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華
勤奮對所有琴童都是必要的。如果說勤奮不一定使人成功,但凡成功的人沒有不勤奮的。尤其對于那些有志于走專業道路的琴童來說,還得需要點偷學精神。
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赫月下偷抄樂譜的故事。巴赫在10歲時父母均離世,只得由音樂家哥哥來撫養。巴赫非常希望能學習到哥哥收藏的樂譜,盡管他苦苦哀求,但這位專橫的哥哥卻斷然拒絕。巴赫只得趁哥哥在夜深熟睡之時偷偷地拿出樂譜到月光下進行抄寫。這種可貴的學習精神正是巴赫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偷學”在本質上仍是勤奮,但這境界更高。西方音樂史上還不乏這樣的例子,又如作曲家亨德爾,他爸爸當初并不希望他學音樂,于是就把鋼琴藏在自家閣樓上。媽媽看到亨德爾因為不能彈琴而整天悶悶不樂,便偷偷地把鑰匙交給了他。于是,亨德爾就趁爸爸睡著的時候悄悄地爬到閣樓上偷練。再如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爸爸也不讓他練琴,希望他從事更好的職業,后來他也是在媽媽的幫助下,得到了偷偷練琴的機會。
中國同樣有鑿壁偷光的動人故事。中國民間甚至還有“無偷不成藝”或“無藝不偷”的諺語,“偷戲”儼然成了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由此而成名的音樂家很多。如豫劇名家常香玉常扮成男裝去偷戲;京劇名家程長庚常躲在戲臺的前臺柱下偷學名角;京劇名家馬連良常帶著口罩偷戲;京劇名家程硯秋通過隱姓埋名的方式偷戲;越劇名家王文娟、滬劇名家丁是娥甚至為了偷藝還扮死人;駱玉笙因常向“鼓界大王”劉寶全偷學還落了個外號叫“小偷兒”;民間音樂家阿炳被稱為“賊手”,意思是說他的手巧得像賊一樣,只要聽到人家的東西,他很快就能偷學過來。京劇程派女演員新艷秋甚至完全是靠這種偷學式自學成才的。
舊社會“偷學”大多是不得已而為之,主要原因一般是由于舊社會各藝術群體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自我保護,加上藝術團體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導致各藝術派別各立山頭,“秘不示譜、譜不外流”且“徒不二師、藝不外傳”的傳統,即使行內也存在保守現象。俗話說“帶出徒弟餓死師傅”正是這種利益觀的反映。當然,也還有其他原因,如清道光年間,清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八旗子弟學戲。但總有一部分八旗子弟很喜歡京劇,于是,他們就聚在一起偷學。后來,清政府也只好改禁令為頒發類似“票”的“準唱證”準許其在規定的地方唱戲,后來八旗子弟把這種經過官方允許的演唱活動稱之為“玩票”,相互間便稱之為“票友”。
現在,盡管不像古代那樣保守,但學習音樂卻越來越成為富人的職業。尤其對一般工薪階層子女,“偷學”仍不失為一種經濟的學習方式。如:老師正在教前一個學琴的孩子,這時就是其他孩子一個可以偷學的好機會。著名歌唱家吳雁澤當年上大學時,當唱得好的同學上專業課時,他就偷偷躲在琴房外面聽。因此,當老師上課時,即使老師不講的地方,你也要學會多問問,多去偷偷琢磨老師的言外之意。同樣免費學到更多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至于通過網絡學習早已不是一件新鮮的事了,且更省錢、更自由。這種自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偷學”。
此外,“偷學”還是一種學習智慧。“偷練”“偷學”“偷戲”之“偷”,這個字聽起來確實不大好聽,但正如著名藝術家豐子愷在其《告竊畫人》中說,“偷畫”與“偷書”類似,但不是尋常的扒手能比的。我們人類要進步離不開學習,“非學無以廣才”(諸葛亮語)。但要學習得有效率就要學會學習,“偷學”無疑是最善于學習的表現:(1)學琴要有明確的目標。可不是嗎?小偷下手前絕不含糊的。如果認不準目標,明明想偷的是錢包卻把警察招來,這可不就得不償失嗎?所以,一般慣偷似乎都練就了一雙賊眼,看得準,下手穩,講究效率。我們常常要教學講究效率,如真能“看得準,下手穩”就好嘍!(2)學琴要善于勤學苦練,方能練就出一身好本領。看看那些電視上的小偷訓練,油鍋里撈錢甚至撈肥皂,忍常人難忍之苦,其實很不容易的,只不過他們學錯了地方。學音樂如真能拿出這種練習精神恐怕沒有多少東西是學不會、學不好的。(3)學琴要主動。真正的小偷沒有被動行竊的,現代教育要求學生學習要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強調的正是這種主動性。(4)學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小偷偷東西時能專心致志地盯住一個人,不受任何外來因素干擾直到得手,并且偷完馬上就能做出鎮定自若的樣子。我們音樂演奏時也能做到這樣,倒是很好的藝術和心理素質。
如果以上舉例還屬于“暗偷”的話,還有一些刻苦學習的例子簡直就是“明偷”或叫“搶”,如音樂圈子里常有人調侃的“搶琴房、搶琴點”“搶座位”現象也屬于勤奮的代名詞。這方面也有好多值得琴童學習的榜樣。如鋼琴家吳鐵英當年上大學時經常懷揣一個饅頭搶琴房練習;鋼琴家李嘉祿當年半夜起來搶琴房練習被傳為佳話;就連男高音之王帕瓦羅蒂當年上學時也干過搶座位的事;連彭麗媛也曾參與搶琴房,她說:“當年我就讀中國音樂學院時,五六個人用一個琴房,為了搶琴房,我還曾經跟器樂系的同學李樹萍‘打過好幾次架。”為此,同學們還送了她一個外號“三點一線”,就是“琴房、宿舍、食堂”。她還感嘆那時的學習風氣實在太好了。(見《環球人物》,許陳靜,2014)她的言外之意是說今天的學習風氣大不如前了。如果我們學習時,還能擁有些偷學精神,也許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