第一名到底是誰。楊珊珊笑著說道:“孫穎迪看到我的第一眼就說了一句‘這個女孩怎么這么胖,我當時的確是個小胖子。后來有人當面夸我漂亮時,他就說起我曾經是個小胖子的事兒。”
小學開始,楊珊珊需要住校,也就很早地學會了獨立生活。那時,他們都是胸前掛著飯菜票,手里提著熱水壺,每天上課、吃飯,回到琴房練琴,過著簡單卻有序的生活。過早地離開父母,不僅考驗著孩子,也讓父母承受了太多思念孩子的痛苦。由于楊珊珊是家里的獨女,媽媽就更是放心不下。當時每周只有周日休息,媽媽每周都坐將近5個小時的火車到上??匆谎酆⒆?,然后再馬不停蹄地趕回南京上班。當年的火車票攢了一個很大的鐵盒子,到現在都沒有扔。
“住校有很多難忘的事情,那時宿舍里一到晚上經??蕹梢黄?,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想家。我們附小3個年級的宿舍是大通間,男、女各一間,特別大。晚上只要有一個孩子哭,所有孩子就跟著哭。高年級女生每每看到我們哭就拿出了‘大姐大的派頭,說‘你們這群小屁孩兒,哭什么呢。住校的經歷養成了我從小獨立生活的習慣,培養了我的獨立思維和自我判斷能力,以至后來我國留學都是自己決定的?!睏钌荷赫f道。
國內外的教學各有特色
2000年,不到20歲的楊珊珊參加了第14屆肖邦比賽。在賽場上,楊珊珊的演奏給一位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系,楊珊珊獲得了去國外留學的良機。她說道:“比賽后,我跟教授進行了郵件聯系,他很歡迎我到國外留學。中國鋼琴專業的留學生在國外很受重視。當時我在上海音樂學院已經念了本科一年級,父母也不希望我離他們太遠。但我希望能到國外去看看,同時也可以更早取得學位。”2001年,楊珊珊遠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師從伊麗莎白國際鋼琴比賽前評委會主席Daniel Blumenthal教授,正式開始她的留學生活。
初到國外,楊珊珊和其他華人同學一樣,很不適應那里的教學方式。國外教授一周就上一個小時課,很多東西點到為止,要學生自我感悟。同時,國外的教授總是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給他們留下空間。面對這樣的授課方式,楊珊珊感到迷茫,似乎每堂課沒講什么內容,特別擔心一學期學不到東西。逐漸適應的楊珊珊慢慢地發現這是一種啟發式教育,雖然東、西方的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不同,但都讓她受益匪淺。
如今,楊珊珊帶著國外的鋼琴教學思維回到了中國,結合自己曾經在國內上學的經歷,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方式。“Daniel Blumenthal教授對我的鋼琴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傳授知識的步驟上,教授有自己的方法?,F在有些老師演奏很好,但在教學中語言匱乏,給學生講得并不清楚。教師先要把知識領悟透徹,用學生明白的話語講出來,要做到有步驟、有條理。我認為給學生講明白并不是難事,關鍵看老師會不會琢磨?!睏钌荷赫f。
做老師完成父母的心愿
吳迎老師是國內著名鋼琴教育家,對楊珊珊來說亦師亦父。2005年楊珊珊完成學業,此時她又遇到了如何選擇前路的問題。在吳老師的建議下,她回到中國,學以致用。盡管Daniel Blumenthal教授希望她能留在比利時,但由于對父母的思念,楊珊珊選擇回國。此時恰逢,中央音樂學院鋼琴專業教師隊伍也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有著國內教育基礎,同時又受過西方專業熏陶的楊珊珊成為合適的人選。經過幾輪的考試,楊珊珊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當時年紀最輕的鋼琴主課老師,那年她27歲。
遇到愛人后的幸福
緣分是天注定,這句話在楊珊珊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楊珊珊在國外,王宏偉在國內,二人沒有交集,但一根姻緣的紅線將二人牽在了一起。
“回到國內之后,我很久都不能適應。歐洲安靜的生活讓我很懷念。但畢竟我的家人都在中國,我還是要繼續在這里奮斗。年齡大了之后,父母又開始操心我的個人問題。我和我愛人就是相親認識的,是我爸的戰友介紹的。由于他們都在部隊工作,有相互認識的人,所以大家都覺得我倆特別合適。我愛人跟我的成長環境不一樣,他很小父親過世,是母親拉扯長大的。他16歲就當兵,卻從小喜歡唱歌,是從部隊基層一點點地通過努力才走到今天的。我愛人比我大13歲,但他從不輕視我的意見,喜歡學習,接受我在藝術上的各種建議。我那時不知道他是國內有名的歌唱家,每次聽完他的演唱,總是給他提出一些問題。因為我在國外也學過鋼琴伴奏,所以就會經常跟他講聲樂如何跟伴奏配合。后來我愛人笑談,他找老婆的標準就是必須會彈鋼琴,主要是為了在家排練方便。”說完,楊珊珊哈哈大笑。
王宏偉和楊珊珊在生活上是互相照顧,但在藝術上是相互補充。特別對楊珊珊來說,對于中國鋼琴作品這一課是在婚后補上的。受到王宏偉的影響,楊珊珊開始對中國作品有了更多的探知欲望,因為很多中國鋼琴作品都來自民歌。近年來,她演奏中國作品比較頻繁,甚至在國外演出也要彈奏中國作品。楊珊珊說:“每次我演奏這些中國作品時,我先生就要給我一些建議,畢竟他對中國音樂更為熟悉,情感把握更加到位?!?/p>
如今,夫妻二人有了可愛的女兒—王子音,寓意為音樂的孩子。對于孩子的未來,夫妻二人有著不同的想法。目前女兒正在跟媽媽學習鋼琴,王宏偉希望孩子能繼承媽媽的事業,也成為鋼琴家。而楊珊珊希望為孩子營造藝術環境,多在藝術中陶冶情操,最終還是由孩子的興趣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
楊珊珊稱,其實很多家長給孩子買琴,帶孩子學琴,是希望讓孩子接受藝術熏陶。但是僅僅憑借一周一堂鋼琴課是遠遠不夠的。楊珊珊童年時期的藝術熏陶,為她最后走向藝術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深信在藝術環境中,即使不刻意地引導孩子,孩子也會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她稱,女兒王子音目前的生活環境是很理想的,誠如她在部隊的文藝大院里,耳濡目染著藝術氣息,這樣的浸泡就是一種學習。
今年,父女二人同臺演出了一臺兒童音樂劇《阿凡提》,王宏偉飾演阿凡提,女兒則扮演一個聰明伶俐的維族女孩。雖然孩子年齡很小,但她在舞臺上的表演相當精彩,幾乎能唱出所有唱段的旋律,也知道那個角色在哪里進唱,能聽得出樂隊的伴奏。說起自己的女兒,楊珊珊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我倒是不一定非讓孩子走鋼琴這條路不可。我還是想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她選擇自己的路。我的孩子很幸運,能在這樣的藝術環境中成長,她是最幸福的!”楊珊珊說道。
急功近利是學琴的大忌
作為一名鋼琴教師,楊珊珊教學已有10年。10年的教學之路上有成果,也留下了難以彌補的遺憾。她直言道,讓她最痛心的就是眼看著那些很有天分的孩子被父母的功利心毀于一旦。這種現象,在專業院校很突出,但成因復雜不太好解決。關鍵的問題是,往往技術和成績是家長所看重的,只有真正了解鋼琴藝術的人才知道什么是鋼琴藝術最寶貴的,這就是音樂中的閃光點。但這是沒有標準、無法衡量的,家長往往忽略音樂內在去追求技術和成績。
楊珊珊表示,琴童家長切忌急功近利,逼孩子出成績。對于有天賦的孩子來說,這反而會使得孩子離鋼琴越來越遠,會由最初的愛鋼琴轉而麻木,甚至是恨。如果孩子一旦恨鋼琴,其演奏就將失去天然的光彩。這個閃光點就是演奏者對音樂透出的一種愛。音樂當中缺了愛就沒有真誠,就成了技術的累積,音樂也就變得毫無生機。她尤其要勸誡專業學生的家長,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假如說環境是音樂孕育的土壤,那么幸福就是音樂茁壯成長的養料。在楊珊珊身上,我們清晰地看見,幸福透過旋律散發著最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